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活在大明的蒙古人,一個個忠肝義膽,為“明“捐軀?

十三世紀,蒙古人的世紀,在這一百年裡,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起大蒙古帝國,稱霸於歐亞。後至其孫輩時,“薛禪汗”忽必烈改大蒙古過國號為”元“,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自此而始。

活在大明的蒙古人,一個個忠肝義膽,為“明“捐軀?

▲忽必烈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元史》中稱其:”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

元朝延續九十八年,歷經五世十一帝,終因元末民變頻繁而衰落,最後被朱元璋以明代之。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和忽必烈一樣,不排斥外族文化,對於明朝境內的蒙古族,並未有消除之意,反而非常熱衷於招納蒙古人加入明軍。明朝初期,朱元璋就是採用不分蒙漢,人盡其用的政策,方能組建起強大的武備。

活在大明的蒙古人,一個個忠肝義膽,為“明“捐軀?

▲朱元璋起於紅巾軍,早年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江淮一帶發展,手底下的軍隊以步兵、水練為優勢,在騎兵方面人數極少,應用不多。

在明朝,加入明軍的蒙古人被稱作“降夷”,擔任明朝軍隊中的騎兵後備軍,是明朝軍隊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明成祖朱棣時期,首創京師三大營,分別為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內衛京師,外備征戰,是明朝軍隊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其中,五軍營由各地精銳上調而成,步、騎混用,擔任明軍中的攻擊主力,歷經靖難之役、平定安南、五徵漠北、麓川之役、北京保衛戰、成化犁庭等等,是明軍中當之無愧的王牌軍。

活在大明的蒙古人,一個個忠肝義膽,為“明“捐軀?

▲五軍營,明軍京師三大營之最,其首任總兵官很大可能就是明成祖朱棣本人,而首任中軍主將,乃是前北元樞密院知院,即北元軍方第二號人物,明榮國公——張玉。

神機營,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所使用的武器成祖朱棣徵交趾時所得”神機槍“,即是火炮和火銃,後期又添置有火繩槍,主要負責守衛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時亦會扈從。

活在大明的蒙古人,一個個忠肝義膽,為“明“捐軀?

▲火器的發展在明朝時達到鼎盛,永樂年間已有神機營,後於嘉靖至萬曆年間,又學習和改進了西方傳入的各類火器,發展出新式火器二三百種之多。

最後的”三千營“,即是由蒙古降卒組成的部隊。元朝時,元廷曾頒定“四等人制”,以蒙古人為第一等級,其次色目人、漢人、南人,共計四個等級。其中對蒙古人多有優待,而對漢人、南人則壓迫甚重,但這只是對於蒙古的高層人員來說,底層人民即使被列入第一等的統治階級,平常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

活在大明的蒙古人,一個個忠肝義膽,為“明“捐軀?

▲在蒙古人的”四等人制“中,漢人和蒙古人的待遇可謂天差地別,漢人若是打死蒙古人,則需償命,而蒙古人中的怯薛歹(高層)打死漢人,卻只要“斷罰出徵,並全徵燒埋銀”。

正因為國家的忽視,故元亡之後,這些底層人民和一些元軍士兵,並沒打算陪著元朝覆滅,而是在明朝的號召下,大批大批的加入明軍,融入明朝。”三千營“,即是在蒙古降卒中精選而出的三千騎兵,他們雖然人數還不滿萬,卻個個驍勇善戰,是明軍當中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專司突擊、衝陣。

活在大明的蒙古人,一個個忠肝義膽,為“明“捐軀?

▲三千營初建時,僅有三千蒙古騎兵,故名”三千營“,後隨著部隊的發展,在嘉靖年間達到七萬餘人,改名為神樞營。

能讓蒙古降卒在內保衛京師,在外又擔任最吃重的突擊任務,可見明朝當時對於蒙古人的重用。而除了用蒙古人為兵之外,還有很多元朝大臣在明朝時身居高位。比如京師三大營中的”五軍營“,明軍王牌軍隊之首,這支部隊最開始由明成祖朱棣親自指揮,其首任中軍主將,就是當年北元軍方的第二號人物,官任樞密院知院的張玉。他自從降明後,累功至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於朱棣奪權的靖難之役中居功至偉,被朱棣贊為”才備智勇,論靖難功當第一“。當然,張玉之所以得到朱棣賞識,何其是漢人不無關係,但能如此重用前朝要臣,亦可見明朝對於元朝勢力中眾人的態度。

活在大明的蒙古人,一個個忠肝義膽,為“明“捐軀?

▲黃道周:”驍勇張玉,燕府元僚。佐謀收薊,審敵敗囂。大破景隆,斬堅殞憀。追封榮國,青史昭昭。“

同樣是靖難之役,其中除前北元樞密院知院張玉外,還有兩位原隸屬於元朝的蒙古人,一個叫火裡火真,洪武年間時歸順明軍,後成為燕山中護衛千戶,在靖難之役中屢有戰功,後朱棣稱帝,火裡火真也隨之官至正二品,擔任都督僉事,封同安侯。其後,在丘福北征出塞時,火真擔任邱福副手,和自己的同胞交戰,最終兵敗,死戰不退而亡,明朝念其忠勇,雖除其爵位,但仍是令其子孫世襲觀海衛千戶。

另一個蒙古人,叫夏貴,以戰功升至從一品,官至中軍右都督同知,打入明初軍隊核心。

活在大明的蒙古人,一個個忠肝義膽,為“明“捐軀?

▲”達官貴人“一詞中,“達官”系“韃官”一詞的異稱,《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六中載:“纂注:蒙古,即達子”。

除去火裡火真、夏貴等底層軍官外,投靠明軍的蒙古人中還有不少貴族子弟和高官,如李賢(失必兒·醜驢)、吳允誠(把都帖木兒)等人,都在元朝身居高位,但仍加入大明,以朱棣所賜漢名行世。此外,元朝恆陽王也先不花的後人,金忠,於朱棣四徵漠北時降明。韃靼領導人,北元太師阿魯臺,其孫子和勇亦降明,還曾助朱棣用兵北元。

這些在大明生活的蒙古人,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一個個都是忠肝義膽之輩,敢於為“明“捐軀。土木堡之變中,英宗親征,二十萬明軍精銳一戰盡墨,在此危局之下,吳允誠之子,吳克忠和吳克勤,兩人為護英宗戰死。而後英宗被俘,亦是蒙古人哈銘時刻護衛在右。待到英宗回朝,曹欽欲政變廢帝時,也是蒙古人,昔年在土木堡中死戰護英宗的吳克忠之子吳瑾,浴血於宮殿之間,拼死平亂。

後明朝末年,當時軍中的蒙古將領,如滿桂、猛如虎、虎大威等人,皆誓死衛國,在後金大軍、李自成義軍的攻勢之下死戰不退,為崇禎帝堅持到最後一刻。崇禎二年,公元1630年,滿桂奮力抗擊後金大軍,於北京保衛戰中壯烈殉國。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兵圍南陽,猛如虎誓死不降,力戰殉國。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圍攻開封,虎大威與總督楊文嶽援救開封,遭遇李自成軍突襲,虎大威身中火炮而亡。

不管是吳允誠、吳克忠、吳克勤、吳瑾一家,還是哈銘、滿桂、猛如虎、虎大威等人,皆可以”卒死王事,論者賢之“贊之,在這時,他們已經不再是韃子和入侵者,而是大明之忠臣良將。不顧身命,為“明“捐軀,何其壯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