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非常大?

繁华万里


布政使是明朝朱元璋设立的,与按察使、都指挥使合称为三司,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品级有时候二品,有时候三品,朱棣上位后定调为从二品,在没有有总督和巡抚的年代,布政使最牛,为了防止做大,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形成掣肘。

康熙重臣于成龙,当年任福建按察使,因不徇情面,吏畏民怀,第二年就升任福建布政使,两年后再升直隶巡抚。

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地方官员尸位素餐,朝廷派总督或巡抚到地方督察一切政务,虽是个临时差事,但可以凌驾于三司之上,这时候的布政使在职权上失去独立性,在地位上失去优势。满清入关后职官典章制度是略仿明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好的发扬,坏的摈弃,督抚虽然是临时派遣,但能提高地方办理效率,于是在清朝督抚被制度化,而布政使无任何变化,被保留。

清朝的江苏地区很有特色,钱多,事儿多,这里设有两个布政使,一个驻苏州,一个驻江宁。

清朝的督抚成最高地方长官后,在康熙时期保留的左右布政使被裁撤,减为1人,而中央所在的直隶省长时期不设布政使,蒙古、东北、西北、西藏等特别地区是没有布政使的,直接由将军、参赞、驻藏大臣管辖,陕甘晋被清廷视为军事重地,布政使要么空缺,要么满人担任,乾隆以后情况才倒转。另外清朝的官制特点是“互有交叉,各有专项”,总督、提督、巡抚、总兵就是这样的关系,唯独漏了尴尬的布政使。

毕沅,乾隆时期状元,先任陕西按察使,因赈灾有功,第二年升陕西布政使,两年后升陕西巡抚。

在品级上,布政使矮巡抚半级,在职权上,巡抚涵盖布政使,还有专项,特别是确定了道台这个级别,官阶不定,虽名义上是归布政使管,但有很多专职道员是巡抚直管的,乾隆13年,也就是1748年,正式规定巡抚与布政使的主从关系,从此巡抚成了布政使顶头上司,布政使成了巡抚的辅官,大致相当于今天分管民政的副省长,依然享有密折专奏权。


图文绘历史


以清朝官制为例,对两种官职做出说明:

巡抚:总管一省军政、民政。位居三司之上,乃系一省最高权力长官。官衔为从二品,如加兵部侍郎衔等六部侍郎等级官衔,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省部级或者是兼领国务委员级别的副国级。

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民政的三司衙门之一,为巡抚的附属官职,协助巡抚做好一省在财政、民政方面的工作。官衔为从二品,一般不附加六部官衔。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省部级,但一般不兼领国务委员等职。

清朝时期,为了协助巡抚治理好一省事宜,专门设置了“三司衙门”作为巡抚的附属官制。“三司”即为: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分别掌管财政、民政;刑罚;军事。类比现在,分别相当于省长;政法委书记和省级军区司令。

布政使:在一省的掌管职权严格意义上将和现今的省长比并不等同,清朝的布政使主要有以下几个职能:

1、“承宣”,上传下达,承接上级(巡抚或者朝廷)下达的政务和法令,并传达到一省所属府、厅、州、县衙门。

2、掌管一省省级以下官员,官员俸禄、政绩考核等,并以此上报巡抚或总督。

3、负责征收全省范围内的赋税和政府财政收支。

4、负责全省范围内的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民事管理

5、负责向朝廷或者巡抚、总督举荐贤能并调度安排省级科举考试。在提调考试方面,官衔和职能低于提督学政。

由此可见,布政使乃系一省负责宣传部、人事部、财政部、民政厅和教育厅的综合类别官职,虽然较之现在的省长职权较小,但基本等于省部级的省长,更准确一点,相当于分管上述职能部门的副省长,但属于省委常委级别,乃正部级。

巡抚:“巡抚”二字来源于“巡视天下,抚军安民”,意思很明显,巡抚即为总管一省军民各项事务的最高长官。官制上,三司衙门属于巡抚衙门的附属部门,虽然官衔和级别基本等同,但在管属上,三司衙门低于巡抚衙门。

巡抚,一般为从二品,但为了制衡三司,朝廷一般会给巡抚加上一个六部侍郎官衔,让其官衔升为正二品。类比于现在,相当于省委书记兼领国务委员,乃系副国级官员。

也就是说,巡抚总抓一省事务,而布政使只负责一省部分事务,而且官制上属于巡抚管辖。

但是,为了实现巡抚和三司之间的制衡、相互监督,属于法定的省级机构的三司,对巡抚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巡抚有违法行为,三司长官亦得向中央参奏。这样,一方面是巡抚统驭三司,另一方面,三司也对巡抚实行牵制。


正说清代十二朝




首先,我们聊聊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这三驾马车。在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鉴于汉朝、唐朝后期的军阀割据情况,明朝没有设立一个省的主官,而是把权力划分了3个部分,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在三个官职中,都指挥使的品级最高,但是布政使的实际地位最高。 在明朝统治的前期,三驾马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进入明朝统治的后期,由于农民起义连续不断,三驾马车出现了相互推诿的情况。为了统一各个机关的意见,方便调动和指挥,明朝开始设立总督和巡抚。



请注意,明朝的总督和巡抚都是临时性的,在各方面并不成熟。有的总督和巡抚完成任务以后,这个岗位直接撤销了,有新情况以后,再设立其他的官职。 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的官员等级制度。鉴于缺乏一省主官的实际情况,在清朝统治的前期,总督和巡抚逐步正式成为了地方高级官员,而且成为了常态化的固定岗位。在所有的地方高级官员中,总督的地位最高。总督身为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粮食运输、河道治理、盐业整治等工作。由于挂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一般被下级成为“总宪大人、部堂大人或者制台大人。”



提督属于从一品的武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虽然名义上的品级很高,但是由于文贵武贱等问题的影响,提督需要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巡抚是一个省的绝对权威,标准的一把手。巡抚负责每个省的全面工作,包括军务。巡抚挂礼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的头衔,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高官,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至于学政大人,则主要负责全省的教育和科举考试工作,由于直接隶属于朝廷,总督和巡抚都无权干涉学政的工作。因此,学政被称为学台大人。



至于按察使,属于正三品的文官,负责全省的司法、治安和刑狱工作。属于副省级官员,实际权力很大,被称为臬台大人。至于布政使,地位最尴尬,因为布政使属于从二品的文官。如果巡抚是正二品。仅仅比布政使高半级,如果巡抚是从二品,那双方就是平级干部。在巡抚出现之前,布政使才是一个省的老大。布政使负责全省的经济建设、赋税征收、政策制定、人事任免等方面的工作,类似于常务副省级。



一旦巡抚调走,一般都是布政使接班。在巡抚衙门的大堂上,巡抚大人坐在中堂。两边各有一把椅子,是留给布政使和按察使的。这两位高官也被称为东司和西司,仅仅比巡抚低半级。 请注意,布政使和按察使不是巡抚的属官,而属于助手,巡抚无权直接罢免这两位高级官员。其实,布政使和巡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例如治理河道、绿营军务、盐业的管理等等,这些工作属于巡抚的工作范围。所以说,虽然巡抚仅仅比布政使高半级,但确实难以逾越的半级,这半级至关重要。



布政使无权调动军队,因此,底气不足。 但布政使拥有人事考核的权力,对各地的知州、知府、知县们的影响力很大。因此,下级官员们称呼布政使为“蕃台大人。”请注意,各个省的银库和粮库,也都在布政使的管理之下。如果巡抚和布政使发生了矛盾,朝廷不一定听巡抚的。因为毕竟布政使也是二品大员,因此,巡抚虽然权力大,对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都非常客气。毕竟大家都是高官,大家的背后都有靠山,靠山很有可能是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和亲王贝勒。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布政使与巡抚的来历

如果从一定的高度来俯瞰中国历史,会赫然发现,周朝和秦朝之间,唐朝和宋朝之间,元朝和明朝之间,存在着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分水岭——周朝灭亡意味着分封制的基本瓦解,秦意味着郡县时代的全面来临;唐灭亡意味着贵族社会不复存在;宋建立意味着庶民社会的到来;元亡明兴,随之而来的,是一套崭新的政治体制。



朱元璋的大明朝,做了几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废宰相,君主将一切权力集于一身;在地方上,则将省级长官权限一分为三,设立都指挥使、布政使和按察使这三个职务,用来管理一个省。其中,都指挥使负责地方军队指挥;布政使负责地方的民政、财政;按察使则负责地方的刑诉、司法。朱元璋这么做,其目的是防止地方出现集权情况。因此传统历史学者认为:明朝,是中国的君主专制登上巅峰的开始,而绝非什么君主立宪的萌芽。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在多省爆发,为了有效弹压农民军的起义,明朝朝廷临时在地方设立总督、巡抚等职务,负责调停一个省份或多个省份的人力资源来镇压起义。

清朝入关后,将明朝的制度悉数接纳,并且将总督和巡抚设为地方的常设官员,由此,有了巡抚和布政使长期并存的状态。

布政使地位变化

在明朝,论及地方官员的级别,以都指挥使最高。但由于都指挥使只管军事,无权插手行政和司法,因此级别虽高,但没有用权之地。


布政使级别略低于都指挥使,但是由于布政使的权力主要在行政和财政方面,这意味着拥有着最丰厚的政治资源,因此,布政使比起都指挥使和按察使,算是地方官中的“肥缺”。

清朝,随着巡抚成为地方上的常设官员,布政使在级别上和巡抚相差无几(甚至有级别相等的情况发生),但是,在具体工作方面,布政使和按察使在职能上,被降格为巡抚的助理、副手——既巡抚负责一个省的全面工作,而布政使和按察使在辅助巡抚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分管各自的业务范围。

微妙的关系

不过,虽然巡抚的权力大于布政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权力方面,巡抚可以完全压制布政使。因为在地方设立督抚和布政使、按察使的初衷,是朝廷不希望地方上出现权力集中的情况。如果巡抚权力太大,这并不是皇帝所希望看到的。


因此皇帝给了布政使专门审查地方官员是否合格的审查权。这就意味着,巡抚想在地方组织自己的人马班底,是很困难的事情。此外,很多布政使直接管理的事物(比如地方的财税),巡抚插手也较为吃力。

因此可以有这样的总结:巡抚的权限大而宽,布政使的权限则相对较为精准、具体,双方各有所长,互相牵制。


藤树先生


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常务副省长,都是正部级官员。总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的直辖市委书记、大军区政委,副国级官员。提刑按察使相当于省政法委书记。都指挥使(明)/**将军(清)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总兵相当于军长。知府相当于市委书记兼市长,知州相当于地委书记兼行署专员,知县相当于县委书记兼县长……


阿将0123


布政使不是卖布的,而是管一省行政的最高长官。布政使、巡抚都是明朝的首创,是朱元璋的发明。明太祖撤销了省一级常设地方行政单位,将府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但是,为了监督地方,朱元璋又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由朝廷派出机构,对地方的府、州、县等进行监督管理,总体省一级三个机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相当于是省政府、按察使相当于是省纪委监委兼检察院、都指挥使司相当于是省军区。但这三个机构都不能算是正式的省一级国家机构,他们实际上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各不干涉其他机构事务,各自对朝廷负责。布政使的长官有两个,分别是左布政使、又布政使,都是从二品的级别,其他两个机构大体相似。从二品是很大的官了,要知道,六部尚书才是正二品。

明朝一开始是没有巡抚的。巡抚这个词在明实录里第一次出现是在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

迁行省郎中经略使李国凤巡抚江南。

看到到这个词,就对巡抚最初的含义有个数了吧?朱元璋是派行省郎中经略使---李国凤去巡抚江南。很清楚,在这里巡抚是个动词,就是派人巡视、安抚江南,这还不是一个省,而是巡抚江南地区,这时候大体就是个临时钦差大臣的意思。

皇帝一般都是派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去各地巡视,逐渐改成以省为单位开展巡视,但这个工作只是皇帝交办的临时工作,下去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而是在各地巡查,访贫问暖,任务一结束,人就回来了。刚开始,派出去巡抚的官员级别都很低,很多是新科进士,六七品官。后来,这类差事因为确实重要,才该派品级比较高的官员担任。比如“救时宰相”于谦,曾经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长期被派往山西、河南等地巡抚,品级达到三品,比布政使小半级。

到后来,巡抚有动词变成了名词,比如辽东巡抚袁应泰、狭西巡抚李起元等等,但还不是地方的正式机构。一直到明朝末年,巡抚都不是明朝地方官员的正式职务。


到了清朝,巡抚才正式成为一个省最大的地方官,巡抚既管军事又管民政,相当于省委书记兼任省长兼军区司令员,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名副其实的一省老大。巡抚是正二品,这样就避免了明朝时期一省之内各单位互不统属、推诿扯皮的问题,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清朝保留了布政使,但是布政使这时候品级比巡抚要低,是巡抚的副手,还是从二品,主要就是管理民政事务,接受巡抚的领导。

国民党元老阎锡山曾说自己是山西第七十二位巡抚。


坐看东南了


要说起巡抚和布政使的关系和大小,必须从明朝的都察院说起。

明朝中央朝廷除了内阁,就是六部九卿,六部是户部、兵部、礼部、吏部、工部、刑部,剩下的三个衙门是都察院、通政使司和大理寺,其长官和六部尚书合称九卿。

其中,都察院是监督监察部门,也就是前朝的御史台,主要的官员是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以及左右监察御史。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都察院这八个大官,前六个负责中央事务,最后两个监察御史负责地方业务,主要是对地方上的卫所、学校、漕运、盐道等等道进行监察,比如朝廷要对山东省大运河的漕运状况进行监察,就派出监察御史作为漕运巡按御史,要对两淮的盐场进行监察,就派出两淮盐道巡按御史等等。

然而,明朝朝廷虽然派了监察御史做巡按巡视地方事务,却仍然不放心,毕竟巡按御史巡视的范围比较窄,主要是什么漕运、盐道等等,在地方民政上没有太大话语权,于是朝廷又派了巡抚对几个省或者某个省进行巡视,巡视的范围包括该省所有民政问题,于是巡抚就诞生了。

为了避免职权上的冲突,使巡抚的职权高于巡按,巡抚往往派都察院最大的官员都御史出任,明朝都御史一般正二品,所以巡抚也是正二品,巡抚的品级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巡抚一般都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衔,也是这么来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巡抚一开始是临时的,相当于朝廷派到地方的钦差大臣。

后来呢,为了加大巡抚的职权,让巡抚也能管理地方的军事,就给有的巡抚加了个提督的官职,专门提督地方军务,久而久之,又出现了一个总督,总督就诞生了。

总督一般由兵部的尚书或侍郎担任,由于巡视地方的所有军政大事,职权反而又高于巡抚了,明代总督跟巡抚一样是正二品。由于总督往往由兵部堂官担任,后来的总督往往加品兵部尚书衔。

前面说过,巡抚和总督一开始是临时的,朝廷要巡视某几个省或者某一个省,才会派员,但是,后来这种钦差越来越多,朝廷派得越来越频繁,慢慢的就变成常驻了,比如管理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的浙直总督,管理辽东蓟州保定等地的蓟辽总督。

总督和巡抚一来,岂不是打乱了地方上官员们的行政计划了吗?

明朝在地方省级部门主要设三种官员,分别是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

现在总督巡抚来了,又管民政,又管司法,又管军事,地方的三个官员怎么办?下面府和县里的下级官员该听谁的啊?

于是朝廷决定,总督和巡抚常设,就在当地作为固定的官员了。

然后总督管理数省或一省的所有事,包括军事,巡抚管一省的民政和司法,不管军事,因此,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就成了总督和巡抚的下属了。

所以,到了清朝,布政使跟巡抚的关系,由原来地方官和朝廷钦差的关系,变成了正式的的上下属关系。

布政使既然是巡抚的下属,职权自然没有巡抚大,毕竟巡抚管一省除军事外的所有事,布政使只管民政,即便他们的品级没有分别。

此外,到了清代,巡抚和布政使都是从二品,但是巡抚往往加兵部侍郎衔,就变成正二品了,品级高了半品。


西堤君


巡抚是使职,是钦差,本身带兵部侍郎或佥都御史衔,为皇帝派往某省/某区上马管军,下马管官的京官。而布政使是主管某省的民政、财政事务的主管。所以双方虽然级别相近,但权势相差很大!


舆图天下


清朝的布政使是从二品官员,巡抚同样是从二品官员,单从这一点而言,布政使和巡抚的确几乎是平级的。但是,诸君似乎忘了更重要的一点,清朝的巡抚通常都会有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加衔(少数特例除外)。如此一来,巡抚不仅从从二品变成了正二品,而且在行政职能之外又增加了军事和监察职能。换言之,巡抚不仅总理一省政务,还可以节制辖区绿营驻军并负有监察职能。说白了,巡抚不仅行政上有权管着布政使,还能够对布政使行使监察职能、类似“上级纪委”派驻机构!反观布政使,除了行政上分管财政、税收,并没有其他什么兼职。仅从职权范围而言,巡抚就足以碾压布政使了。更何况,品级不过就是一个待遇而已,布政使和巡抚之间实际上有些类似现在享受正省部级待遇的副省部职与正省部职之间的关系,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当然,制度绝对不同,二者并不好直接挂钩,但大致是这么一个情况。



清朝巡抚的设置源自明朝,但是明朝最初是没有巡抚这一级设置的。明朝最初在地方实行“三权分立”,承宣布政使主行政、提刑按察使主司法、都指挥使主军事,相互之间互不统属,皆视为一省主官。可时间一长,这种分权制的弊端便显现出来了。地方三司实际上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遇事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直接导致了矛盾丛生、效率低下等恶果。于是,巡抚应运而生了,由巡抚统一领导一省或具体几个行政区域的事务并节制驻军,成功解决了分权制造成的弊端。但是,因为体制问题,明朝最初的巡抚并不是一级常设机关,更多的还是中央派驻的临时机构。后来,巡抚的职权日重,逐步由临时派驻机构实化为了一级常设机关,实质上成为了地方三司的直接领导。



清朝入关之后,继承了明朝的这一制度,在除东北地区以外的各省普遍设置巡抚一职,作为各省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兼负部分军事、监察职能。自此,布政使、按察使名义上与巡抚仍然算作是同僚,实际上已经彻底沦为了巡抚的属官。至于都指挥使司,则彻底被从编制中抹去了!代之以各省绿营驻军及军事重地的驻防八旗。各省绿营以提督为统帅、归总督、巡抚节制,而驻防八旗则直接归中央管辖。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所谓总督、巡抚节制辖区绿营驻军,这个节制实际上更多地可以理解为监视,总督、巡抚并没有直接调动绿营驻军的权限,他们能够直接调动的只有直属的督标、抚标而已。调动绿营驻军必须通过兵部行使正式调兵手续,否则总督、巡抚擅自调兵就是重罪、甚至死罪!



用现在的话说,从清朝入关之初,布政使、按察使事实上便是巡抚的下级,巡抚主管一省全部政务,而布政使、按察使则更类似于是现在分管具体领域的副省长,布政使分管财政、税收领域,按察使分管司法领域,而巡抚则是最终拍板者和总负责人。当然,还是那句话,制度根本不同,二者并不能直接挂钩,只能大致作一个对比。因为清朝的巡抚源自明朝,明朝的承宣布政使与提刑按察使虽然同为一省主官,实际地位却要略高于提刑按察使。所以,清朝的布政使同样略高于按察使,但这仅仅是品级、待遇问题,布政使和按察使之间并没有上下级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有必要说一说。清朝无论总督、巡抚还是布政使、按察使,甚至道员、知府以及知县等都是由吏部直接管辖、直接任命的。换言之,巡抚可以管布政使、按察使,却无法任命或免去他们,甚至连知县这样的基层官员,巡抚也无权任免!人事方面,巡抚只有建议权、没有执行权,他可以向皇帝提出相关意见,但是最终拍板的只有皇帝、只有皇帝的执行机关——吏部。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田文镜一个河南巡抚硬是拿河南学政跟那个发大水时为自己家搬家的道员——汪姓河道没辙的原因所在。田文镜唯一能做的就是上书参他们,仅此而已。当然,提督学政又比较特殊,他属于中央派驻各省的官员,还不属于地方官,这里就不铺开说了。之前写过一个相关的东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农民工歪说历史


其实从品级上来说,正常二者都为从二品,但是巡抚多会加兵部侍郎衔从而高配到正二品。但是这并不是真正影响二者权力的关键因素,最重要的因为布政使是巡抚的下级属官,而巡抚是布政使的直接上司!


(江宁布政使司署)

说到封疆大吏,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总督与巡抚,其实在最开始布政使也是封疆大吏,为一省之最高长官!那么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布政使成为了巡抚的属官呢?今天请听小祁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封疆大吏时期

布政使,全称承宣布政使。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承袭元制,于各地设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又撤销了行中书省,陆续将全国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沦为属官

然而从明宣德以后,因为军事需要,开始在各地设置督、抚,而布政使也归督、抚所节制,布政使的权位从此开始变轻。

而等到了清朝以后,布政使的地位再次下降,正式定为了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与人事,与主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到了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名,不分左右,从二品,就此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巡抚影视形象)

都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不要说是自己的直管上司了,自古以来就是一把手就拥有着绝对的权力。清朝的巡抚的权力与当今的省委书记的权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巡抚手下还有一定的兵权,布政使的权力和巡抚的权力相比确实还是相当大的!

如果觉得小祁写的还可以,麻烦帮忙点拨关注噢,谢谢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