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中國神話中是“混沌七日開”,為什麼在西方《聖經》中也是“上帝七天創世”?

逝水流年輕染塵146321296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七。只要解決了七,相關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易經繫辭雲天數13579,地數246810,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這個來源於河圖之數12345678910。混沌為什麼到7就開了呢?

這個要從河圖的規律開始解釋。天數陽而地數陰。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混沌開闢首先是開天。而天之陽數生於1,發展於3,壯大於5,成功於7,結果於9。9是陽之極數,將變陰之象。

再者河圖1為北方之天,3為東方之天,5為中央之天,7為南方之天,南方先天卦即乾卦,乾為天,至7即天開。

再者天分五方,即使只開四方,也大體可見天之貌也。

還有7是陽火,南方正位為大明之象,也即是有了太陽,太陽一出天上大明,自然可見天日,混沌之黑暗自然消失。

由此而言,混沌七日開是有道理的。

七天創世的說法,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通常將今日說成今天。七天也成七日。日即太陽,太陽乃天之子,與天同德。無日不見天,天開要見日。不然昏昏沉沉。

古人說天若無日則萬古長夜,也是這個理。

天無二日,中外同天。盤古開天也好,七天創世也好,道理是相通的。

鄙人在《盤古開天經》有詳細的介紹,有興趣歡迎光臨指導。



古道禪旅


看了很多人的答案,真的有很多不懂裝懂,或是胡亂附會的!

一切都與天文學與人類的計數法有關,首先,基礎是五,人類有五根手指,因此,五成了基礎數,兩隻手為十。兩者公倍數為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而五十是大數!天文觀察中,發現太陽系正好有五顆行星(古人的肉眼觀察),中國人有五行,對世界物質的組成成分就此產生!那麼加上太陽月亮,組成了七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天體!中國古代稱七曜。七曜對應到世俗界,就是七個神,每個神主持一天,就是七天,稱為一個星期,也就是星神的週期!後來借用作七天為一週的時間單位。從長期觀測來看,一年週期為365天,350、360、370為五和十的最接近一年三個公倍數,350是50這個大數的7整倍,正好是一個星期的五十倍!剩下的時間還可以放假,多好!

另外,一年的月亮,有十二次陰晴圓缺,每個月,黃道行經一個刻度,正好是三個星宿或兩個,三個星宿就取中間的作為值神,也就是子、寅、辰等等,兩個星宿就取第一個作為值神,也就是醜、卯等,正好二十八星宿,這就是十二生肖!五乘以十二,就是六十,一個小時辰就以六十作為進制!

最後說一下,九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所以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畢達哥拉斯試圖用數學來解釋世間的一切,中國人也是這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要總是在那裡說古代中國人不懂數學,沒有邏輯了!那只是你不懂數學,沒有邏輯!


梁sir的人工智能研究


中國神話的創始故事中,“混沌七日開”的說法,指的是莊子的“渾沌鑿竅”。

“混沌鑿竅”是莊子關於藝術與人類關係的創世寓言,他認為藝術是人類世界與非人世界的最大區別,是因為南海之帝倏與北海之帝忽花了七天時間,為中央之帝渾沌開鑿出了七竅,標誌著人類告別矇昧,走向藝術人生的文明。


而西方的《聖經》創世記中記載的“上帝七天創世”,指的是上帝花了七天之間,創造了世間萬物。

在《聖經》中,上帝第一天創造了光,第二天造空氣和水,第三天造陸地、海和各類植物,第四天造日、月、星辰和定晝夜、節令、日子和年歲,第五天造各類動物,第六天上帝按著他的形象造人,第七天收工休息,並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


實際上,在中西方的創世寓言中,有很多巧合或者類似的地方。

比如莊子的七天鑿開竅,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說等等,這些傳說與上帝七日創始異曲同工。

其中,中國的伏羲和女媧兄妹成婚的故事,與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如出一轍。

由此可見,人類在矇昧時期的文明萌芽,其實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不論東方還是西方,人類對自身起源的認知都極其類似。


這種相似的前提都是基於對遠古人類來源的無知,只能藉助於神話和傳說,依據有限的認知,去編造人類的來源,以及去尋找精神世界的依託。


名師巨典


這個問題有兩個謬點:一是中國古神話沒有“混沌七日開”之說;二是聖經創世紀中上帝是六日造世間萬物而非七日。反而是中國古神話有女媧皇七日造眾生的傳說。西漢東方朔說過(以農曆初一起):第一天造雞,第二天造狗,第三天造豬,第四天造羊,第五天造牛,第六天造馬,第七天造。因此中國現還在過年時有習俗:大年初一不宰吃雞,而年初七為人日即人人皆於此天過生日的。


那也許會問:為啥古代中國那麼重視7數呢?是的,華夏先民很重視七數,筆者綜合了七數之於華夏非常重大的事件,這些均涉及人文,民俗與宗教,軍政等分述如下。

一是人文方面最著名的是與易經關係,繫辭講: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7就是四象之一的少陽之數。

由於易定7為少陽,所以神仙方學中的術數把7代表每年的春天,其人神為山海經中的東方木神句芒。

二是在宗教與民俗方面:7為一個事件發生質變,又抑或從一個世界一個宇宙到另一個世界一個宇宙的分水嶺,所以人死後有頭七之說!神話中百鍊成精靈之眾生,七七四十九為羽化飛昇之數。

三是近代中國重大軍政事件:七七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面臨日本外虜的欺凌,然進入全面抗戰。


洪範書齋


這個問題很簡單。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天地乃一氣耳!構成宇宙的本源物質存在就是氣!而氣質(質)則為7數。相應也就是這個7數自然形成為東西方文化都具備的氣數值特徵。

那麼此7數又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有多種解釋的方法,這裡就從一個簡單的光輻射現象來解釋一下。

站在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氣”的角度上來講,由於在時空運動中,是氣生萬物,那麼相應光則就是氣運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是氣數的特徵體現。請大家仔細留心一下任何一個發光點,只要經過某種方法聚光的處理,就會發現光源是由三條直線組合成的,無疑這三條直線就是以發光點為中心座標輻射而生成一“○”輻射圈的6個半徑,相應自然也會在輻射圈“○”的邊上構成6個交點。這樣一來此6個交點再加上中心的座標原點1→6+1=7數結果也就形成了,和諧音解讀為“氣數”。至此生成宇宙萬物的本源氣特徵值7數也就這樣自然出現了,它就是時空中氣生成的萬物必須具備和攜帶的全息統一的特徵值。這就是東方中國神話“混沌7日開”與西方《聖經》“上帝7日創世”由來的根本源因。

總而言之是“氣數”全息統一時空的必然結果!





易境2


混沌七日開的說法來自《莊子 . 應帝篇》,講的非常詼諧幽默又有哲理,很可能是莊子為了闡述自己無為而治思想編造的一個故事。

《莊子 . 應帝篇》載: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說這南海的主宰叫儵,北海的主宰叫忽,中央稱帝的是混沌。混沌這人為忠厚老實,熱情好客,每次忽、儵來他都熱情的招待他們。沒想到忽、儵吃飽飯沒事幹,就想回贈混沌一點禮物,估計這兩大神也沒長腦子,兩人一合計,腦袋一拍,說:混沌給我們長得不一樣,人人都有七竅,混沌卻沒有,要不我們給他鑿七竅吧!這兩人也是是實幹派,說幹就幹,每天鑿一竅,七天為混沌鑿開了七竅。混沌也因此嗚呼哀哉了,但隨著混沌的死亡,天地就此誕生。

之前為了為了寫一個文案聽了三天聖經。

《聖經》造人的則是為了宣揚主的萬能與偉大,《聖經》裡說:

創世之前,一片混沌,地球在黑暗、沉寂無聲的太空飄浮,沒有陸地,只有滿滿的海水。上帝耶和華用六天時間創造了世界。

第一天耶和華上帝創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創造空氣和天;

第三天創造了地、海,山川平原,花、草、樹木;

第四天創造了天上要佈滿星辰,用來劃分季節和年,夜晚是休息的時間,就讓寧靜的月亮給那些穿越沙漠的漂泊者指明方向,幫他們找到棲身之處;

第五天上帝創造了魚、鳥等各種動物;

第六天上帝創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

至於為什麼兩者都是七日開天?

可能是留在我們基因裡的潛意識所致,如全世界範圍內都有史前大洪水記載,還有四川三星堆文明與古埃及構圖元素驚人一致,更可能只是一種巧合。

因為,在《山海經》和在稍晚一些的《神異經》裡的混沌只是一隻怪獸,《山海經》裡它擅歌舞。

《神異經》卻搖身一變,變成了一隻害人的兇獸。

根據《神異經》西荒經記載

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

意思說這混沌這丫的長得奇形怪狀,形狀像狗,長毛有四足,長得像棕熊卻沒有爪子,長得有眼睛卻看不見,行走也不是很方便,有兩隻耳朵卻聽不見,有人的性格,身體內無五臟六腑,沒有什麼彎彎繞繞的腸子,吃下去的東西徑直而過。但是混沌這廝卻將吃軟怕硬發揮到極致,碰到有德行善良的人他要跑上去欺負一番,遇到無德兇惡的人它卻聽他使喚。


山海經解密小七


中華人的上帝是帝俊,相同西方上帝。

聖經有七日創世說,中國渾沌七日說起源於莊子,成型於西漢。

下面詳述:

“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在西極,對照少昊在東極孺顓頊,日月出入之暗喻.”日月神教”與黃帝無關,少昊與顓頊又如何是黃帝子孫?在涿鹿之戰中,也無二人身影,這讓我們不得不質疑司馬遷所創的黃帝家譜!

對照《山海經》說帝俊與舜比鄰而居,《尚書·舜典》講舜“類於上帝”,可不是說帝俊是天帝?殷商甲骨文中的“帝”、“上帝”與《周禮》、《詩經》的“昊天上帝”,也是如此了。

可見,春秋戰國之前,上古祭天,是以帝俊為偶像。《山海經》寫黃帝,也多以人的視角來寫,人文主義的雛形已現,譬如雖然說黃帝生了東北二海神,但在涿鹿之戰中,是九天玄女與應龍作為戰神出現。

《周禮·天官冢宰·大宰》:“祀五帝。”唐賈公彥疏:“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拒”亦作“矩”.

《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屈原在《九歌》中歌頌太陽神東皇太一,來源於《山海經》裡的《九歌》,可見東皇太一之說,由來已久。

所以,唐代杜佑在《通典·禮典》中說:"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託之於天,故稱上帝。"

中國上帝之說,歷史悠久,這名頭居然被洋上帝霸佔了,歸根結底,是中國人忘記了自己的祖宗:帝俊!俄滴個天啊!

王國維考證,帝與蒂通,那麼,華夏之華可不是花嗎?有了蒂,才有鮮花盛開!

西王母”司天之厲及五殘”,祭司而已,因為名字為王母而被後人吹捧為王母娘娘;女媧也只是生十巫而已,而帝俊夫妻生十日與十二月,才是衍生中華人的始祖。女媧造人是後人造神,伏羲與女媧故事的原型,則是帝俊夫妻而已,可惜後人無知了。

這大概是後人索引乃至創造盤古的源頭了,但作者寫作,並不明顯並且有南北之分。《周書·周祝》有云:天為古。也有天帝之意,如:古帝(指天帝);古後(先王)。

聯想諾亞方舟與盤古(另作瓠,即葫蘆,莊子所言葫蘆、混沌之意,中國版諾亞方舟)開天,都與舟有關,洪荒之後人群生,那斧子則是後人想象附會,其實,斧子在上古是工具,也被用作帝王象徵物.後人也用,例如趙匡胤用玉斧來做鎮紙物.

<>裡西王母是穴居,作者重點提及,可見黃帝時期,有居室已經很正常了.這當然要感謝有巢氏,而蚩尤可能就是有巢氏部落末代首領。

黃帝東進,也許以前住窯洞,後來才學會住進房子呢!

<>不提有巢氏,和不提燧人氏一樣,因為是商周合創,還沒有達到系列分工造神的地步. 希臘神話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後來在《荷馬史詩》和赫西俄德的《神譜》及古希臘的詩歌、戲劇、歷史、哲學等著作中記錄下來,再後來才被整理成現在的古希臘神話故事,分為神的故事(<>,可比帝俊傳說)和英雄傳說(<>可比黃帝傳說)兩部分。這也是司馬遷寫黃帝,刪去帝俊的人類文明群體無意識。

由此可見,中國上古神話,遠超希臘神話,不能因為沒有系統故事就說明中國神話沒有希臘神話精彩,因為誕生太早了啊!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帝俊夫妻創造日月,這比西方的創世說同步而不落後.

從創作角度而言,中國人喜歡散點透視,不喜歡主題編劇,表現手法不同,並無優劣之分,例如<>與<>>與<>,形散神凝,西方作家望塵莫及,只有少數如普魯斯特與卡夫卡等可以並稱。

所謂的好萊塢大片,只是主題有創意,而寫作手法卻屬於傳統的講故事,單線條。

伏羲女媧故事,在《山海經》裡不僅沒有愛情,竟然沒有伏羲的名字,有“羲和”與“常羲”則是帝俊之妻。

難道作者不知嗎?其實是換了名字,且看《海內經》雲:有九丘。。。。。。大【白皋】(太昊)爰過,黃帝所為。(封狼居胥,勒石記之.九丘為多丘,如同九天即九層天,同理,九鳳為多頭鳳或長尾鳳,九尾狐為多尾狐或長尾狐.太昊是否來過,是否以黃花啊記之,黃帝知道,呵呵)

  有【上穴下契】窳,龍首,是食人。有青獸,人面,名是曰猩猩。

  西南有巴國。【白大皋】 (太昊)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陳,太皞之墟也,那麼黃帝源於西部之說,就可質疑,難道黃帝也出自中原,為避洪水而上黃土高原?)

這裡不僅說太昊即伏羲遊歷五嶽四海,黃帝接著築丘記之,如同後人圈地運動,“封狼居胥,燕然勒石”,還重點提及了三星堆。

西方大多一神論,東方則是多神論,例如上帝只有一個,中國神則有三山五嶽,例如西方只有一個太陽神阿波羅,而中國上古太陽神則有很多:太昊,少昊,帝俊與羲和(東皇太一)。這是東方哲學比西方哲學智慧的一個例證。


陳斯園


中國文化中七這個數是天地大數。

天干地支講的是天地之氣。在干支上講,一個天干往下順數到第七個,正好與第一個相剋殺,如甲是第一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庚是第七個天干,庚與甲都是陽性的,庚克甲為殺。如乙是第二個天干,從乙往下順數,乙丙丁戊己庚辛,辛為乙之後第七個天干,乙和辛都是陰性的,辛克乙為殺。其他可以類推。地支則從一個地支往下數到第七個,與第一個地支為對沖。你可以把地支按順序排在鐘錶的12個鐘點上,子在6點,卯在9點,午在12點,酉在3點。那麼,子順數下去,子醜寅卯辰巳午,午為第七位,與子正好對沖。天干的克與地支的衝合稱天剋地衝。這種天剋地衝從性質上說就是運動到七個節奏發生質性變化,是萬物運動的重要節點。

古代東西方文化都出現這個七的數目,應該是古人或文化有同源性,或都對天地之數有一個相通的認識。

耶和華創世說並不是西部宗教七日創世最早的說法。在波斯古經中已有七日創世說,講亞胡拉創世分為七個階段:天空、水、大地、植物、動物、人類、火。亞胡拉與耶和華讀音類似,而創世次序有差別。舊約創世次序大致是,第一日,有光,第二日造空氣,第三日分水陸,第四日,造日月和眾星,第五日,水裡與水面的生物,第六日,地上生物,並且,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第七日,安息。這種差異不難令人思考到底是神創世,還是人編故事造神。

中國也有盤古開天地和女媧第七天造人的故事。人被安排在笫七天也是體現了七這個特別的數,萬物運動的關節點。

題主所說混沌七日開應該出於莊子,莊子《應帝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天下有三個帝王,南海的帝王名為倏(shu),北海的帝王名為忽,中央的帝王名為混沌。倏與忽常常在混沌的地盤相遇,混沌對他們招待很是周到。倏與忽為了報答混沌的恩情,彼此相互討論說,“人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及呼吸,而混沌卻沒有。你我二人就為他開鑿七竅吧”。每天開鑿一竅,七天之後終於開鑿完成,而後呢,混沌卻死了。這個故事含義很深,七日開竅而混沌死,與亞胡拉、耶和華七日創世的節奏可類比,而混沌開竅而死與亞當(阿丹)、夏娃(哈娃)吃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園可以類比,開竅就是開智慧,出伊甸園就是離開了混蒙狀態。

不過,雖然七這個數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但顯然中國的神話和寓言可以在易數中找到根據與所本,從而使人有深層認識,而不至於迷於故事這種編造。所以,中國文化更有根柢,研究世界不同文化與宗教的一些說教,只有瞭解了中國文化尤其是易道儒文化,你應該就更能找到理性根據和深層理據。


玄谷真人


古中國的數圖裡六數與七數是立體的形態。

因而常用數圖內無六與七數,僅有1.2.3.4.5.8.9。

最常用的是2.3.4.5.8。

被強調的是:

1生2,2生3,3生萬。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1生2,2生4,4生8,這是細胞分裂或原子分裂圖示。

數圖是用小方塊構出數字形象,具體的是九宮格去掉四角的4個小方格,呈現的十字型小方格形式。

因此:口。口.口。口.口.口。器.大不存在構成四數圖。器.大換成口構成五數圖。八數圖則是九宮格的中間格不存在。九數圖就是九宮格本身。

而六數圖是中問格變為上下式,從而立體且中空。

而七數是六數的中間不空了,仍有一個小方塊存在,此為孕育數圖。

“本人在電腦上不會畫圖,觀者可自畫”。

七數圖的孕肓式,就是古中國人常用的:七七四十九天的煉丹與修煉用數。

從而創世說用七數敘述。

另中國星象的北斗七星恆定哪裡,也是七數應用。

即不論哪個人種居於哪塊地球大陸版塊上,七數都是孕育生髮用途的數圖式。

順便說一下九宮數陣來源於:3數倍數值的尾數形成的排列。

即,1.4.7。2.5.8。3.6.9。觀者自對驗。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神話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無法作出科學解釋時的安慰。因為各民族接觸自然的時間、空間的差異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神話傳說。但有些地方卻殊途同歸。七天創世說因為符合一個小輪迴,東西方均以星為期,中國人一週分別為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而英語中Sunday(太陽神日)、Monday(月亮神日)、Tuesday(戰神日)、Wednesday(主神日)、Friday(愛神日)、Saturday(土神日)。這可以說是文化上的一種暗合現象。而英語中的說法來源於公元前7至6世紀的古巴比倫人。古巴比倫人把一個月分為四周,每週有七天,即一個星期,分別為日、月、火、木、金、土七個神,七神每週各主管一天。從起源上看,東西方這一文化現象確實令人驚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