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老子的智慧》道家思想精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繼續和大家一起共讀這本,全面闡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道家思想精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前面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第三部分“道的描摹”的內容,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分享第四部分內容:力量的源泉。對應老子的《道德經》一書的第37-40章的內容。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老子的智慧》道家思想精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意思是,道永遠順任自然,不造不設,好像常是無所作為的,但萬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長,實際上卻又是無所不為。侯王若能守著這個道,萬物就會各順己性,自生自長。然而這種狀態並不能長保,在萬物生長繁衍的過程中,難免有欲心邪念,這時唯有以道的本質“無名之樸”,來克服這種情形的發生。一旦沒有欲心邪念,能夠歸於沉靜不亂,那麼,天下自然就上軌道。

前面幾章討論的寂靜無為乃是代表不朽的自然,和所有力量的泉源。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完全不活動是絕不可能的事。因此,只有綜合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才是最恰當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最明智的生活態度。

第三十八章 墮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這是老子《道德經》中最為著名的一章。有不少版本把這本書分為上下兩篇,本章就是下篇的第一章,但是作者認為這種區分法似乎有欠妥當。因為形成老子思想的哲學原理,完全包括在前四十章內,而後四十章處理的大多是實際生活上的問題,譬如生活的準則和政治論等。

老子提出:上德的人,對人有德而不自以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對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無德了。因為上德的人,與道同體,道是無所為而為,所以他也是無所為而為。而下德的人,有心為道,反而有許多地方卻做不到了。

上仁的人,雖然是為,卻是無所為而為;上義的人,儘管是為,卻是有所為而為;上禮的人,就更過分了,他自己先行禮,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來,引著人家強就於禮。由此看來,失去了道然後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後才有仁,失去了義然後才有禮。

《老子的智慧》道家思想精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禮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等到步入禮的境界,禍亂也就隨之開始。智慧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至於以智慧去測度未來,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為主,而不重視俗禮;以守道為務,而不任用智巧;務必除去一切淺薄浮華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質實等合於道的。

本章討論的主題是道的墮落。道所以會墮落,乃是某些哲學家,特別是孔子的:仁、義、禮、樂之教大興的緣故。老子時代,禮已演為繁文縟節,拘鎖人心,同時為爭權者所盜用,成為剽竊名位的工具,所以老子抨擊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在“道”、“德”、“仁”、“義”、“禮”逐漸下降的過程中,人際關係越來越外在化,人的內在精神被斫傷,自發自主的精神逐漸消失,僅靠一些規範把人的思想行為拘束在固定的形式中。道家特別強調無意識的善。善本是自然和無心的表現,若是有心為善,便會脫離“大道”,進而走向毀滅的道路。

第三十九章 全道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謂天無以清則恐裂,地無以寧則恐廢,神無以靈則恐歇,谷無以盈則恐竭,萬物無以生則恐滅,侯王無以正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踐為本耶?非乎?故致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的智慧》道家思想精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本章重點在講侯王的得道,為政者要能處下、居後、謙卑,體悟“道”的低賤的特性。有道的仁君應如大廈的基石,要有駱駝般的精神,要能“珞珞如石”,樸質堅忍。意思是:天地萬物都有生成的總源,那就是道,也可稱為一。自古以來天得一才能清明,地得一才能寧靜,神得一才能靈妙,谷得一才能充盈,萬物得一才能化生,侯王得一才能使得天下安定。

這些都是從一得到的。否則,天不能清明就會崩裂,地不能寧靜就會震潰,神不能靈妙便會消失,谷不能充盈便會涸竭,萬物不能化生便遭絕滅,侯王不能處理天下準則便會被顛覆。

所以貴乃是以賤為根本,高則是以下為基礎。且看侯王的稱孤道寡,不就是以卑微為出發點嗎?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絕不會強要為玉讓人稱讚,也不會死心為石讓人非議,因為偏執任何一方的榮辱都不合乎道,就好像取走馬車的任一部分就不成為馬車一樣,道必須是完整的。

第四十章 反的原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的智慧》道家思想精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章也是老子思想的精髓:道的運行本是反覆循環的,無所謂正反的區別,等到有正反相對時,道已由靜而動。可是道的運用,全以柔弱謙下為主。宇宙萬物也都是由這個道而生息不已。

“反”可以是事物的反面,或者說矛盾的對立面。“道之動”可以理解為事物的運動,或前進的動力。所以“反者道之動”的第一層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或者說是矛盾的統一體,它們會相互轉換。而第二層意思則揭示了,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是循環往復,週而復始。這是一種典型的辯證思維,一種用發展或者批判的眼光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而後半句“弱者道之用”的“弱”可以理解為柔弱、弱點、不足或者弊端。意思是,正是這種柔弱才是“道”的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認為,強大才是有用的,但其實柔弱或者處於劣勢,才能激發一個人最大的作用。另外,一個人的弱點和劣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則可能變為優勢,強弱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而這句話更深層次含義,則反應了道家思想“順勢而為”、“順其自然”的思想境界。萬物相生相剋,萬事陰陽共存、利弊共生。

本章僅以短短的幾句話便總括了老子的學說,這個思想的基礎原是建於反的原則上,有“反”故而道動,在第二十五章之二、第二十五章之三和第三十六章之一中曾詳述過這個觀點。“反者道之動”,“道體”是恆動的,由“道”產生的萬物也在相反對立和循環往復中不斷地更新運動和發展,這就是“道”於萬物的作用和規律。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