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满清王朝的最后4座皇后陵:2座迫不得已修建,2座由皇后自己修建

满清王朝的独创:皇后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下)

二、迫不得已建后陵

这种情况下修建的皇后陵共两座,一座是昌西陵,一座是慕东陵。

先说昌西陵。

按理,皇后陵就是太后陵,理应由儿皇帝修建,这是新皇帝对皇太后的尊敬和孝顺。可是,昌西陵的墓主人孝和皇后钮祜禄氏,本是道光帝的皇太后,道光帝却没有给她建陵,这座昌西陵是咸丰帝修建的。道光帝为什么这么不孝顺呢?最主要的原因有二:

首先,不是亲生母亲。道光帝的亲生母亲是孝淑皇后喜塔腊氏,但她不长寿,嘉庆二年,丈夫刚刚继位两年,太上皇还活着呢,她就去世了,被葬进嘉庆帝昌陵地宫之中。嘉庆帝亲政后,在嘉庆六年,钮祜禄氏被册立为中宫皇后。嘉庆帝去世后,道光帝继位,钮祜禄氏还健在,被尊为皇太后。但是,由于不是亲生母亲,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是微妙。

其次,母子间存在矛盾。道光帝与孝和皇太后之间的矛盾,源于储位之争。要说这种矛盾的发生,还是由嘉庆帝引发的。嘉庆帝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在嘉庆四年先密立了道光为皇太子,接着又在嘉庆六年册立钮祜禄氏为中宫皇后,这就为以后埋下了祸根。大家想一想,一旦嘉庆帝去世,钮祜禄氏成为皇太后,地位最尊,她会拥立并非自己亲生儿子的道光继位吗?关键是道光这时还面临两个障碍:一是嘉庆帝没有立储谲匣。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暴亡于避暑山庄,大家在慌乱之际,并没有找到嘉庆帝在嘉庆四年秘密立储的谲匣。所以王公大臣分成两派,有的同意道光继位,还有人不同意:“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如果有嘉庆帝的立储遗嘱,谁还敢说三道四呢?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立储谲匣,要是有的话,打开一公布不就万事大吉了吗?二是皇太后存有私心。皇太后的私心是什么呢?是她的两个亲生儿子,一个是绵恺,一个是绵忻。嘉庆帝去世的时候,道光三十九岁,绵恺二十六岁,绵忻十六岁。孝和皇后当然希望自己这两个孩子继承皇位了。据《清宣宗实录》记载,当道光帝派人驰赴圆明园,要太后表态的时候,在万不得已之中,她说了这样的话:“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末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太后的这番话有问题,什么叫“未及明谕”?什么叫“秉性谦冲”?这种事有谦让的吗?从中我们看出皇太后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才拥戴道光继位的。

由此,道光帝与太后之间心存芥蒂,所以在道光执政的30年中,他不惜靡费巨资,先后为自己修建了两座陵寝,即宝华峪陵寝和龙泉峪慕陵,而皇太后虽然一直活到道光二十九年,却眼巴巴看着没有人给她选址建陵。做了29年的皇太后,都没有人给建陵,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满清王朝的最后4座皇后陵:2座迫不得已修建,2座由皇后自己修建

道光帝去世后,咸丰帝继位,为孝和太后建陵的重担落在了他的身上。咸丰帝能怎么办呢?他只有为父皇道光帝买单,总不能把大行皇太后暴尸不葬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修建了规制简单的昌西陵。

一是裁掉了一些礼制性的建筑。首先,帝后陵的专利—方城和明楼被裁掉了。我们知道,皇后陵是允许建方城和明楼的,明楼内的朱砂碑那是用来雕刻皇太后名号的,裁掉之后,便无处书写陵名。所以,“昌西陵”这三个字在此处无法表达,也只好委屈地雕刻在三座门的门楣上面了。其次,裁掉了大殿周围的玉石栏杆和丹陛石。丹陛石那是帝后陵区别于妃园寝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居然被裁掉了。没有了玉石栏杆,陵寝显得非常穷气,就好像一个穿西服的人没有系领带一样,很不协调。

二是缩减了一些建筑规制。昌西陵的隆恩门和东西配殿由原来的五间缩小为三间,隆恩殿也由重檐减少为单檐。由于建筑体量缩小了,整个昌西陵的面积也就缩小了很多,大约相当于普通皇后陵面积的一半左右。也正是由于此陵规制简单,工程仅仅用一年半时间,很快就结束了。

接着说慕东陵。

介绍慕东陵之前,先介绍下墓主人和咸丰帝的关系。慕东陵的墓主人是道光帝的孝静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她在道光朝很得宠,生育了四个孩子,其中三个皇子,一位公主。道光二十年,她肩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抚养年仅十岁的皇四子奕詝也就是咸丰帝,因为他的母亲在这年暴亡于宫中。孝静抚育咸丰10年之久,直到道光三十年成丰帝即位做皇帝为止。所以,孝静对于咸丰来讲是一个大恩人。但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咸丰帝没有知恩图报,反而在孝静的丧葬事宜上大做文章:

一是咸丰帝不给皇太后修建皇后陵。按说,孝静既然在咸丰五年被尊封为皇太后,就应该为皇太后修建皇后陵,之前的皇帝都是这么做的。可是,咸丰帝没有为之建陵,而是采取了一个取巧的办法,把慕陵妃园寝改名为皇后陵。据《清文宗实录》记载,咸丰帝是这么解释自己的这一做法的:“惟念慕陵妃园寝为皇考钦定位次,即为大行皇太后灵爽所凭,藉安慈驭,谨将慕陵妃园寝恭定为慕东陵’。”咸丰帝把责任推给了父皇,说是父皇已在妃园寝给她造好了地宫。可是,她现在已经是皇太后了,今非昔比了,应该给人家单建皇后陵,况且还对你有10年的养育之恩呢。

满清王朝的最后4座皇后陵:2座迫不得已修建,2座由皇后自己修建

不仅不建皇后陵,咸丰帝在将妃园寝改造的过程中,也是极尽心思不给建方城和明楼,不给建丹陛石,只把原来的绿瓦换成了黄瓦,增加了东西配殿和石五供,在孝静宝顶周围垒了一道墙,与其他妃子之间的宝顶隔开,仅此而已。这能花几个钱啊!据《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当时的人们这样评价慕东陵:“仍以妃礼葬慕陵园寝,但崇其名曰‘慕东陵’。”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仅换了个名字而已。

二是大尺度减杀丧仪。按照惯例,皇太后的丧仪为国丧,全国致哀,皇帝为之隆重治丧。但咸丰帝并没有对此尽心尽力,尤其是在皇太后出殡西陵的时候,咸丰帝居然不亲自护送,这不符合清朝皇家的常规。后来,皇太后入葬陵寝地宫的时候,咸丰帝也不参加永安大典,而是“命恭亲王奕䜣怡亲王载垣等管理”(《清列朝后妃传稿》。他如此做,对得起太后的10年养育之恩吗?

三是大尺度减杀皇太后谥号。我们知道,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古人非常重视。可是,咸丰帝在孝静的谥号上却大做文章。先是减少字数:一般皇后谥号都是先上12个字,以后由子孙加谥到16个字为止。咸丰帝却只给上了8个字的谥号,比其他皇后少4个。接着,咸丰帝不给孝静系宣宗的谥号“成”字,就是不称之为“成皇后”,这就使她的神牌不能进入太庙,因为不知道把她放在太庙的什么位置,这是对孝静皇后极大的不敬。

咸丰帝居然如此对待于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皇太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寡恩薄情呢?原来,只因为一个人,那就是孝静的儿子皇六子奕䜣。奕䜣是道光帝第六子,比咸丰小一岁。他非常优秀,与咸丰相比,不仅身体好,而且才华横溢。立储的时候,道光帝在这两个儿子之间犹豫不决。到底什么原因使得道光帝最终确定咸丰为接班人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有一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正是打猎的好时节。道光帝便带领众皇子到南苑去行围打猎,顺便考察一下他们的骑射能力。这可急坏了咸丰,因为他身体不好,若比起来,他肯定要败在六弟奕䜣手下。这时,咸丰的老师杜受田给他出主意了,说到时候,你一箭也别发,一个动物也别打,皇帝要问起来,你就如此这般。果然,咸丰依计而行,众皇子都有收获,奕䜣最多,只有咸丰两手空空。道光帝纳闷道:“你为什么没有收获?咸丰说:“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好多鸟兽都已经怀孕了,我不忍心伤害它们。”道光帝一听,连连点头,觉得这个孩子很有仁爱之心,而这恰恰是天子应该具备的。

满清王朝的最后4座皇后陵:2座迫不得已修建,2座由皇后自己修建

道光二十六年,已经六十五岁的道光帝最终确定咸丰为接班人,但同时他又觉得对不起奕䜣,便又封奕䜣为亲王,写进秘密立储诏书之中,这就引起了咸丰对奕䜣的猜忌。据《清皇室四谱》记载,孝静去世后,咸丰便无情地处置了奕䜣:“罢军机大臣及诸职任,仍在上书房读书。”他自已都当皇帝了,却又让比自己仅小一岁的奕䜣读书去了。所以,终咸丰朝,奕䜣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咸丰帝去世,临终托孤八大臣中,都没有奕䜣的名字。这就是说,孝静皇后是因为儿子奕䜣的缘故,咸丰帝迁怒于她了。

总之,这第二种境界的两座皇后陵,都是咸丰帝缘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修建的。所以,这两座皇后陵,在清代的7座皇后陵中,质量最次,规制也最低。

三、牝鸡司晨建后陵

这种皇后陵就是定东陵,也就是咸丰定陵的皇后陵,其实就是慈安、慈禧陵。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逝,留下了一群年轻的寡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去世之后两个半月,他的两个女人慈安和慈禧联手发动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政变,爬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夺得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政治背景之下,清廷修建了清朝最后两座皇后陵——慈安陵和慈禧陵。由于背景不同,这两座皇后陵,与之前修建的皇后陵也就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建陵目的不同。

前面已经介绍过,皇后陵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因为皇帝已经去世,地宫石门已经关闭,卑不动尊,不能因为皇后再打开,因而不得已在帝陵旁边修建皇后陵,也就是太后陵。而且这些皇后陵,都是由她们的子孙修建的,体现的是一种孝顺、一种浓浓的情意,昭西陵、孝东陵、泰东陵都是这样。就连咸丰帝万不得已修建的昌西陵和慕东陵,其实也都体现出咸丰帝对两位皇太后的尊敬之情、孝敬之意,不然,建陵干什么?可是,这次,慈安和慈禧建陵目的就完全不同了。她们是自己为自己建陵,无需别人孝顺。因为两位是垂帘听政的太后,是大权在握的皇太后,一切由自己说了算。据《清穆宗实录》记载,她们“命大学士周祖培、刑部尚书绵森、都察院左都御史全庆、理藩院左侍郎英元,前往定陵附近一带相度地势”,两位太后理直气壮地派出王公大臣,大张旗鼓地为自己选址建陵。这种做法和那些皇帝选陵址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种建陵的目的和境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二,陵寝规制不同。

之前修建的几座皇后陵,都是中规中矩,不敢有什么突破。即使是处在盛世时期,康熙帝和乾隆帝为太后修建的陵寝孝东陵和泰东陵,也都是以一种低调的姿态出现,突出皇帝陵,而不是皇后陵。但这次不同,两宫皇太后大权在握,为所欲为。正因为如此,定东陵在规制上与之前的皇后陵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之前的皇后陵都是小心翼翼地规划和修建,规制上不敢有所突破。可定东陵不同,它对传统的男权社会进行了挑战:

满清王朝的最后4座皇后陵:2座迫不得已修建,2座由皇后自己修建

一是修建了神道碑亭。慈安陵和慈禧陵分别设置了一座神道碑亭, 碑亭内有赑夙驮石碑,石碑之上悍然镌刻了两位太后的谥号。这是一种僭越行为,尤其是慈禧陵的碑亭,上面镌刻的慈禧谥号的字数居然超过了皇帝,真是张扬到了极点。

二是设置了凤压龙的丹陛石。慈安和慈禧陵的丹陛石,一律雕刻成凤压龙的图案,这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是很难想象,体现了两位太后敢于挑战传统的魄力。

三是敢于使用金龙和玺彩画。金龙和玺彩画是清式彩画中级别最高的。这种彩画是有特定要求的:一是建筑级别要高,比如太和殿等;二是彩画用料高级,一般采用黄金材质进行装饰。清代陵寝中,无论帝陵还是后陵,一般都采用旋子彩画,就是以蜈蚣圈为主要纹饰的图案。而慈禧陵三大殿,居然使用最高级别的金龙和玺彩画,在清代帝、后、妃的陵寝中,只有慈禧陵使用了这种彩画的形式。

尽管这两座皇后陵如此超越和张扬,也还是囿于封建礼制,并没有跨出根本性的一步。如它们仍然被称作为“定东陵”,表明两位是咸丰帝的皇后,因而陵寝的名字还是不得不取法于定陵而称之为“定东陵”。同时,其神道也不得不与定陵相连,表明了它们的所属关系,是定陵的附属建筑。这恐怕是两位胆大妄为的皇太后的明智之举吧。

这就是清朝三种不同境界的皇后陵:一种是体现皇帝对太后的敬仰、尊敬之情;一种是为了承担义务,不得不修建的;第三种则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杈势,滥用职权修建的极为超越的。这三种不同境界的皇后陵,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后宫之中,虽然同为女人,但由于政治境遇不同,结局会迥然不同。那么,除此之外的那些妃嫔们,皇帝是怎样安排她们陵寝大事的呢?下一讲我们再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