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傳感器解決機器人發展的四大問題


傳感器解決機器人發展的四大問題


中國機器人產業之所以獲得迅猛發展,與傳感器技術的加持密不可分。未來中國只要解決技術、人才等四方面的難題,就能推動機器人走向成熟。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不管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還是特種機器人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這一方面與全球自動化生產需求的不斷釋放,以及人口紅利的日漸式微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更是得益於各種智能技術的持續進步與完善。

而對機器人發展影響最大的幾門技術之中,除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定位導航等之外,傳感器技術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感器作為一種主要的檢測裝置,其就像機器人認識世界的媒介一般,賦予了機器人對外部環境的一切感知能力。

未來,隨著萬物互聯、智能感知時代的加速到來,機器人邁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時代將大勢所趨,要想實現這一升級發展,傳感器仍將是其至關重要、無可替代的依賴之一。

機器人發展需要傳感器來加持

當前,機器人能夠擁有靈活的身姿、靈敏的智能,以及全自動化的運作,這一切像人一樣的肢體應用和感官功能都離不開傳感器的加持。傳感器之於機器人就像各種感知器官之於人類,機器人的視、力、觸、嗅、味等五種感知能力都有傳感器傳輸。

而比人類感知器官更為厲害的是,傳感器不僅能夠從外部賦予機器人感知功能,還能用於檢測機器人自身的內部工作狀態。通過對各關節的位置、速度、溫度、載荷、電壓等信息進行探測和了解,進而反饋信息至控制器形成閉環控制,有效的保證和提升機器人自身的運作和靈敏度。

外部探測工作環境和對象狀態,內部探測機器人自身工作狀況,通過內外結合的全面信息交互,傳感器真正實現讓“機器”變成“人”,保證了工業生產的自動化、無人化升級發展。同時,傳感器還分為諸多細分種類,以智能傳感器為主的應用,更將推動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走向未來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升級與新發展。

我國傳感器發展面臨四大困境

如今,在政策和市場的驅動下,我國傳感器的產業生態日趨完備,設計、製造等環節均有骨幹企業參與其中,一些科研機構也建立了相關服務平臺,助推產業創新發展。但由於行業起步晚、競爭壓力大,我國傳感器發展依然面臨四大困境。

首先是關鍵技術尚未突破。傳感器的設計技術囊括了多種學科、理論、材料和工藝知識,突破起來十分困難,目前,在人才匱乏、研發成本高昂、企業惡性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我國還沒有突破傳感器一些共性關鍵技術。

其次是產業化能力不足。由於我國企業技術實力的落後,行業發展規範尚未形成,導致國內傳感器產品不配套且不成系列,重複生產、惡性競爭的現象的多發,使得產品可靠性較差、低端偏移較為嚴重,產業化程度與品種和系列不成正比,只能長期依賴國外進口。

再次是資源不集中。目前我國傳感器企業又1600餘家,但大都以小微企業為主,盈利能力不強,缺乏技術引領的龍頭企業,最終導致資金、技術、企業佈局、產業結構、市場等方面都變現出分散的狀態,資源得不到有效集中,產業發展也遲遲無法走向成熟。

最後是高端人才較為匱乏。由於傳感器行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資金、技術和產業基礎都較為薄弱,加之涉及學科多,要求知識面廣,新技術層出不窮,導致很難吸引到高端人才投身其中。此外,我國人才培養機制的不完善、不合理,也導致行業面臨人才缺乏問題。

智能傳感器將成未來必爭之地

不過,雖然我國傳感器發展還面臨難題未解,但在全球智慧生活、智能生產的趨勢之下,傳感器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只要把握得住,我國依然能夠實現對先進國家的迎頭趕超。

目前傳感器市場已經逐漸從工業自動化向消費類產品轉移,特別是家電和汽車用傳感器佔據了近40%的市場比重。其中,汽車電子市場規模正在以每年15%—20%的增速迅猛增長,車用傳感器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再加上無人駕駛汽車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出現,未來對於智能傳感器等新型傳感器的需求只會與日俱增。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企業應該有效利用已有的政策紅利,積極推動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創新,構建完備的產業結構體系,不斷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為未來新的傳感市場高地爭奪找到有利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