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泰國五大帝之首:鄭信

鄭信,又名鄭昭(昭意為“王”,不是名字)。其父鄭達,又名海豐,是清代雍正年間潮州澄海華富村人。據有關史料記載,鄭達早年因貧困南渡暹羅謀生,起初是在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社會底層工作,後曾取得了京城賭場承包權,更名鄭鏞。鄭鏞在得到國王賜於“坤拍”爵位後,又娶了一位名叫洛央(又名燕子)泰族女子為妻,並於1734年4月17日,生下一子,取名鄭信。據說鄭鏞去世後不久,某日,其時財政大臣昭披耶基節過路偶遇鄭信,見其體型異乎尋常,且聰明過人,認為其長大必成大器,便將其收為義子。

鄭信自幼接受貴族子弟傳統教育,加之勤勉好學,精通律志兵法,及中、泰、越、印等多國語言。13歲便入宮成為泰國宮廷侍衛,後又出任巡撫官(代表國王到泰北各城巡察)、達城副官,在達城城主去世後即出任城主之職。在毋隆葛王駕崩,億卡塔王繼位之後,鄭信又被賜為“甘亨碧城”府尹,封爵為“披耶”,因而在暹羅也被稱為披耶達信。


泰國五大帝之首:鄭信

1763年,緬甸軍大舉入侵暹羅。1767年4月,緬軍攻陷泰國首都暹羅,歷經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隨之滅亡,泰國陷於四分五裂狀態。此時,33歲的鄭信已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偏將。鄭信認為要光復國土,收復失地,必先建立基地。於是,在阿瑜陀耶淪亡後,鄭信迅速帶領五百精兵向東突圍,後又以破釜沉舟之志攻下尖城(即今之尖竹汶府),並以尖城,及未佔領的東南沿海地區為復國基地,構築軍事堡壘,建立海軍,招募中、泰中壯年男子入伍,壯大軍事力量。半年後,鄭信開始率部大舉反攻,順湄南河而下,並以勢如破竹之勢攻下吞武裡。當時正值黎明時分,鄭信下令進古廟“瑪喀寺”上香。繼而又乘勝追擊,包圍了大城,與緬軍展開了殊死血戰,終於全面擊退緬軍,驅逐外寇,光復了大城。

在歷經北征南戰之後。鄭信又帶兵平定泰國各方割據勢力,於1770年完成了國家統一大業,並於當年12月28日被擁立為王,建立了泰國第三代王朝,吞武裡王朝,史稱鄭皇。


泰國五大帝之首:鄭信


鄭信當上暹羅國王之後,積極與當時的大清帝國建立友好關係。據有關史料記載:至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朝廷派往東南亞視察的查島委員王榮和、餘璀會,在將他們在暹羅(今泰國)的所見所聞向皇帝作了彙報,在他們的會稟中便有這麼一段記載:“查暹羅國王百年前系潮州鄭氏,在位十數年。” 這位曾當過暹羅國王的中國潮州人便是鄭信。

為緬懷鄭信為泰國國家統一建立的豐功偉績。如今在泰國吞武裡仍完整保存有一座雄偉壯觀的鄭王廟。鄭王廟又稱黎明寺,緣因鄭信帶兵攻克吞武裡時正值黎明。黎明寺是目前泰國第三大寺,也是泰國一個重要旅遊景點,建築規模僅次於泰國大皇宮和玉佛寺。其中鄭王廟主塔高達79米,主殿裡面至今仍供奉有泰王鄭信的王像及遺物。在高聳入雲的主塔周圍還簇擁有四座小塔,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建築群,裡面懸掛著許多有中國式的燈籠。每年12月泰國王家都會在鄭王廟舉行最大慶典,這也是泰國王朝的重要祭典之一。


泰國五大帝之首:鄭信


為紀念泰王鄭信。1950年,泰國政府還專門撥款在曼谷市吞武裡廣場興建一座鄭王紀念碑。該碑正面刻著:“此碑為紀念鄭王大帝和增進他的榮譽而建,他是泰國的好男兒。”這也是泰國當代帝王對歷史的客觀評價。在該紀念碑上面還聳立著一尊高達的4.20米鄭王塑像,塑像中鄭王身著戎裝,跨躍戰馬,手揮寶劍,非常生動傳神。1954年4月17日,紀念碑落成舉行慶典,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親自主持剪彩儀式。1955年,泰國政府又頒佈法令規定:將12月28日(鄭信登基之日),定為“鄭王節”。每年這一日,泰國政府的代表和各族人民就來到這座紀念碑前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鄭王的豐功偉績。1982年,一條泰國最長的公路橋跨過湄南河興建完成,也被命名為“達信大帝橋”。


泰國五大帝之首:鄭信


鄭信作為泰國曆史上一位英雄人物,其名字在泰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然而,隨著歲月流逝,如今在潮汕地區知道鄭信的名字的人已越來越少,瞭解鄭信其人其事者更是寥寥無幾。為讓海內外潮人更好地瞭解鄭信的生平歷史,進一步弘揚潮人漂洋過海,艱苦拼搏的紅頭船精神。改革開放之後,當時,泰國華僑回鄉觀光探親時,看到家鄉精美瓷塑工藝之後,便希望藉助家鄉的制瓷技藝,為泰王鄭信製作一尊人物瓷雕塑。


泰國五大帝之首:鄭信


泰國是一個實行君主立憲制社會,泰王在人民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地位,要製作泰王塑像並非一件易事。1982年,恰好是泰王鄭信逝世200週年,為紀念鄭信這位海外開疆拓土的歷史偉人,加深中泰兩國之間的友誼。當時,經泰國華人僑領,以及外交部官員也作了多方努力,終於徵得泰國王室同意,達成由楓溪美術瓷廠製作九代泰王塑像的協議。

據《新中國成立大事記》潮州1981--1984年記載:“同年(1982年),潮安縣美術瓷廠、美術二廠和瓷藝家陳鴻禧等在曼谷為承製泰國國王瓷像.該項目由泰國“詩那卡粦偉絡八大學慈基金會”經我駐泰大使館同意,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批准。

為真實再現一代帝皇鄭信的光輝形象,讓海外華僑充分領略家鄉潮州瓷塑的獨特魅力。當時,無論是政府外事部門,還是楓溪陶瓷研究所和楓溪工藝美術瓷廠,均對製作泰王塑像任務都高度重視。尤其是作為承接單位的楓溪美術瓷廠,更是專門成立一個泰王塑像製作小組,負責對泰王鄭信生平歷史,及有關資料圖片進行比對分析,最後,在經過楓溪多位工藝美術大師共同努力,泰王的瓷塑終於在1981年順利完製作投入生產。

據瞭解,當時共製作九尊泰王像,且每尊泰王塑像,均有兩個大小規格不一的版本。其中“1代泰王”鄭王身穿齊膝黃色王袍,內著黃色內衣,腰繫紅色綢緞,項帶璀璨寶珠,前胸斜佩金色勳章,手握象徵皇權的金黃色寶劍,腳穿綴滿寶珠的金靴,立於一個平臺之上。鄭王臉部表情沉著從容,眼睛遠視前方,面部精細傳神的刻畫,以及衣著高貴華麗的設計,使塑像人物渾身上下散發一股王者風度,也讓人從中感受到昔日鄭王的高貴氣質。在瓷塑人物前方正中還塑有一個彩金的泰國王家標記,在立臺前面下方還寫有一行金色泰文:“已示泰王特許制瓷”。在立臺左右兩邊則分別印有“中國製作”的中英紅色字樣。在立臺後面則用泰文寫著:“紀念泰王鄭信逝世200週年專用品”。如今這尊陳列於楓溪陶瓷歷史陳列廳的“泰王鄭信”瓷塑,已經成為潮泰、乃至中泰友好往來的見證。


泰國五大帝之首:鄭信


鄭信作為泰國一代帝王,也是一名潮人後裔。過去,在潮汕地區也流傳著不少與其相關的故事。如澄海鄉間流傳“十八缸鹹菜”的傳說,至今講來仍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相傳鄭信建國稱王后,親戚和一些家鄉人專門到泰國祝賀。鄭信招待他們,在他們臨走時,鄭信贈送了18缸禮物,叮囑鄉人好好看管,回去再打開,分給父老鄉親。眾人回到船上卻迫不及待想知道鄭皇所贈的是什麼好東西,但當他們打開缸蓋時,發覺缸缸都裝滿了鹹菜,眾人一氣之下把十七缸扔到海里,只帶回一缸以作交代。然而,回到家鄉後,當大家把鄭皇的禮物從缸中倒出後,才知道缸上面放一層鹹菜,下面卻是各式各樣的金銀珠寶。據說,這是因為鄭皇知道南洋多海盜,怕鄉人路上遇到海盜,便在缸口放上些鹹菜,以防被海盜搶劫。此時,知道鄭王用意的鄉人見狀才懊悔不迭。

在泰王鄭信家鄉在澄海華富村,雖然澄海如今隸屬汕頭市管轄,但澄海在清代,是歸潮州府管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鄭信也是潮州人。如今澄海華富村還建有一座鄭王衣冠墓,並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澄海華富村鄭氏宗祠門樓,如今還掛有一幅:“曾與帝王為手足,欣收天子作門生”對聯,因此可見該村村民也一直以鄭信引以為榮。


泰國五大帝之首:鄭信


鄭信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海外稱帝的華人,其一生不僅為泰國統一立了豐功偉績,也為所有海外潮人在外發展立下了榜樣。因此,作為一個潮人後裔:鄭信是潮汕人的驕傲,也是所有海外華人的驕傲。如今,位於澄海華富村村外的鄭信衣冠墓已被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泰國詩琳通公主還專程來到澄海華富村拜謁鄭信衣冠墓,並贈送了一頂絹制皇冠,隨行泰國華僑也贈送了一尊仿照曼谷吞武裡廣場上的鄭皇騎馬銅像。

近年來,在中泰兩地潮人共同努力下,潮州與泰國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2006年潮州還與泰國曼谷正式建立友好城市,譜寫下潮州與泰國友好合作歷史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