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

嗨257509067


历朝历代的帝王死后,都会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寝,然后在陵寝周围安置大量的守陵人员。比如汉朝时的陵邑制度,等皇帝死后,会安排大量的功臣子弟和关东富豪看守陵墓。明朝时朱元璋也为自己的孝陵设置了孝陵卫。同样成吉思汗也不例外,他死后也安排了一支部队为自己守卫陵寝,如今这支部队已经世代相传了八百多年,并且直到今天依然还在传承。



公元1225年秋,成吉思汗经过了7年的西征之后,回到了草原,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是一位64岁的老人。然而听闻西夏背盟之后,成吉思汗不顾高龄,决定御驾亲征。但仅仅两年之后,成吉思汗竟然死在御驾亲征的路上。

关于成吉思汗的去世,《元史》中的记载仅有;

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这也就是说成吉思汗是在哈老徒的行宫病逝,但其死因不明。也因此在很多野史传闻中,成吉思汗甚至是被西夏王妃咬断了下体而去世。但在《蒙古秘史·卷十四》中记载,成吉思汗是在打猎的过程中坠马受伤,后因伤重不治而亡。临死前,成吉思汗安排好了后事,并且特别选定了500名士兵为自己守护陵墓。



等到成吉思汗去世后,根据蒙古人的丧葬习俗,他的后人选择了密葬,并且在下葬的时候,必须将墓穴中的土成块状取出。等到棺材下葬之后,将从墓穴中的土块再依次序放入,将多余的土块扔到几十里之外的地方。

墓葬建成之后,工匠会立刻遭到守陵士兵的灭口,然后为首的将领会派出大量马匹在周围的土地上来回奔跑,直至将此地踏平为止。与此同时,负责守陵的人员还会在成吉思汗陵墓前,当着母骆驼面前宰杀一只驼羔,并让鲜血流到陵墓之上。这样母骆驼便会因为伤心而深深地记住此地,以待来年祭祀之时,能够找到位置。不过母骆驼死后,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便会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



当然蒙古皇室为了祭祀先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方式。那就是在成吉思汗弥留之际,由负责守陵的将领拿着白骆驼额头上取下的绒毛放在他的嘴里,吸收掉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从而留下他的灵魂。这一绺绒毛连同成吉思汗其他的遗物被放在了白色宫帐内进行供奉。

后来,成吉思汗其他几位夫人去世,白色的宫帐越来越多。忽必烈时期,钦定成吉思汗太庙为八座白帐,亦称“八白室”。从此之后500名士兵连同其家属开始世代守卫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同时他们也被称为“达尔扈特人”,意为担负神圣使命的人。



达尔扈特人从担负使命的那一天起,他们便成为了蒙古族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他们只负责守护、祭祀、管理、迁移成吉思汗的“陵墓”,因此他们拥有不服兵役、不纳税赋”的特权。而且元朝政府还会固定拨付一定的财物让他们祭祀。

清朝时期,清政府也保留了达尔扈特人的特权,并且规定达尔扈特人可以到蒙古地方上征收祭祀所用的财物,而且所有的驿站必须免费提供马车坐骑等等。因此当时的达尔扈特人生活也算优渥,守卫、祭祀活动也可以一直延续了下来。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企图利用成陵的影响力。因此蒋介石派遣了傅作义、邓宝珊为起灵祭祀官,沙王为主祭官,拨付了专门的经费,将成陵迁往了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1949年8月初,马步芳将成陵移往了青海省塔尔寺。



1954年时,经过蒙古自治区与达尔扈特人的请求,成陵最终返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国家拨付了专项的经费修建了成吉思汗的陵宫,而且还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聚集在了成吉思汗陵。

如今,成吉思汗的陵园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大部分达尔扈特人成为了国家公职人员。在供奉与祭祀成陵时,可以享受固定的工资待遇,因此他们可以一直守卫成吉思汗陵。


我是越关


成吉思汗这支军队一共有五百多人,他们不断得繁衍,世世代代守护着一个陵墓,这座陵墓就是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而这个部落现在大概已经发展到了2000人,称之为达尔扈特人。

至今为止,成吉思汗的陵寝依旧是一个谜团,甚至连一点靠谱的线索也找不到。2000年的时候,曾经有一组美国的考古队员,在政府的默许之下对陵寝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2002年他们根据线索打算掘开一座疑似的陵墓,可还没有挖到地宫却挖出了两个盗墓贼的尸体。这两个盗墓贼死状奇特,从外表看不出死亡的具体原因,很像是传说中中了陵墓诅咒而死的样子。

后来美国的这队科考队员又遇到了成群的毒蛇,让考古队员之中的很多人被毒蛇咬伤。因为此前金字塔诅咒事件全球尽知,即便是装备齐全的美国考古队也退缩了。在外蒙总理的谴责之下,他们还是放弃了科考,中断了对成吉思汗陵墓的探寻。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后人找寻到一棵巨大的金丝楠木,将其中间挖空,让成吉思汗的遗体躺进去。成吉思汗下葬的时候只有少数人知晓,除了他的直系子孙,其他人全部被杀。他的陵墓没有任何标记,就连填土的时候,草皮也要按照原样编号铺在上面。所以成吉思汗的陵墓这么多年都没有找到,归根结底还是密葬做得太彻底。

那么达尔扈特人守得这座陵墓到底是什么陵墓呢?其实这是汉族人在翻译八白室时候出现了误差,八白室并非陵寝,也不能称之为我们理解层面上的衣冠冢。八白室顾名思义就是八个白色的帐篷,在作用上来说其实就是祭祀所用的神庙。因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八白室也会随着达尔扈特人迁徙。现在我们看到的成陵是在解放后建设的,所以说陵墓有些不严谨,现在还在沿用八白室这个称呼。

达尔扈特人是成吉思汗从身边的最忠心的家族之中挑出来的最信任的几百个人,他们也没有辜负成吉思汗的遗愿,如今他们已经传了39代,依旧遵守着几百年未曾变动过的祭祀程序。成吉思汗曾经规定达尔扈特人一生只需办好祭祀一件事情即可,不用耕田、狩猎也不需要服劳役、军役。

他们对于祭祀所用的50部祭词必须铭记于心,一个字都不能有错。每年要进行的祭祀仪式也非常多,大大小小也有几十场。而且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的祭祀就不能停止,祭祀程序相当复杂,并非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清闲。

达尔扈特人对成吉思汗的忠心是从内心深处发起的,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们在咳嗽的时候会祈求成吉思汗的保佑,在织地毯的时候也会祝福成吉思汗的在天之灵。只要他们生了儿子,他们会在家门口树立天马旗,一根是成吉思汗的战神苏鲁锭,一根就代表着永远守护着成吉思汗的卫士。他们将这种忠义的思想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每一个达尔扈特的孩子都注定带着天职降生。

只要达尔扈特人存在一天,就会一直恪守他们对成吉思汗的信义和忠诚,八白室的圣灯就不会熄灭。

以上


木剑温不胜


这支神秘的部队,就是达尔扈特人,他们是从成吉思汗的宫廷护卫中挑选出来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最骁勇善战、最具信仰的护卫的子孙后代。

他们的任务,就是给成吉思汗守陵。

(成吉思汗画像)

1227年,雄才大略,戎马倥偬,一生征战的成吉思汗,终于放下了他手中所向披糜的刀剑,死在六盘山下。按照他生前遗嘱“勿发丧,勿令敌知”的指示,他的儿子拖雷,严密地封锁了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在成吉思汗的黄金帐篷内,他将成吉思汗的遗体入殓,用毛毯裹住他的棺木,放在牛车上,运往成吉思汗生前选定的秘密所在地下葬。

关于成吉思汗的真身墓地,直到现在仍是一个谜。

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在征战途中,曾到过不儿罕山脚下的一片广阔草原,在一颗大树下长久伫立,流连忘返,并对身边人说:“我死后就葬在此处。”

另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途径鄂尔多斯草原。看到这里鲜花盛开,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花鹿出没,大为感慨,深深地陶醉于风景如画的美景之中,连马鞭掉落在地上都没有察觉。

当拖雷等人护送成吉思汗的棺木,经过当年马鞭坠落之处时,车轮突然深深地陷入淤泥之中,任凭赶车士兵如何吆喝,十多头犍牛都无法将车拉出来。于是拖雷下令,所有军士下马推车。可是,所有人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牛车分毫不动。

(肃肃前进的队伍)

这时,队伍中的一个将领大声唱起了成吉思汗的颂歌,歌声随即传遍整个护送队伍,牛车才缓缓移动,“肃肃前进”。

一行人到达秘葬地后,将成吉思汗的棺木缓缓地放入事前修好的地宫之中,封好墓门,回填夯土,然后“以万骑蹂之使平”。经战马踏平后的墓地毫无异状,来年草长花开时,与草原融为了一体。最后,蒙古人在墓旁栽上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

一切妥当后,士兵牵过来一头母骆驼,拖雷当面宰杀了它的小骆驼。待来年祭祀时,只需牵着这只母骆驼,行进到当初宰杀小骆驼之地时,母骆驼就会发出悲伤的呜咽之声。再辅以当初栽下的树木,祭祀之人就能顺利的找到成吉思汗的墓地。

当然,参与护送的所有人,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屠杀。

既然成吉思汗的墓地无人知晓,那么,达尔扈特人数百年来守护的陵墓里又有些什么呢?

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崇尚自然,认为人的肉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死后也将回归自然,他们崇尚的是人的灵魂。所以,达尔扈特人祭奠和守护的,是成吉思汗的英灵。

在成吉思汗弥留之际,萨满巫师找来了一缕白公驼的顶鬃,放在他的嘴边,吸走了成吉思汗最后的一口气息,从此,成吉思汗的灵魂就附着在了这缕白顶鬃上。

(拖雷)

在安葬了成吉思汗的真身后,拖雷将吸附有成吉思汗英灵的驼毛,连同他生前的遗物,一同装入了银棺之内,在鄂尔多斯草原上,陆续建起了八座白色的帐篷,将银棺供奉其中。这八座白帐篷被称为八白室。

忠勇的达尔扈特人,从此世代守卫着他们心目中的“神”。任凭日月轮转,沧海桑田,岁月更替,这群人坚守着心中的那份执念,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成为成吉思汗英灵的捍卫者。

达尔扈特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根据成吉思汗的遗训,达尔扈特人可以世代不服兵役,不纳税赋,终身不为官。他们以祭奠成吉思汗募化祭品的方式,到蒙古各部进行募捐。所到之处,蒙古人都会竭尽所能,拿出牛羊和金银,并以此为荣。

达尔扈特守灵人从最初的区区500人,经过800年的繁衍生息,已发展到现在近7000人。八白室也几经迁徙,终于回到它的故地伊金霍洛旗草原,成为了占地5.5公顷的成吉思汗陵。

唯一没变的,是达尔扈特人的世代守护。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军队,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着这个陵墓。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在征讨西夏的途中,意外去世。关于他去世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

一是成吉思汗在高龄征讨西夏,长途颠簸,身体受不了,后来染了病而亡。

二是成吉思汗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出了一个意外,一下跌下马来摔成重伤,不治而死亡。

三是成吉思汗俘虏了西夏的王妃,并杀死了西夏的国王,西夏王妃为丈夫复仇,用她的樱桃小口咬了成吉思汗一下,导致他血流如注,血枯而死。



成吉思汗在临死之前,特意派遣了自己的一支500人的秘密部队,对他的陵墓进行守护。

成吉思汗死后,秘密建立了墓穴,秘密进行了埋葬,据说把建立墓穴和埋葬他的工人全部杀掉,并且没有建立在地面上高高隆起的墓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埋葬他的地面和平常无异,让马不断的来回踏平。

那么有人就好奇了,那成吉思汗的墓怎么找呢?他们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当着一只母骆驼的面,把小骆驼给杀了,并且把小骆驼的血滴在成吉思汗墓地的地方。



于是每年祭祀的时候就牵着母骆驼,母骆驼停在哪里,在哪里悲伤的哭泣,那么那里就是成吉思汗的墓。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母骆驼也终有老去的那一天。应该隔一段时间,就把一只母骆驼和一只小骆驼带到成吉思汗墓地的地方进行一次杀戮,才能保证这种延续。

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做,在母骆驼死了之后,成吉思汗的墓地的准确位置也就成了一个迷,只是一个大体的方位,具体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800年过去了,为何这是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500人的部队,一直在延续。

首先,是这些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人对成吉思汗的尊敬与崇拜。代代相传,他们对成吉思汗,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忠诚,必须一代代的守护下去。

其次,成吉思汗作为一个英雄,历朝历代都会对守护的陵墓的人高看一眼,并且对守护陵墓的的士兵给予特别的帮助,会提供一些物资和设立一些特权,你保证他们继续守护下去。



最后,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人世世代代当做了自己的职责,并且现在已经有了工资,就更加稳定了,他们继续把这个工作一直做下去。


历史漫谈君


从来没有一个帝王,能够象成吉思汗那样,陵寢能仅以忠心和诺言,就护佑了8百年。至今,长明香烛的火焰,仍将蒙古族的爱戴,明暗不定地投射在烛后白墙耸动身影之中。于是心中默念,永远一定会很远!

明太祖的孝陵卫,用铁血和乡情的踞守(孝陵卫军人全来自太祖家乡凤阳),只撑了不到3百年。满清入治中原后,也就在康熙的“治隆唐宋”横匾挂上之时,神采飞扬了一下。

后来,地上建筑便一路经历战争、动荡的满目淒凉,而今留在天地之间的,徒有残瓦断椽处、碑石没草间。不禁要仰问世间的衮衮帝王,永远能有多远?

感慨了一下,我们回来。

说起坊间所传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寝守卫部队,其实,说来并不很神秘。就是一群蒙古族的达尔扈特人,据说全来自于成吉思汗生前的贴身侍卫队,如今守卫在那里的人,则全是侍卫队的后裔。

遵照成吉思汗的遗训,这些人生生世世“不纳税赋、不服它役、不担官职”,世世代代地守卫着“八白宫”之内的成汗亡灵,从事守护、祭祀、管理成陵等诸事。

至今,这些人之中某些人,已成为成陵管理机构的公务员。成陵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八白宫”就是相隔不远,八座白色的毡帐式蒙古式建筑。当然,这也是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

说他不神秘的原因在于,他们守护日久的,并非是成汗的遗体之冢,而是守护由一绺吸收了成汗咽下的最后一口气的白骆驼绒毛,加上成汗的画像,所组成的衣冠豕。

根据达尔扈人信仰的萨满教,先人在故去后,灵魂会附在最后一口气上出来,并与肉体分离。所以,蒙古人重在祭祀灵魂,而不是祭祀尸骨。因此,成汗的肉身到底葬在何处,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事情。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病逝于六盘山下。按其秘嘱,成汗的遗体随即秘葬。下葬地点,至今依然是扑朔迷离。

因为蒙古皇族流行“密葬”,遗体寄处之上,用万马来回驱驰踏平地面,再植以草木,直到一切如常、了无痕迹,守卫之人才会离去。

为了永保秘密,这些守卫之人会在半路受到杀戮,而半路劫杀他们的部队,并不知道被劫杀者的身份。然后,在这个世界之上,便再也没人知道成汗的尸骨在哪里。

凭什么达尔扈特人,能坚守成吉思汗陵寢达8百年?这又是让早已步入工业社会的我们,感到的另一个神秘的地方。

“剑雄品评”认为,用对“神圣和尊贵”成吉思汗的信仰所铸就的忠诚,就足以支撑这些达尔扈特人守卫陵寝许多年。

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其信仰毕竟还停留在农业社会之中,信仰的纯净度,也似未受到工业社会惯常的污染。

换句话说,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对这个世界还是有所敬畏的,对叱咤风云、跃马欧亚的成吉思汗皇帝的敬畏,更是表现为奉为圭臬、高山仰止。而不像我们……。

人活在有所敬畏的世界中,似乎应该更为安详、美丽一些。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成吉思汗陵位于鄂尔多斯市区南约40公里处,从鄂尔多斯市区出发,向南行驶经包茂高速,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并不是成吉思汗金身所葬地,这里还藏有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



这里每年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祭拜仪式60多次,分为平日祭,月祭和季祭,其中规格最高、最隆重的祭奠活动,当属“苏鲁锭”大会。

“苏鲁锭”的蒙语意思是茅,是蒙古的象征,是战神的标志。“苏鲁锭”大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七举行,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内蒙各旗的旗主都会带上祭品前去参加,活动历经数百年,从未间断过。而这些活动的承办者,既不是政府,也不是民间组织,而是一个神奇的部落——达尔扈特人。



达尔扈特在蒙语里的意思是担负特殊使命的人。据传,当年成吉思汗死后,挑选了最信得过的500个近卫军作为守陵人,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经历了38代人,历经历史变迁,朝代更替,多次陵墓迁移,守陵人世代相传,坚守岗位,现有约2000多人。

蒙古族最神圣的职业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公认的最伟大的人。不仅统一了蒙古各部,带来了新知识新文化,改变了蒙古民族落后的面貌;他和他的子孙开展的西征活动,还让蒙古登上了世界舞台,使得蒙古民族声名远播,受世人顶礼膜拜。从蒙古族民族心理来说,成吉思汗陵是圣地,是全蒙古的总神祗”。当成吉思汗守陵人,是神圣的职业,是无上荣光的事情,是让族人尊敬羡慕的职业。



无需为生计担忧

守陵人不仅享有不服兵役、不纳税赋的特权,可以世袭罔替、代代相传,享有陵墓周边最为丰美的牧场;每年大大小小的60多场祭祀活动,可以接受、征集各旗的祭祀物品。对于精神圣地的祭祀品,热情大方好客的蒙古人,更不会吝啬。

守陵人不仅守护着陵墓,更守护着蒙古人的精神家园。


波波戏说历史


这个部队其实一点也不神秘,这个守陵部队与罗马天主教的瑞士雇佣军一样的性质。成吉思汗死后封神,拖雷拣选1000多人为其守陵。拖雷时陵墓设在漠北,忽必烈时再迁上都,明亡后再度北迁,至达延汗中兴,再迁河套草原。这中间涉及到明朝与蒙古200多年的战争,最终明朝灭亡,也与之有一定关系。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病逝六盘山下,遗体随即秘葬,下葬地点至今未知。有一种说法是不儿罕山,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主要证据是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编纂的《史集》记载的一个故事:

蒙古有一座名叫不儿罕·合勒敦的大山,成吉思汗将那里选做自己的坟墓地,他降旨道:"我和我的兀鲁黑的坟墓就在这里!"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成吉思汗出去打猎,有个地方长着一颗孤树。他在树下下了马,在那里心情喜悦。他遂说道:"这个地方做我的墓地倒挺合适!在这里做上个记号吧!"举哀时,当时听他说过这话的人,重复了他所说的话。诸王和异密们遂按照他的命令选定了那个地方。

成吉思汗去世后,对他的祭祀立即展开,祭祀活动在成吉思汗的位于漠北的四大斡耳朵里举行。斡耳朵,是辽、金、蒙古时游牧民族君主升帐理事的帐篷。成吉思汗因为打下来的国土面积很大,就设置了4个斡耳朵,每个斡耳朵里有一个皇后在主事。随着成吉思汗四位夫人相继过世,供奉的神物逐渐增多,白色宫帐也随之增加。

(成吉思汗是蒙古高光时代)

成吉思汗的斡耳朵自始即是漠北祭祀成吉思汗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元朝秘史》里被称作"斡儿朵思"(这个名字另外的一个译名叫做鄂尔多斯)。管理成吉思汗斡耳朵、负责成吉思汗祭祀、守护起荤谷的蒙古宗王,最初是继承了父亲大部分家业的成吉思汗幼子拖雷。

拖雷监国时,由于成吉思汗的伟业,将成吉思汗上升为神格(长生天),成为蒙古人心中的精神支柱和图腾,因此令各万户、千户长选派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来到漠北地区为成吉思汗守陵。

元朝时,忽必烈在元大都建太庙祭祀成吉思汗等先祖,将太庙定为八室,同时在上都也建立了八座祭祀成吉思汗的宫帐,史称“八白宫”,也叫“八白室”。八座宫帐将成吉思汗及夫人的遗物分别安置,各自独立供奉,成吉思汗陵寝开始初具规模。因此,八白室所在的部落因此被称作鄂尔多斯(斡儿朵思)。

(成吉思汗八白室)

鄂尔多斯本来在漠北守陵,怎么又来到了现在的河套地区呢?

原来,蒙古人相信成吉思汗曾表示愿在河套之地安度晚年的传说,所以他们一定要在这里建立祭祀成吉思汗之所,为此不惜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从明朝手中夺取河套。

《蒙古黄金史纲》记载,1226年成吉思汗最后一次征讨西夏,途经河套,对这里大加赞美。

主圣望见穆纳山嘴,降旨道:“丧乱之世,可以隐遁;太平之世,可以驻牧。当在此猎捕糜鹿,以游豫晚年。”

穆纳山,明代汉籍又作母纳山,即今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拉山,在河套地区。1227年,成吉思汗死于征西夏过程中,其遗体归葬漠北不儿罕山。当灵车“行至穆纳之泥淖处,循车(即灵车)之毅陷住,深达辐轴移动不得,套上各色牲畜都拽不出”,护送灵车的蒙古人作了祷告之后,“于是翰车徐动,众庶欢欣”。深陷车轮的穆纳地方,成为蒙古人崇敬之地。

因为主圣途经此地之时,表示过赞美与欣赏,所以翰车深没轮毅;据说,向众臣庶降下了疑似之诏,把身穿的衫子、居住的房子和一只袜子,留在那里。

之后,蒙古国新的大汗即位,就要在八白室里举行仪式,祈求得到祖先亡灵的认可和保佑,河套地区就成为蒙古部众竞相登场的舞台。掌管成吉思汗祭祀的“晋王”,因连读而成为蒙古语词“济农”,在达延汗后成为蒙古汗国的“副汗”。

(达延汗统一左右翼蒙古)

成吉思汗的祭祀地在漠北,因为蒙古人相信成吉思汗愿在河套安度晚年的传说,所以到明代迁徙到了河套地区。

明太祖、明成祖时,蒙古势力去驱赶至戈壁以北,东胜卫就建在内蒙古的托克托县。明朝军队过于强大,蒙古人打不过,只好跑到漠北地区。到靖难之役,由于河套地区是心向南京政府的,因此朱棣派人攻打设置在漠北的卫所,城池也都被摧毁。

朱棣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及时修筑好当年摧毁的城池,因为朱棣相信明军的武力,他在位期间,曾经5次征伐漠北,及时没有城池,蒙古人也是一望见明军的旗帜就吓的望风而逃。可是朱棣之后的仁、宣二宗时,明朝陷入了战略收缩,新一代的明军没有延续勇猛的传统。

蒙古人开始试探着回到漠南地区放牧,明军驱逐不利,往往损兵折将,因此不断将卫所南移。蒙古人见状,越发肆无忌惮,开始了被称为“北虏入套”的南迁。与此同时,在明朝的东北地区,左翼蒙古也同时南迁。明朝的边境危机逐渐加深,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东胜卫故城遗址)

蒙古人南下进入河套地区是最为坚决的。由于明朝一直视左翼蒙古为正统,所以持续打压以察哈尔部为首的蒙古部落,对于河套地区的右翼蒙古大多情况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样,到了嘉靖时,明朝的在河套地区的边境防线,已经南移到了渭南地区。而在辽东,仅仅只有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与辽东保持联系。蒙古人给明朝造成的边境危机,直接促成了满族的崛起。

(明宣宗后蒙古占据河套)

在蒙古中兴明主达延汗时,重新统一了左右翼蒙古,分左翼三万户、右翼三万户和中央察哈尔万户。其中,鄂尔多斯万户是属右翼的万户。他们部落里的达尔扈特部即是一直以来守卫成吉思汗陵墓“八白室”的人,是当年被拖雷从蒙古各万户、千户中挑选出的蒙古人的后裔。

由于蒙古高原常年的混战,蒙古人不由得怀念起成吉思汗时的高光时代,成吉思汗的地位越发高了起来,成了蒙古人寄托强国、大国梦的神祇。可是,成吉思汗是秘葬,没人知道葬在哪儿,能够确定下来的只有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晚年游猎之所的河套地区。因此,蒙古人在宗教的情结下冲击河套。谁占领了这片地区,祭祀了成吉思汗,就会被蒙古人认为可以获得成吉思汗的保佑。这些为成吉思汗守陵的达尔扈特人,是离“神”最近的人,不管是谁做了大汗,都对他们保持了友好态度。


而知而行的历史


皇帝的守陵部队历朝历代都有,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就由专门部队驻守防卫,这支部队就叫孝陵卫,但历史上最神秘的陵墓及其守卫部队,莫过于秦始皇和成吉思汗。

秦始皇大家都知道,他庞大而神秘的皇帝陵至今仍未被发掘,就连仅仅作为陪葬品的兵马俑出现已经震惊世界,成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秦始皇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就有4000多个,这些很可能是守陵部队留下的。

另外一个神秘的陵墓及其守陵部队,就是成吉思汗。

在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性影响力的莫过于秦始皇和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作为蒙古大汗,由于蒙古特殊的丧葬风俗,他的陵墓及其守陵部队显得更加神秘。

蒙古族丧葬风俗十分特别,既有土葬,也有土葬、水葬、火葬、野葬,其他方式好理解,所谓野藏是把遗体放在野外,任由秃鹫等腐食动物啃食,听起来很吓人。

成吉思汗死后是以何种方式下葬的?都不是。

史料记载,成吉思汗是在攻打西夏时突然去世的,死前遗嘱秘不发丧,因为成吉思汗死前征服了很多部落和政权,得罪了很多人,他害怕自己死后被仇人报复,叮嘱后人一定要把自己深挖深埋,务必让敌人找不到自己的陵墓。

成吉思汗的继任者遵从遗嘱,没有大张旗鼓办丧事,而是采取了“马葬”方式。

马葬是土葬的升级版,成吉思汗的灵柩被下葬到地下很深的位置,又让许多马匹在地面跑来跑去,把土彻底踩实,完全看不出下葬的痕迹,并且不起封土,不立墓碑,不准祭祀。再后来,这里因无人来往,长满草木,一片荒芜,完全融入自然,无人知晓。

直到如今,成吉思汗真实的埋葬地仍是一个谜,现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实际上是后人为他建的衣冠冢,主要为纪念和祭祀用。

关于成吉思汗守墓部队,据传是神秘的“达尔扈特人”。

达尔扈特是蒙古语,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这个神圣使命就是守卫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衣冠冢是由忽必烈建造的,当时是八座宫帐,史称“八白宫”,供奉着是成吉思汗的遗物,作为蒙古人的圣地,忽必烈拨了500户人作为警卫部队专门负责守卫。

这些被选中的人都是战功卓著,对成吉思汗忠心耿耿,他们惟一的任务就是守卫成吉思汗陵寝,负责有关祭祀工作,主持祭祀的人称为“亚门特”。他们的族人不担任任何官职,不负担任何官差徭役,也很少与外界打交道,因此显得十分神秘。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神秘的守陵人,现在仍在坚守职责。

在今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镇,成吉思汗陵所在地,达尔扈特人仍在主持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工作,不过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家公职人员,每月按时领取工资,但他们仍然秉承子承父业的传统,老一代“亚门特”去世后,他们的儿子走上祭坛继承父业。

如今,伊金霍洛镇的达尔扈特人已经发展1700余户近6000人,这里有永远的长明灯,永远的戴孝人,永远的守护者,有永远不散的成吉思汗灵魂。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说起成吉思汗这个让人震颤的名字,无论是史书里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无数经典影视里大量的演绎,都显示了他在亚欧大陆历史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成吉思汗作为历史上卓绝的战争领袖,他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和政治头脑,联合义兄弟以及父亲的剩余势力,在一片乱局中扎稳脚跟,并最终重组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帝国”,蒙古国的建立也为后期元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在位期间,蒙古的军事力量已经发展到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地步,他多次亲自带兵出征,并先后征服中亚、波斯等地区,将帝国版图不断扩大。

1225年秋,西夏突然背弃曾经的盟约,并杀死蒙古大将,成吉思汗当时已经64岁,却坚持挂帅亲征,不想途中意外受伤,缠卧病榻却仍然坚持不退兵,西夏终于迫于压力向蒙古投降,而这一次却也为成吉思汗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1227年8月25日,在留下了一个关于西夏王妃的暧昧离奇的故事后,成吉思汗病逝,时年66岁。

随着成吉思汗的离世,一支神秘的部队已悄然集结起来,然而他们除了军人的身份以外,又被赋予了新的职责,那就是充当成吉思汗的守墓人。


蒙古在古代的时候有着独特的丧葬习俗“密葬”,所谓密葬,顾名思义便是秘密发丧,而密葬的两个特点便是:

一、葬礼简单,没有金银玉砌的棺椁,只是简单一口木棺。

二、以防后世有人冒犯,墓穴位置是绝对保密的,没有宏大的墓碑和明显的标志物。

但是,贵族墓葬不能如此简单的草草了事,所以相传墓葬被压实平整之后,再杀死一头小骆驼取血,因为骆驼可以靠着血的气味找到自己的亲人,所以后人祭拜便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墓穴。

这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的军队,便从此守护着成吉思汗的墓葬。

那么,成吉思汗的陵寝究竟在哪里呢,时至今日,那只神秘的部队的后裔,是否还在履行着当初的失约,守护着他们的精神领袖成吉思汗呢?

如今被世人纪念的成吉思汗墓葬,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墓葬,只是成吉思汗的一个衣冠冢,蒙古人相信人死前最后一口气吹起的骆驼毛被寄予了离世者的灵魂,而成吉思汗的这根驼毛就在这个冢里。



那么藏有成吉思汗尸身相传有着大量金银财宝的真正墓室又在哪里呢?

蒙古的密葬葬礼,只允许最亲近的王公大臣及皇亲国戚参加,而今,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是以知晓内情之人早已不在。

如今大家对于墓葬位置议论纷纷,猜测不断,以肯特山、阿勒泰山、鄂尔多斯和六盘山呼声最高。其中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和六盘山与蒙古风俗尚有吻合,但墓穴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

那只神秘的部队的后裔,到底身在何处,如今百年已过,他们是否还在坚持着曾经的誓言呢?

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伊金霍洛镇,我们找到了传说中数百年来为成吉思汗守陵的达尔扈特人,数百年来他们从来都不曾忘记自己的使命。

达尔扈特部是组织管理非常明确的部落,他们的职位是从父辈那里一直世袭继承的,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履行先人对成吉思汗的承诺。他们独自成司,不隶属任何机构,分工严明,但是有关成陵祭奠的各种事宜及程序,对外却是绝对保密。

时代发展,他们已由几百人壮大到了几千人,而他们也始终履行着先辈的誓言,忠诚的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陵墓。虽然谁也说不清它的准确位置,当然,这也许是一个他们故意隐藏的秘密。


历来现实


历朝历代的皇帝死后,都会修建庞大的陵墓,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同时陵墓中会有大量的金银财宝、珠玉字画作为陪葬品,这就让盗墓成了一门一本万利的买卖。为了让自己死后不再受到惊扰,皇帝们会建立一支强大的守灵人军队。最有名的守陵部队应该是朱元璋的孝陵卫,最坑爹的守陵部队应该是清东陵的守卫部队,他们监守自盗间接造成了孙殿英的东陵盗宝案。

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成吉思汗陵的守陵人,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1225年,成吉思汗去世了,这位在草原上征战多年的将军、霸王,终于停止了战斗。当然这里辟个谣,有人说成吉思汗强纳西夏王妃,被西夏王妃较短命根子而死,这是无稽之谈。其实成吉思汗死于御驾亲征的行军途中,常年的战争掏空了他的身体,64岁而死,已经算是极限了。

成吉思汗之死,《元史》中明确记载“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至于具体什么疾病,并没有定论。临死前,成吉思汗选定了500名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士兵作为守陵人。

成吉思汗死于御驾亲征西夏的路上,为了骗西夏投降,他要求死后秘不发丧,直到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的尸体才运回草原,实施安葬。在护送成吉思汗的灵柩过程中,遇上的所有人都要杀死,因此没人知道成吉思汗的送葬路线。

蒙古的丧葬风俗,让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了成吉思汗极其子孙包括元朝历代皇帝的陵墓。这是因为蒙古流行秘葬制度,不破坏草原的原貌。蒙古秘葬制度中,主要是两个特点,第一,葬礼简单,简单的木头棺材收敛即可;第二,墓地位置高度保密,埋入地下,不堆封土,不设标记。

作为亚欧大陆的霸主,成吉思汗自然不能简单下葬,庞大的地下宫殿、堆积成山的金银珠宝才能保障成吉思汗死后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同时,成吉思汗的墓葬也遵循了墓地保密的原则。据说成吉思汗下葬后,所有的工匠都被杀死陪葬。多余的土石被丢弃到很远的地方。与此同时,上万人马会在成吉思汗墓葬周围方圆十里的地方不停奔跑转圈,踏平墓葬的封土。最后,还要撒上很多草籽,一场大雨下来,没人知道这里埋过一个伟大的成吉思汗。

为了标记下葬位置,在下葬时,还要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他的小骆驼。母骆驼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回小骆驼死的地方。骆驼识别血亲的方式,帮助蒙古人寻找祖先墓葬,骆驼还有一个神奇功效,那就是保存人的灵魂。

传说,成吉思汗弥留之际,守陵将领会从一头白骆驼头上取下一缕细小的绒毛,放在成吉思汗嘴里,吸收成吉思汗呼出的最后一口气,从而留下他的灵魂。这一缕毛发,和成吉思汗的其他遗物放在一起供奉进一个白色帐篷,以便后世子孙祭祀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一生娶了很多皇后,后来他们都被这样供奉起来。到忽必烈建立元朝,遥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并且钦定成吉思汗的太庙为八个白色宫帐,称为“八白室”。而守卫这“八白室”的人,就叫做达尔扈特人,意思是承担神圣使命的人。达尔扈特人,就是我们说的,成吉思汗的守陵人。

达尔扈特人因为肩负着守卫成陵的神圣使命,拥有者不纳赋税、不服兵役的特权,还会从元朝政府那里领取财物。清朝征服蒙古后,对达尔扈特人的特权有增无减,除了有不纳赋税、不服兵役的特权,还有免费试用驿站、征收祭祀品的优待。

抗日战争中,爱国蒙古王公沙王,为了不让日本人侵扰成陵,利用成吉思汗影响力搞侵略战争,在傅作义邓宝珊的帮助下,把成陵迁到了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后来还曾被马步芳迁往青海塔尔寺。

新中国成立后,成陵再次回到蒙古,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重建,形成了今日规模浩大的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占地约5.5公顷,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而昔日的成吉思汗守陵人达尔扈特,大部分成了国家公职人员,在成陵的管理机构上班,领着财政拨付的工资待遇,继续世世代代守卫成吉思汗陵。目前,达尔扈特人有6000多人,已经守护成陵长达700多年。

成陵中供奉的有着成吉思汗灵魂的骆驼毛,和佛教的舍利子一样,都是圣物。至于成吉思汗到底葬在哪里,那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