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倒幕斗争:日本天皇重掌大权,德川幕府就此灭亡

日本的倒幕斗争,即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权,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前期斗争,它为以后的改革开辟了道路。

倒幕斗争:日本天皇重掌大权,德川幕府就此灭亡

日本幕府将军图

一、倒幕运动的起因

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到十八世纪已日渐衰败,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更是危机四伏。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幕府和各藩长年陷于财政危机,负债累累。农民的贫困和分化加剧,各地起义接连不断,市民暴动也时有发生。同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表面化,上层统治发生危机。

一部分武士,主要是下级武士,因为主君减少他们的俸禄而生活穷困,以至“恨主如恨敌”,希望改变现状。不少藩主(大名)对幕府的腐败深为不满。长州、萨摩等藩为了克服财政危机,通过天保改草,发展了本藩的生产和贸易,成为足以与幕府分庭抗礼的强藩。种种情况表明,幕府的统治体制已难以长此维持。正在这时,日本的锁国政策也出现了新情况。

倒幕斗争:日本天皇重掌大权,德川幕府就此灭亡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休·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迫使幕府打开国门。从此,日本被迫同列强签订若干不平等条约,规定列强在日本有治外法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可设立借租地,日本的关税须同缔约国协商。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境遇,早已被日本有识之士视为殷鉴。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发了日本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改革图强的强烈要求。打开国门通商后,引起物价急剧上涨,使仅有少量固定俸禄的下级武士最受其害。他们认为“开此祸源者,实为幕府”。这一切有力地加速了日本国内已在酝酿的变革进程。

二、倒幕斗争的领导人群

幕府末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和相当广泛的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这种资本主义关系的代表,不是大城市的特权商人,而是地方上的豪农豪商。后者既是新兴地主又是商人,有些人兴办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他们在实行封建剥削方面与封建领主有一致性,但是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和商人或资本家的地位没有合法的保障,这促使他们要求改革。不过,豪农豪商还没有成为近代的资产阶级,他们还不能起来领导一场变革。

倒幕斗争:日本天皇重掌大权,德川幕府就此灭亡

日本幕府时代武士

担负这一领导责任的则是一批改革派武士,其中以下级武士居多。改革派武士是当时日本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下级武士因穷困而急于寻找出路,日本一些武士同时又是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他们了解世界大势,迫切希望改革图强不少武士通过种种途径与商人接近并融合起来,特别在长州等藩,在发展生产与贸易的藩政改革中,一些有志于该革的武士同商人建立了密切关系武士要随主君到江户参觐,可出藩外游学,有机会建立全国性的联络。因此,在武士中分化出一批改革派武士,他们与豪农豪商结成联盟,成为反幕倒幕斗争的领导力量。

三、日本“尊王攘夷”运动

反幕斗争是在日本被列强敲开国门之后发生的。改革派武士在斗争中经历了一个成长过程。起初,由一些藩主出面,企求改革幕政,一批武士则在下面奔走策划,制造舆论。由于幕府当局顽固不化,改革幕政的活动受到严厉的镇压而最终失败。

倒幕斗争:日本天皇重掌大权,德川幕府就此灭亡

从1860年起,武士们越过藩主,走上政治斗争第一线,他们与朝廷的一些公卿相联络,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他们从各蕃汇集京都,打算建立天皇政权,取代幕府,并实现全国攘夷,驱逐外国势力。孝明天皇不反对攘夷,但对于内政极为保守。这被幕府所利用,于1863年8月发动“八ー八”政变。尊王攘夷的志士被赶出京都,逃到长州。

形势急转直下,十分险恶。1864年7月天皇命令幕府征讨长州。同年8月,英美法荷四国为了对1863年长州攘夷——炮击下关外船一事进行报复,派联合舰队攻击下关,大败长州守军。长州的高杉晋作、木户孝允等人在这之前已逐渐认识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高杉受藩厅委派,与四国订立和约。在谈判中,四国要求租借下关附近的彦岛,高杉予以拒绝。这表明他既放弃盲目攘夷,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从此,高杉等人从尊王攘夷转变为全力倒幕。

倒幕斗争:日本天皇重掌大权,德川幕府就此灭亡

1864年8月下旬,幕府下令发兵征讨长州。长州藩内保守派趁机操纵藩政,大肆镇压、排挤改革派。早在1863年,为了防御外侮,高杉晋作建立了奇兵队,它打破封建的门阀身份观念,吸收平民参加。长州各地纷起仿效,建立了名目众多的诸队。保守派掌权后,奇兵队和诸队濒于被解散的境地。这时,高杉决心发动武装起义以扭转危局,但是奇兵队和诸队的绝大多数领导人都不赞同。高杉据理力争,指出长州内讧目前不可避免,起义是唯一出路。他得到伊藤博文等人的支持。于1864年12月16日拂晓,仅以七、八十人的兵力,在功山寺起义,从这里出发,成功地袭击了藩厅设在下关的机构。功山寺起义激励和推动诸队于1866年1月初发动起义。

通过起义,使藩政权回到改革派手中。接着,长州进行军制大改革,建立全用近代枪炮装备的新军,仅步枪就买了七千多支。功山寺起义和诸队起义,标志着倒幕派的形成,他们终于在长州站稳了脚跟,成为足以与幕府相对抗的强大力量。功山寺起义和诸队起义的胜利,实践了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的“强藩割据”论。他们接受教训,认为不能单纯依靠朝廷,不可盲目攘夷,首先要使长州强盛起来,然后依靠长州的力量并联合其他藩,推翻幕府,实行改革,使整个日本富强起来,免受列强欺凌。

倒幕斗争:日本天皇重掌大权,德川幕府就此灭亡

四、日本的“维新三杰”

倒幕派在长州胜利之后,其余藩和公卿也发生了分化。有的藩原想通过朝廷与幕府的合作(即所谓“公武合体”)来削弱幕府权力,扩大自己的发言权,现在转而与长州接近。1866年1月,长州与萨摩订立盟约,双方约定为早日恢复王权,诚心诚意地努力。萨长的盟约使两个强藩联合起来,壮大了倒幕力量。不久,萨长同盟得到土佐倒幕派和艺州藩的支持。另外,朝廷中岩仓具视等公卿也转向倒幕派。

倒幕派虽然不再依赖朝廷,但他们仍十分重视利用天皇的权威。1866年12月,孝明天皇突然病逝。次年1月,十四岁的陸仁(明治天皇)继位。朝政为若仓具视等人所左右,这对倒幕派极为有利。这时,高杉晋作不幸病逝。以后,萨摩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长州的木户孝允起主要作用,史称“维新三杰”。

倒幕斗争:日本天皇重掌大权,德川幕府就此灭亡

在倒幕派力量壮大的同时,幕府领地和各藩的农民起义、城乡骚动空前激烈。1861-1863年,前述事件每年平均四十八起,1865-1867年每年平均为一百十三起。人民的斗争削弱了幕府的力量。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五、幕府时代的终结

1867年10月,朝廷给萨长两藩下达讨幕密诏。同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1866年12月继德川家茂之后为将军)奏请奉还大政,以剥夺讨幕的口实。讨幕派毫不退缩,萨摩、艺州的三千多藩兵进入京都,长州三千藩兵殿后接应。12月9日(公历1868年1月8日),讨幕派用军队把守官门,发动政变,宣布了事先拟好的《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制,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同日晚,倒幕派进一步要德川庆喜“辞官纳地”,要剥夺他的一切权利和领地。德川庆喜不从,回大阪调集军队进行反扑。从1868年1月到1869年5月,进行了一场遍及大半个日本的内战——戊辰战争。人民欢迎讨幕军,豪农豪商组织军队勤王,通过这一仗,摧毁了幕府势力,打击了保守力量,现固了新政权。

《日本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