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太平天國的官制和軍制,在“天京事變”後,為何變得極為混亂?

llsj1990


首先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太平天國的官制始終都是比較複雜的,只是天京事變後進一步混亂了,以至於可以用“混亂不堪”來形容。

在太平軍正式起義之前,便已經開始在隊伍中設立軍職。最初,太平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每軍中各設有軍長、副軍長、先鋒長及所屬百長、營長等官。不久後又仿照《周禮》,將各級軍官改為軍帥、師帥、卒長和兩司馬。

到咸豐元年(1851年)時,洪秀全稱天王,設立有四軍師——左輔正軍師、右弼又正軍師、前導副軍師、後護又副軍師,同時又設五軍主將,統率侍衛、總制、監軍及軍帥以下官員。

當年秋冬時,太平軍在永安封王,五軍主將改為東、西、南、北、翼五王,分別由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和石達開擔任,其中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均受東王楊秀清節制。同時又增加了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等級。

1853年3月,天平天國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又增設侯爵,形成了王、侯、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十三等官階制度。

在太平天國的官制中,王、侯是爵,丞相以下是官,形成了朝內和軍中官兩套體系。朝內官以丞相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以下另設有檢點三十六人,指揮七十二人,將軍一百人。

軍中官體系中,以總制最高,以下依次為監軍、軍帥,監軍與軍帥,每軍各設一人。其中,軍帥以下,轄有師帥五人,旅帥二十五人,卒長一百二十五人,兩司馬五百人。平時軍帥獨負管理訓練之責,戰時由總制、監軍實行統轄。丞、檢、指、將奉命出征,則統率數軍,總制以下均受調遣。

此外,在太平天國中還有守土和鄉官。直接管理地方行政的官員稱守土官,有郡總制和縣監軍,均由中央政府任命;縣以下地方各級政權,則參照軍隊組織設有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伍長等,由鄉民公舉,稱鄉官。

以上三個職官系統中,官階的區別並不分明,甚至非常混亂,尤其是朝內與軍中官更是如此。可以說,即便不考慮太平天國後期,其前期的官制體系已經混亂不堪,令人頭大。

到天京事變以後,楊秀清被殺害,韋昌輝與秦日綱被處死,石達開又負氣出走,使得天平天國元氣大傷。更為重要的是,原本許多職官都遭受牽連,數以萬計的人在這場浩劫中喪命,使得洪秀全不得不重新啟用新人。

洪秀全當時沉迷於歌舞昇平之中,依然是糊里糊塗,只能通過大肆封王來提拔新人。如此一來,太平天國內幾乎邊地是王,以至於連洪秀全自己都難以將爵位與人名相對應。

而且,由於洪仁玕主政時又推行過改革,將爵位與軍中官的職責相互打亂,造成了軍中諸將與朝中爵位之間交互交叉,使得名銜與實際職務更加混亂。

到太平天國末期,為了加強天王的集權,在大肆推行封王手段的同時,又將爵位搞成虛銜,並無實權。受此影響,使得朝中又不得不再設置新的官員,或是命之前的官員來監管事務,使得天平天國的職官一片混亂。

深究起來,太平天國的職官之所以混亂,最為重要原因便是其統治者缺乏足夠的統治經驗,他們在宣揚與舊社會、舊傳統決裂的同時,又盲目地從舊典籍中照搬照套,形成了幾套不倫不類的職官體系,又使得彼此之間相互交叉,職責不明。

而隨著洪秀全的日益腐敗和楊秀清等核心領導的離開,太平天國內部更是亂成了一鍋粥,使得官制難以用體系來形容,堪稱一團亂麻。透過如此混亂的職官情況,也足以反映出這次農民起義,是必然要失敗的。


史海爛柯人


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爆發“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及部眾萬餘人被誅殺,翼王石達開領兵出走。天京變亂使太平軍元氣大傷,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疑忌異姓諸王,封長兄洪仁發為安王,封次兄洪仁達為福王,共同參與政事,二人能力與威望難以服眾。洪秀全,後又用大肆封王的辦法來分化各王的權利和籠絡眾將。

洪秀全到底封了多少位王?史學界說法不一。有史料顯示,有名有姓可查的王,有一千多位,總數可能超過三千位。眾王軍令不一、互不統屬,造成了太平天國後期,官制和軍令的混亂。


林城布衣10001


天京變亂

天京事變一般指本詞條

天京事變是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發生的一次公開的分裂。

但定都天京以後,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之間嫌隙日生,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各自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進行爭權奪利的鬥爭。東王楊秀清掌握大部分軍政實權,其驕傲專橫的作風擴大了他和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的矛盾。1856年,八九月間江南大營被打垮之後,楊秀清更逼天王洪秀全到東王府封其萬歲。洪秀全密令韋昌輝和石達開回部對付楊秀清。

韋昌輝接令後立即率兵迴天京,包圍東王府,誅殺楊秀清及其眷屬,在天京城內製造大屠殺,實行恐怖統治,並殺死楊秀清全家老小,石達開逃往安慶。韋昌輝的屠殺和暴虐統治激起了天京將士的憤怒,石達開也要求洪秀全懲辦韋昌輝,洪秀全遂於11月初處死韋昌輝及其心腹200多人。 11月底,石達開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務,但是對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為王,處處牽制石達開。1857年6月石達開率部出走,1863年5月陷入清軍包圍,全部被剿滅。

天京變亂使太平軍元氣大傷,並喪失了乘勝殲滅敵人的有利時機,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天京事變後,天父殺天王,洪秀全為穩定人心大量授封官職,導致管理體制崩潰,為天國崩潰奠定基礎。


歷史遊戲影視評論


太平天國的官制自來就混亂無比,並不是因為“天京事變”,只是因為“天京事變”後洪秀全濫封諸王,顯得更加混亂而已。

太平天國的政權和禮制是在永安正式確立的。洪秀全一開始分封首義諸人,官號只是軍師和主將,並未封王。按拜上帝教的禮制,天上地下只有天父皇上帝可稱“帝”號,凡間統治者的最高尊號只能加到王,洪秀全也只稱天王而非天帝(稱了就天帝就太牛了)。如若將楊秀清等也封王,則不能凸現洪秀全唯一真“主”的地位,直接構成對洪秀全權威的挑戰。但楊秀清、馮雲山等才華均在洪秀全之上,又不辭辛勞為其打江山,最後連王都混不上一個,實在說不過去。楊、蕭、馮、韋在太平天國政權中握有的權力和享有的威嚴,已不亞於清廷所分封的鐵帽子王,所缺只是一個名分而已,加之楊秀清等人手握重兵,洪秀全不得不重新考慮封王事宜。最後洪秀全決定,寧可冒犯皇上帝,也要“姑從人間歪例”,分封諸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諸王的等級,由“千歲”來體現:洪秀全萬歲,楊秀清九千歲,蕭朝貴八千歲,馮雲山七千歲,韋昌輝六千歲,石達開五千歲。

洪秀全搞的這些其實是相當的鄙陋甚至可笑的,主要原因是讀書少水平差,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當年他沒考中秀才,廣州考官的眼光還是挺準的。

洪秀全又頒佈《太平禮制》,規定上下尊卑關係,“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這個舉措遭到從晚清到民國,再到共和國所有歷史學家一致的譏諷。《太平禮制》規定了各級諸王、將領、士兵各自的服飾、稱呼、朝儀上的級別,等級森嚴,瑣碎齷齪。僅舉三例:關於服飾 ,由於洪秀全極“脫俗”的品味,規定“紅黃二色,為天朝貴重之物”,只有官員可“遵官職製造穿著,無官之人,僅準紅色包頭,其汗袍、蚊帳、足裘尤不準用”“以判崇卑”,如有不遵定製,即“斬首不留”。關於儀衛輿馬,規定官員都坐轎,天王轎伕六十四人,東王轎伕四十八人,最下至兩司馬還有轎伕四人。東王儀仗多至千數百人,有開路龍燈等器物。關於稱呼,《太平禮制》規定務種等級的稱呼:“王長女臣下稱呼長天金,第二女臣下稱呼二天金”;“丞相子至軍帥子皆稱公子。但同稱公子亦有些別,如丞相子稱丞公子,檢點子稱檢公子”;“丞相女至軍帥女皆稱玉“,“師帥女至兩司馬女皆稱雪”(具體見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三十一)。洪秀全的想象力有限,編造的名目極其可笑,以至於對太平天國起義讚譽有加的羅爾綱先生也罵其瑣碎齷齪。

天京變亂之後,北王殺東王,天王殺北王,太平天國的信仰徹底破滅。立國根本動搖,人才凋敝,洪秀全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又濫封諸王,自己家的和異姓的加起來有近三千個,太平天國的官制變得更加混亂,加速了其滅亡。


銀刀駙馬


暴發戶當了家。還不得使勁撈。鼠目寸光的領導你還想他能多流弊呀😄


帝高陽57615311


官職混亂,亂封王侯。造成許多人爭權奪利,後期太平天國日欲混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