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典推理小說的黃金時期,資深作家隆納德‧諾克斯(Ronald A. Knox)於1928年定下了著名的諾克斯十誡,又被世人稱為推理小說十誡,只見其中的第五條如此寫道:No Chinaman must figure in the story。

不允許在故事中出現中國人。

雖然Chinaman曾經是對中國人的變成,但這裡其實並沒有關乎到種族歧視,它的實際含義是"不能有武林高手出現",否則就會出現因為徒手爆頭而找不到兇器、因為寸拳暗殺而沒有外傷等等凌駕在常識之上的橋段,進而讓推理小說創作的出發點產生動搖。

對此,《名偵探柯南》表示只是笑笑。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但隨著文學形式的不斷髮展,諾克斯十誡已經不再是人人遵循的戒條,尤其在日漸快餐化的輕文學環境中,比起精心設計的虛構犯罪和苦思冥想的反向推敲,大多數的讀者更願意以瞭解一個故事的形式來閱讀推理小說。

但無論文學和讀者再怎麼改變,有一樣東西卻是始終未變,那就是人們對於中國角色在各種作品中的刻板印象。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叛逆的魯魯修》的黎星刻

1.中國功夫:他/她是中國人,所以應該可以一拳錘爆我

功夫,這毫無疑問是外國人對於中國角色最大的刻板印象,那些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中,可以說至少有一大半都是來自多如繁星又玄乎其玄的中國功夫。

比如說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魔卡少女櫻》,其中的男主角李小狼、以及他的堂妹李莓鈴都是十分標準的中國人模板,他們不一定會魔法,但是拳腳功夫一定很了得。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然後順著時代一路數過來,日本ACG作品裡的中國武術大師簡直數不勝數,諸如《通靈王》的道蓮、《街霸》的春麗、《聖鬥士星矢》的童虎、《七龍珠》的孫悟空,甚至在《火影忍者》裡,除了小李的醉拳參考了中國武術之外,許多的動作設計其實也受到了中國武術的影響。

出於中國人和功夫的緊密聯繫,那些戰鬥系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會加入一些中國角色,並在中後期(又或者是全程)發力吊打全場一波,這些角色為劇情加入一些新元素之後,又會再將舞臺還給主角(又或者他們本身就是主角)。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創作者和讀者對於中國角色的這種刻板認知,可以說已經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這種感覺總結下來大概就是"他是中國人,所以他應該會功夫,而且還很厲害",以及"如果他看上去不厲害,那多半是他裝的"。

這種設定幾乎已經多到了讓人想吐槽的地步,但卻又是屢試不爽的套路,甚至在中國人創作的作品中亦是如此。例如國內著名的二次元手遊《崩壞》系列第三作《崩壞3rd》中,就有一位名為符華中國式優等生班長,遊戲初期她只是一名不偏科、文武雙修、平平無奇的……年級第一。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初期符華的人設確實只能算是平平無奇,因為遊戲中的其他角色,頂多只是上紀元超級戰士的輪迴轉世或是後代後輩,而符華卻是實實在在地和這些老祖宗是同一輩的,人賜外號神州守護神,也難怪玩家們會大呼"符華上仙,法力無邊"了。

2.中國料理:他/她不一定是大廚,但一般都很能吃

繼功夫之外,中華料理則是約定俗成元素的第二大項,從近的《食戟之靈》到遠的《中華一番》,作為料理番必然會有中華料理的登場,更遑論後者直接就以中國作為背景創作。

但除了料番這種幾乎必備中華元素的作品外,在其他類型作品中登場的中國角色,也常常帶有類似的標籤,他們不一定會煮飯,但大多都很能吃,而且愛吃的永遠都是以下這幾樣:餃子、包子、炒飯,還有麻婆豆腐。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這種刻板印象的深刻程度絲毫不遜於前面提到的中國功夫,並且在國產遊戲中也同樣可以找到大量的例子。比如在同為國產二次元手遊的《碧藍航線》中,就有平海、寧海這對中國娘姐妹人設,其中平海在戰鬥中血量告急的時候,既不會生氣也不會著急,而會說一句"肚子餓了"。

《碧藍航線》作為一款上線僅數月時間就推出日服的國產手遊,明顯從一開始就有瞄準日本市場,也就是說這種人設確實是廣為日本受眾所接受的。

嚴格來說,這些常常出現在日本動畫裡的中華料理其實並不等於中國菜,而是經過本地化之後變得更加適合日本人口味的中國菜,也正因為這樣,在各種作品中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一些讓中國觀眾看了感覺十分匪夷所思的菜品,往往這才是最大的槽點所在。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3.他/她有道服、旗袍、包子頭,所以一定是中國人

比起內在的設定和標籤,一個角色的外貌與服裝往往才是決定第一印象的關鍵。和歐美人那種金髮碧眼的一目瞭然不同,在許多觀眾、尤其是歐美觀眾眼中,中日韓三國的角色都長的一個樣——畢竟在一部動畫裡基本所有角色都是一張臉,光看臉估計亞洲觀眾其實也分不清。

於是服裝和髮型就成了重要的"角色配件",例如上文提到的寧海和平海,就同時兼備了包子頭和旗袍這兩大要素,然後再給一個正在耍拳的立繪動作,那麼任誰都能一眼就看出這是活脫脫的標準ACG中國娘,類似的典型例子還有《街霸》的春麗等等。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這種人物設計其實也並非中國角色特有的情況,其實在各方面上中國角色都可以和日本角色類比到一塊。例如中國的功夫與日本的忍術、中國的旗袍與日本的和服、中國的餃子與日本的壽司,甚至類比到歐美角色身上時,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東西。

除了上文提到的集中"中國特色"之外,其實還有一種槽點更加明顯的中國要素,那就是中文。雖然大多的動畫觀眾都吐槽過"為什麼誰都操著一口流利的日文",但當日本聲優真的說起中文時,他們頓時又覺得日本人的日式英語是多麼的標準,畢竟大多數日本動畫裡的中文發音水平,甚至比《亮劍》裡的日文還低。

但不得不說,在日本動畫中出現中國角色,往往能給中國觀眾一種"別人眼中的自己"的有趣感覺,其中或是真實或是滑稽的部分,都能給中國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樂趣,而且對於歐美觀眾來說,中國功夫也和日本忍者同樣迷人。所以從各方面來說,ACG裡的中國元素確實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