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繼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賣後,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再次浮現:

哪吒的故鄉在哪裡?

爭議之處極多,比如四川的宜賓和江油,河南的西峽,天津的河西。而在充滿了家鄉認同感的江油市文史資料編纂人員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惟一的。他們甚至編輯了一本書,就叫《哪吒故里江油》,書中認為,江油地區的哪吒傳說要早於《封神演義》的成書,因此《封神》作者就算不是江油人,哪吒的故事也必定大量採集了江油民間的傳說。哪吒的根就在江油,哪吒的祖廟也在江油。

無獨有偶,宜賓也這麼認為,他們還提出了一條十分無厘頭的證據,這條證據可以與宜賓共享:距今幾億年前,四川盆地曾是一片浩瀚海洋,所以完全具備哪吒鬧海的硬性條件。

無論《封神演義》作者是誰(許仲琳、陸西星或者另外的人),這個證據都能把老先生氣得再活過來。很簡單,就算作者真的是宜賓人或江油人,一個明朝人也不可能知道幾百年之後的考古成果,那個時代的所有人都不可能知道。其次,幾億年前哪有人啊?最多也就是恐龍鬧海而不可能有哪吒鬧海,至於哪吒幫助武王伐紂也是無稽之談,只可能出現一隻恐龍幫另一隻恐龍打又一隻恐龍。更重要的是,哪吒其實是個外來神,起源於唐朝的毗沙門信仰,經過宋元的演化和明朝神魔小說的造勢,才最終走進中國的神譜。

而就算老先生想像力驚人,明朝時期的海岸線和今日相比幾乎沒有變化,也很難解釋他會放著現成的黃海、東海、南海不寫,偏偏要去一塊千里之外的四川山區去找靈感。

所以惟一的解釋就是:

《封神》作者根本就不是內陸人,而只能是沿海一帶人——更明確地說,他可能就是福建人(這也是我在最近的封神知識點系列中屢次寫到八閩之地的原因)。在那個全國交流閉塞的年代,他也不可能有那閒情逸致跑到內陸城市採風,他的靈感就是依託於淵博的知識和寬廣的大海。

事實上,書中直接寫到海洋的地方極多,讓我們從一場海上鬥法開始說起。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龍吉公主收洪錦

鯨和魚的戰爭

洪錦伐西岐,以旗門遁斬了西岐大將。因被鄧嬋玉五光石所傷,坐名只要她出馬報復。時昊天上帝親女龍吉公主在西岐效力,秒破其術。洪錦大敗而逃,公主趕至北海。

洪錦就取一寶丟在海里,見水重生,便有攪海翻波之勢,此物是為鯨龍。洪錦跨之,在海上狂奔。

不料公主離瑤池時也帶得有寶,也取一物往海里一丟,見水而現原身,分開水勢如一座泰山,立刻把鯨龍比得小了,此寶名曰神䱞(nài,左“魚”右“奈”。公主站立於上,瞬間趕上,以捆龍索擒住洪錦。

這場大戰寫得精彩之極。仙人給我們的感覺一向都是飛天遁地,單純的渡海或者在海上打架都是全靠遁法,此戰卻是惟一的一場常規作戰。兩人以水族為坐騎,騎的不是敖丙那種誰也沒見過的逼水獸,而是一個騎鯨,一個騎魚,都是大眾比較熟悉的。

鯨龍

鯨我們都知道,哺乳動物,海中巨無霸。現代生物學認為所有海豚都屬於鯨類,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些鯨是生活淡水河流中的。但在古代,鯨就是指海中大魚。《說文》雲“海大魚也”,《玉篇》雲“魚之王”。

《古今注》則雲:鯨魚者,海魚也。大者長千里,小者數十丈,一生數萬子。常以五六月,就岸邊生子,至七八月,導從其子還大海中。鼓浪成雷,噴沫成雨,水族驚畏,皆逃匿莫敢當者。

《玄中記》雲:東方之東海,有大魚焉,行海者一日逢魚頭,七日逢魚尾,其產則三百里水為血。

這兩則記載雖然超出我們的常識,畢竟沒超出太遠。至少在漢代,鯨魚已被神話化,據《後漢書·班固傳》注:

海岸中有大魚名鯨,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魚,鯨魚擊蒲牢,蒲牢輒大鳴。

傳說中蒲牢為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四,是真正的龍族神獸。連它都怕鯨,可想而知鯨魚又厲害到什麼程度。鯨既能降龍,自然該有一個霸氣的名字,再加上它的體形巨大如龍,因而《封神》中將之神話為鯨龍,正是題中之義。

下面這個就比較難懂了。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大魚海棠》劇照

神䱞

原著說“此神䱞善降鯨龍。起頭鯨龍入海,攪得波浪滔天。次後來神䱞入海,鯨龍無勢。”神䱞入水,如泰山一樣,而鯨龍不過攪海翻波,可見以聲勢而論,神䱞確實超過了鯨龍。

從字面看,䱞有魚字旁,又在海中活動,自是海魚無疑。 但它究竟是種什麼魚,卻殊不清楚。

我手頭的工具書中,袁珂先生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1985年6月版)未收錄此詞條,《辭海》(第六版縮印本)、《辭源》(1988年版)連䱞字也查不到。

目前只有《康熙字典》能查到,釋義只有四個字:鰶䱞(jì nài),魚名。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鰶(jì),網上的解釋是鯡科魚,“體側扁,銀灰色,有黑斑,口小無牙。生活在海洋中。”說明也是海魚。,則找不到任何解釋。鰶䱞常常合稱,我疑心可能都是指鰶,或者說鰶䱞就是鰶的簡稱,就像葡萄、蘿蔔這些詞語一樣。

《封神演義》公認寫作於明朝隆慶、萬曆年間,同樣活動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屠本畯寫過一部《閩中海錯疏》,這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水產動物志,這兩部書在文學意義上毫無關係,但通過現實意義上的相互印證,卻能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按書名,閩中即福建,海錯即各種海貨,為註解之意,連起來的意思就是福建的海貨註解。書分三卷和附錄,上、中二卷為鱗部,收167種海產;下卷為介部,收90種。鱗即有鱗的魚類,介即甲字,指有甲殼的動物,《大戴禮記·易本命》雲“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

,將之列為五蟲之二。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nài

《疏》中亦只收鰶而無䱞:

鰶,如鰣而小,鱗青色,俗呼青鯽,又名青鱗。按鰶,四明奉化縣有之,鱗、脊俱青,故名青鯽。冬月味甘腴,春月魚首生蟲,漸瘦不可食。

鰶、鯽

二字讀音相同,《康熙字典》中收有鰶字而沒有收鯽字,這說明古代的鰶字可能就是現在的鯽字。

劉昌芝先生在《我國現存最早的水產動物志——》中作了一張《疏》中水產古今名稱對照表,認為鰶就是現在的中華青鱗魚。這種魚分佈於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正是正宗的海魚。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圖截自劉昌芝先生論文

扯了這麼多,說說本節結論,當然鑑於本人學識,不敢保證準確:

1、在沒有更多資料的情況下,姑且認定䱞就是鰶;

2、鰶、鯽應該是同一個字,特指中華青鱗魚。

䱞為何能降鯨?

中華青鱗魚能治海蛇咬傷和纏腰火丹。蛇因其體形,在民間又稱為小龍,青鱗能治其咬傷,就相當於能降龍。另外,它又有別名神仙青鱗魚,這使它有一層神秘色彩,或者就是原著中所謂“神䱞善降鯨龍”的原因。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青鱗體長10~12釐米

另外鯨還怕好幾種東西,所以䱞還有可能是下面幾種之一。

首先是虎鯨。虎鯨智商很高,常常採取團隊協作的方式對落單的藍鯨或幼鯨下手,成功率極高。其次是鯊魚,也會獵殺幼年鯨魚。

另外據說還有七鰓鰻,它被稱為吸血魚,寄生在魚類或者海洋哺乳動物的身上,靠吸食和噬咬宿主的血肉為生。

鯨魚還怕空中飛的海鷗,當它浮出水面,海鷗就會群集其上啄食血肉,造成皮膚大面積感染。

總之,我們會發現,作為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鯨魚怕的並不是比它更龐大的種類——事實上也沒有比它更龐大的,而是怕體型小巧的東西。青鱗魚全長僅10~12釐米,正符合這個定義,七鰓鰻平均體長則在60釐米左右,在巨大的鯨魚面前微小如細菌,但它們卻能使鯨魚害怕,不由使人感慨造物的神奇。

神䱞克鯨龍,正取其以小克大之意。

大概因為是幻想的神魔小說,太微小的東西實在不算拉風,於是就讓神䱞變得“如泰山一般”,這樣非但在生物習性上,兼且在體型上都對鯨龍形成了碾壓之勢。《封神》中同樣巨大化的異獸還有花狐貂,一經放出便化為白象,號稱食盡世人,本質上也是為了拉風。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恐怖的大海

更多的海洋元素

不管神䱞的原型是什麼,我們不能否認的一點是,作者對海洋確實非常熟悉,以下三處也可證明。

姜子牙收柏鑑時,落土遁於東海之上。此時四周是大海茫茫,這一番景物描寫非出過海的人不能寫:

海島峰高生怪雲,崖旁檜柏翠氤氳。巒頭風吼如猛虎,拍浪穿梭似破軍。

海島上山峰高聳,怪雲聚合;山崖旁檜板青翠,雲蒸霧騰。山巒上狂風怒吼,有如猛虎出柙;海岸邊大浪滾滾,猶似破軍之將。這四句詩,便是大海獨一無二的景緻,也是大海獨一無二的豪情!是生活在內陸的人絕無可能想像得出來的。

待收龍鬚虎時,仍是海島之上,景色卻又為之一變:

重重谷壑芝蘭繞,處處巉巖苔蘚生。起伏巒頭龍脈好,必有高人隱姓名。

第一句是遠景,以想像居多,鏡頭拉近又是海邊獨有的景色:巉巖之上苔蘚橫生,山巒自水中探起身子,起伏如龍,這樣一個龍脈之地,必有高人隱居其上。不同於闡教大多樂山,截教之人大多樂水。他們隱居海島,樂其天真,九龍島、金鰲島、三仙島、白鹿島等都為其修真之地。

的確,內陸也有高山湖泊、大江大河,有狂風暴雨、有松柏常青,大山之上也確有雲捲雲舒,赤壁磯旁也驚濤裂岸,但那畢竟不是怪雲,也不是駭浪,其聲勢比之真正的海上,正如小巫見大巫一般。更何況大龍脈必自海上來,至今山海關還有老龍頭,《西遊記》說花果山是“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皆可為證明。

在上引的䱞鯨之戰中,也有對海上景色的描繪:

煙波蕩蕩,巨浪悠悠。煙波蕩蕩接天河,巨浪悠悠連地脈。潮來洶湧,水浸灣還。潮來洶湧,猶如霹靂吼三春;水浸灣還,卻似狂風吹九夏。乘龍福老,往來必定皺眉行;跨鶴仙童,反覆果然憂慮過。近岸無村舍,傍水少漁舟。浪卷千層雪,風生六月秋。野禽憑出沒,沙鳥任浮沉。眼前無釣客,耳畔只聞鷗。海底魚遊樂,天邊鳥過愁。

煙波接天河,巨浪連地脈,潮如霹靂,水似狂風,連乘龍福老、跨鶴仙童也見之皺眉。近岸沒有人家,自然漁舟也就少了。浪如雪,風似秋,野禽沙鳥出沒,海鷗翔集,游魚出沒。雖無一字寫海,但字字皆海。

傳說天河與海相通,年年八月有浮槎(chá)至,普通人亦能登舟。洪錦本為伐紂主帥,為西岐所破,頗有理想不就而“乘桴浮於海”之狀,然而龍吉公主畢竟沒給他這個機會。如果說這個情節預示著什麼的話,那就是預示著洪錦確然上天無路,後來在萬仙陣中,已結成夫妻的兩人果然一同戰死。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大海

《西遊》中的好多魚以及李先生的結論

《封神》中為何有這麼多處寫到海洋?

李天飛先生曾經扒過《西遊記》黑水河一回的“好多魚”:鯨鰲吞赤鯉,鯾鮊起黃鱨。鯊鯔吃鮆鯖魚走,牡蠣擒蟶蛤蚌慌,少揚刺硬如鐵棍,鱑司針利似鋒芒。鮃鱑追白蟮,鱸鱠捉烏鯧。

這些魚都出自東南沿海一帶,李先生最終得出結論:

這個“好多魚”的名單,暴露了這篇故事寫定者的籍貫,十之八九是東南沿海。

我想,《封神演義》中的海洋描寫,應該也證明了相同的問題。而這又不得不說到明朝的出版業之發達,位於武夷山中的福建建陽,正是宋、元、明三代馳名全國的刻書中心之一。至今《封神演義》保存最早的兩個版本,一是金閶舒載陽刻本,刻於天啟時;一個就是福建建陽的刻本,刻於崇禎時。

我在上篇 中推測,《封神》中的五夷山應該就是現實中的武夷山,而武夷山或者福建應該就是作者的家鄉。通過本篇的分析,以及福建建陽的刻本,應該說已經構成了一定程度的邏輯自洽。這是民科性質的,但也確實是值得我驕傲的。

那麼下一篇,我們可以好好談一談明代福建的書坊業了。

《封神》裡兩隻海中神獸的大戰,揭示了作者的來歷

現存《封神演義》各刻本


參考書籍:《封神演義》、《中國神話傳說詞典》、《我國現存最早的水產動物志——》、《萬萬沒想到,可以這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