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黔城老街:野趣水磨河(上)

黔城老街:野趣水磨河(上)

上世纪80年代,一封来自台湾的“贵州省贵阳市水磨河***转***收”的信件,经过当地干警的多方打听寻找,终于让失散了40年的两岸亲属重新团聚……

贵阳市水磨河在哪儿呢?水磨河位于市西河的下游,属黔灵山水系,最早追溯到民国年间,因贵阳市使用河水作动力的豆腐作坊而得此名。

我从小生长在水磨河,这里所说的水磨河豆腐作坊就是现贵阳市青少年宫的所在地,市西河从三元宫(今贵阳市群众艺术馆)顺着古城墙静静的流淌,一直到下游的“水巷子”(现中天广场),这一段都称水磨河。河岸边,当年的金桥饭店只有几户人家和一片片的菜地,河水在那儿形成S形后缓缓地流向下游与南明河交汇,然后奔向乌江。

我的童年生活简单而平淡,没有什么老生常谈的所谓青梅竹马、邻家女孩之类的情感纠葛,唯一的冲突就是我们水巷子的约起去和隔壁王家巷的练摔跤、打游击之类的游戏。也没有现在那些名目繁多令家长和小孩都头疼的“补习班、课外班”,要想踢足球,只能是在六广门体育场帮大孩子捡踢飞的球时,踢上那么一两脚过过瘾。

那时候学校是“二部制”,一年两块钱的学费,只上半天课,一本语文一本算术,没有家庭作业。平时除了偶尔做些家务活外,其余的时间就是自己或是和小伙伴们徜徉于广阔的自然之间,体验着水磨河四季的变化。

春天,树叶绿了的时候上树摘杨槐花吃,直到现在还忘不了那青涩又有些回甜的味道;

至于夏天,留着下面慢慢讲……;

秋天,到城外水口寺的大转湾山上找野果、捉石蛙;

冬天,寻一避风之处,找一些废木材或枯树枝,大家一起烧火烤,偶尔河边地里发现残留的红薯,那就是最舒服的享受;

春天的脚步总觉得太慢,盼哪盼哪,终于脱掉了长衣长裤,换上了裤衩背心。夏天,迷人、尽兴、特别让人快乐的季节终于来了!

放学了,吃完简陋的午饭,便和小伙伴们像小鸟一样飞到了水磨河。当我们站在水磨河岸边,晶莹细软的砂子紧贴脚底,舒适而又温暖。水性好的迫不及待的脱掉裤衩背心,用一只手举着衣物游向河中的小沙洲;水性不好的则跑到远远的上游三元宫水浅之处淌水过去。

河边有住家户的菜地,河中小沙洲有一残留的砖窑,曾是小伙伴们“打游击”的理想之处,我们每次总是相互扮演着“好人捉坏人”的游戏而乐此不疲。

小沙洲是我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天堂,大家学当兵的摘几枝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在浅滩上跨着正步操练,或者光着屁股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沙滩上尽情的奔跑、打闹,然后又像一群鸭子一样扑到水里追逐、嬉戏……溅起的水花在强烈的阳光下折射出五颜六色的虹光,开心得忘乎所以。

折腾够了,小伙伴们在浅滩上开始了“移山造水”的工程,顺着河滩地势开小河沟、掏涵洞,七弯八拐、相互连通,煞是好玩;或者就用小树技搭小桥、修房子,用小石块垒堰塘,放上用高粱杆和火柴盒子做的小水车,让水流来推动它不停的转动,现在想起,都是一副生动的画面。

这种大自然的野趣,现在的孩子哪能感受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