08.16 掌握评述这个口才技能,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侃侃而谈的人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某一观点,产生自己的见解时,我们就会用到“评述”这个表达方式。

单看字面,评述是由“评论”和“讲述”两个词语结合而成。

也就是说,当你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你既有对事情的评论,还要有对事情的讲述。这两者是相互交织运用的。

评述,就是通过对某些内容作必要的述说之后,然后再以“评论”为表达目的,构建出相关的论证,从而得出自己观点的一种说话行为。

所以,评述是综合复述、描述、解说、论证等不同表达形式的高级口才技巧。

想要成为一个口才好的人,掌握即兴评述这种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掌握评述这个口才技能,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侃侃而谈的人

即兴口头评述的步骤

评述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评述,一种是口头评述。

除非你撰写文章,否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用到的评述方式往往是来自于口头。

口头评书跟文字评述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口头评书不会好像写文章那么严格,会比较随意一些。有时还会根据当下的情况和对象,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开始进行口头评述时,会有三个大致的操作步骤:

1,给出论述的相关内容;

2,懂得确立评述的方向;

3,阐述自己的核心观点;

一般来说,对于某些事情,这三个步骤我们自然而然就能够做到。

然而,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对一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其问题往往是出在第一、二步上面。不是找不到评论的方向,就是给不出相关的论证内容。

例如别人问你“怎么看待特朗普在中美贸易当中,经常出尔反尔的行为”,对于这件事,你或许对此会感到愤慨,感到鄙视,感到无奈,但这些都只是你的感觉,还不足以构成你评述的目的。

你需要确立评述的方向,才能够针对那个方向,给出相关的论述,然后以此清晰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以下这篇评述,是出自陈丹青的。

我记得贾樟柯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在荒败的小县城混日子时,有很多机会堕落,变成坏孩子,毁了自己。这是诚实的自白。

我在知青岁月中,也有很多机会堕落,破罐子破摔。

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就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

什么叫作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于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是写文章,标点符号也要弄清楚,也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

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是因为贾樟柯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触发他产生相关的思考,从而引出年轻人那句问话——谁能救救我们,这就是评述中的“述说”。

然后基于这个述说,他就针对年轻人那句话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评述中的“评论”。

陈丹青是怎么做呢?

他首先确立了评述的方向,不是顺着年轻人的思维去思考,等待谁来救自己,而是应该要自己救自己。

有了这个方向自己,就给出论述的相关内容,诸如忠于自己的感觉,认真做好每一件,然后用写文章作为举例子。

最后就点明自己的观点: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至此,一个完整的论述就至此完成了。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这么死板的。关于评述,会有几种不同的操作形式。

掌握评述这个口才技能,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侃侃而谈的人

口头评述的方法

口头评述的方法有很多,但常有的大概有六种:

1,先述后评;

2,先评后述;

3,述中有评;

4,详评简述;

5,详述简评;

6,以述代评;

通过对字面的理解,我们都能够明白这些方法的操作方式。

但由于后三种评述方式,只是前三种的“变体”,所以只要掌握到前三种评述的口才技巧,后面的自然就知道怎么去做了。

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着重讲述前三种评述的运用方法。

而在此之前,首先要了解到评述的基本运用法则,有三点需要注意的:

第一,评是目的,述是手段。

我们对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这是我们表达的主要目的,而述说相关的内容,只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

例如我们想要针对中美贸易战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述说中美贸易的起因,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接下来的评论,这不能够成为我们的评述立场,所以不能重述轻评。

第二,述有选择,评有针对。

由于述说的内容,只是为了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我们将要评论的内容,那么怎么去取舍和筛选相关的内容为评论复述,这就很重要了,毕竟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拿来说。

只有提供相关的述说内容,这样的评论才能做到有针对性。

第三,评述一致,评述相连。

你数说的内容,一定要跟评论的内容高度关联。同样,你的评论,也是针对内容构建出来的观点。你不能看着东,却跑去说西。

观点与材料必须高度统一,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好的评述。

只要按照这些法则去发表意见,你的评述才会给人一种有条不紊的“分量感”。

那具体怎么做呢?

掌握评述这个口才技能,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侃侃而谈的人


先评论,后述说

把接触到或了解到的内容,通过复述、描述或解说等方式展示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评论。

述说在前,评论在后,两者的分量大致相等。这种安排,就是让别人对于述说内容的了解,从一个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智认知。

这就要求,你述说的内容一定要真实准确地反映事情的原貌,只有这样,评论才能够公允,而不会陷入片面性。

例如罗振宇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刚刚发明圆珠笔的时候,笔芯和钢笔墨水管是差不多粗细的。但是麻烦来了——圆珠笔会漏油。

为什么漏油?笔头的耐磨性不好,那颗小圆珠磨小了,自然就漏油了。所以,刚开始改进的技术思路,都是提高笔头的耐磨性。但是这个方向上的努力都失败了。

后来大家发现,圆珠笔一般是写到两万个字母的时候开始漏油。那好,把笔芯做细,装油量减少,一支笔芯的鞋子范围控制在一万五千字母内。好了,问题解决了。

你看解决一个问题,永远有两个方法。第一,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让问题本身消失。

要不到一个东西,就转头想想,我是不是可以不要它?这永远是个有效的思路。

可以看得出来,文章的前部分都是述说一件事,就是如何解决圆珠笔漏油的问题,而后部分,就是再通过这件事,得出某个观点。

这个做法,像不像我们以前写作文的“观后感”、“读后感”呢?

只不过,现在你要把“观”和“读”的内容,述说出来,然后再附上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评论。

所以,想要提高这种“先述后评”的口才技巧,你可以复述自己看到的事件,作为述的内容,接着就以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构成“评述”了。

具体做法:

1,积累自己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资料,以此作为评论的依据;

2,评论要切中要害,鞭辟入里,不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

3,试着从一个侧面入手,或者抓住某个方面,确立评论方向,集中剖析;

这就是先评论,后述说的方法了。

掌握评述这个口才技能,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侃侃而谈的人


先评论,后述说

这个方法,就是相当于我们熟知的“金字塔法则”了。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分析,然后再述说材料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这种评述方式的好处是,强调观点,可以让别人立马知道你的立场,明白到你的思想态度。然后再通过相关的材料,加深听众对你观点的理解和印象。

先观点,接着解释,最后案例,这就是“金字塔法则”的基本表达流程。

例如以下这段话,就是摘自扎克伯格2017年在哈佛的演讲:

目标能创造真正的快乐。

约翰·F·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他问这人在干什么?看门人回答:“总统先生,我正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

这就是目标,是我们意识到我们是比自己更大的东西的一部分,是我们被需要的、我们需要更为之努力的东西。

这段话,第一句就开宗明义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就用一个故事去述说,最后就是加以解释这个观点。

有时候解释可以放在观点之后,也可以放在故事后面,这个需要根据表达需求去调整。

但无论如何,在你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出自己的分析之后,最后附上一两个案例去说明观点,加深听众的理解,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运用。

否则,单纯的观点和论述,别人只会听得一头雾水而已。

具体做法:

1,先评论,后述说是带有论证色彩的评述形式,既包含情感因素,又强调逻辑力量。所以想要说出水平,就要推敲自己的观点,立论要新,不要将一些谁都知道的道理。

2,观点与材料不能脱钩,也不能只有材料的堆砌,忽视观点的阐述和对材料的剖析。选例要精简一些,重点突出,一点就明。

掌握评述这个口才技能,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侃侃而谈的人


一边讲述,一边评论

如果前面两种评述方式有点“格式化”,那么一边讲述一边评论,就比较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了。

把评论和述说交织在一起,述中有评,评中带述,两者既是彼此的补充,也是彼此的佐证,这样表达的意思,就会更加完整。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是感觉先行,逻辑殿后,很难做到同步,一般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事情的看法,也不会太集中。有时候观点还比较分散。

某程度上,这是一种不太“规范”的评述。

但经过一定量的锻炼之后,那么一边讲述一边评论,就能够修正自己这个说话问题,让表达的脉络更加清晰明了。

在口头表达当中,这种评述方式舍弃了大段大段让人乏味的议论,适时添加一些故事、案例或者事例,调动起听众的兴趣,随时都能够让大家进行相关的讨论。

例如罗振宇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怎么才能做出伟大的创新?

其实很简单,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缺乏一个很重要的工具,那就是去创造那个工具,这就是伟大的创新。

比如,马云做电商,发现支付和信用是个难题,缺一个好用的工具,于是就做了支付宝。牛顿解题的时候缺一个称手的工具,于是顺手自己发明了这个工具,那就是微积分。

缺什么就去找,找不到,自己造,这就是伟大的创新。其实每个人的平凡成长,也都是这个轨迹。

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必须说服某一个人帮助你,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就想方设法去说服啊。最后你会发现,你真正的收获,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收获了说服重要人物的方法。

伟大的创新,绝不是突然的灵感迸发,而是源于现实的需求。

这段关于“伟大创新”的话语,罗振宇就给出了自己的一番论述,其中既然对事情的评论,也有对内容的讲述。两者交织运用,相互穿插,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

这像不像我们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

然而,大多数人都很难如此“长篇大论”地运用这种评述去发表意见。究其原因,就是素材的积累,而对事情无法构建出自己的观点。

所以到最后,还是回到文章前面所说的三个步骤:

根据听到、看到、遇到的材料,确立评述的方向,再给出相关的论述内容,最后明确阐述自己的核心观点。

通过不断重复这个流程,你就会逐渐掌握一边讲述,一边评论的技巧了。

具体做法:

1,保持阅读的习惯,然后运用阅读所得的材料,构建自己的观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观点。

2,先确立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搜集相关能够佐证自己观点的材料。

3,把同一主题的不同素材组合起来,再夹杂自己的观点,围绕这个主体做一次完整的评述。

有了这些基础之后,那么剩下三种评述方式,掌握它们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朝着这个方向去锻炼你的评述技能,你的口才自然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成为一个侃侃而谈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