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原生家庭,孩子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TA日後的人際相處方式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原生家庭,孩子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TA日後的人際相處方式

朋友小冉很著急,她跟我聊了很多孩子的問題。問題很多,或者說現象很多,今天我們挑其中一些來做一個探討。

小冉先是這樣給我描繪:糖糖,孩子視金錢如糞土,應該怎麼辦?我發現她把自己錢的大幾百都分給同學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拼命忍住不去抽她。

我問她具體是怎麼回事,有沒有跟孩子溝通?小冉說:溝通了,都是分給她平時玩的好的同學了,也算是討好別人吧。小冉補充到:女兒有一塊電話手錶,徹底丟了。而她只是輕描淡寫的告訴我:手錶又丟了,不知道車上老師會不會撿到還給我。小冉說:手錶丟的那天,下午下車她就知道了,仍然照常打遊戲,跟我要買這個吃買那個吃,到了晚上,我問她有沒有給手錶充電,她才說丟了,而且是很隨意的說又丟在車上了,一點點緊張可惜都沒有。對此,小冉生氣又無奈的說:這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沒有任何在乎的概念。

小冉也問了孩子給錢是怎麼回事。孩子週一的時候給其他三個孩子每人分了100,週三時小冉提到週末會帶孩子出去買衣服,讓她帶上自己的錢,於是週四孩子又向三個孩子討要,但沒人給她。到了週六買東西時,小冉才發現孩子的零花錢少了300。其中一個同學後來告訴小冉,小冉的女兒跟她說只要不和別的小朋友玩,就會給她100塊錢。

聽到這,我發現小冉女兒的問題絕對不是她自己認為的那樣——視金錢如糞土,對自己的東西不珍惜,沒概念。坦白說,如果真要是那樣的話,還真就好解決多了。只需要向孩子重新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明確邊界,建立有關金錢的規則就可以了。而小冉孩子的問題,很明顯並非如此。

原生家庭,孩子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TA日後的人際相處方式

行為背後是情緒,情緒背後是需求,需要背後是認知。任何人都是如此。小冉的女兒自然也不例外。

小冉將女兒丟手錶之後的"輕描淡寫"解讀為"對自己的東西不珍惜,沒有概念",事實真的如此嗎?一個現象背後,往往有深刻的原因,就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事實的真相)都隱藏在水面之下。只有知道現象(行為)背後的情緒需要、心理需要、支撐行為的認知,才有可能徹底搞清楚一個行為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

後來我和小冉又聊了很多,從孩子的問題聊到她自己的生活問題,答案逐漸浮出水面。就著小冉女兒的事,我們還是要從心理的層面聊一聊家庭教育的那些事。

1. 孩子的隱性逆反需要引起重視

小冉女兒身上有比較明顯的隱性逆反,其表現形式很多,丟手錶只是其中之一。隱性逆反,是逆反的一種表現形式,顧名思義,不同於直接發生衝突和對抗,

隱性逆反表現的比較隱蔽。它採取的是表面言聽計從,背後我行我素的形式,將衝突置於相對不明顯的位置。但是,隱性逆反往往也具備攻擊性,即,會故意不做"你"希望"我"做的那些事,以此來攻擊"你"。

很多人一說到逆反,都會想到那些梗著脖子和家長對著幹的場景,其實那只是逆反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而且,逆反也不是青春期孩子的專利,下至二三歲的兒童,大至成年人,都會存在逆反。可以說,逆反是一種不良人格的表現形式,對自身危害極大。所以,矯正逆反,實現人格完善,去除身上的"逆鱗",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值得注意的是,隱性逆反在發生時,自己可能根本意識不到。這正是潛意識在暗中發揮作用。比如說小冉女兒丟掉手錶,表面上看,可能是因為馬虎,甚至是小冉認為的"不珍惜自己的東西",但真相很可能是女兒下意識的用"丟手錶"這樣的行為來表達對媽媽的不滿,因為她的潛意識裡知道,如果昂貴的手錶丟了,媽媽一定會生氣。

在後來和小冉的聊天中,小冉提到了她自己生活中的種種遭遇,事實上,小冉自己的生活亂成一團,她對女兒有很多的不耐煩、平時缺少耐心,經常在跟女兒的相處過程中不自覺的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在這樣的狀況下,女兒對小冉產生逆反心理,是非常正常的。由於女兒本身性格比較柔弱,自身力量不強,所以她不會像那些"力量型"的孩子一樣採取直接對抗的形式,而採取這種丟失貴重物品、對媽媽的話左耳進右耳出等方式展現自己的逆反。

逆反,對一個人危害很大,隱性逆反更是如此,因為隱性逆反中往往包含了憋屈、壓抑等情感成分,這對自己的傷害性極大。

原生家庭,孩子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TA日後的人際相處方式

2.家長的關注在哪,孩子的方向就在哪。

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強化。當家長把對孩子的關注點放在哪,孩子自身的關注點也就會不由自主的放在哪。

比如說,如果一個家長總是關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作業本整不整齊,塗改多不多,而較少關注寫作業的效率,答題思路等。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特別關注自己的作業有幾處塗改,頁面是否乾淨整潔,字體是不是橫平豎直等,而不去在乎寫一篇作業到底用了多少時間,自己的知識掌握了多少。長大後,成為一個帶有強迫特質的成年人,但是很可能因為過度追求完美,而損失效率,工作能力並不強。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家長的關注,對於一個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培養,意義有多麼重大。

關注本身是一種強化,而強化也分為正性強化和負性強化。比如小冉的女兒會敏感的發現,小冉只有在她做錯事的時候,才會從自己紛亂的生活裡抽身出來,會罵她,和她談話,給她講道理等。而所有的孩子,在潛意識裡都需要父母的關注,所以,小冉的這個舉動就成功的塑造了女兒經常犯錯的習慣。因為只有當自己犯錯的時候,媽媽才會關注自己。

很多人可能不懂,誰會願意用捱罵的方式求關注呢?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對孩子來說,無回應之地即為絕境。最好的,是得到媽媽的正向關注,如果得不到,負性關注也可以,總好過沒有關注。對於孩子來說,其存在感的價值,遠遠高於其自身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孩子會故意出醜,做鬼臉,搗亂,罵人….ta的這些行為,都是在尋求父母的關注。所以,孩子行為背後的語言,家長們需要看懂。

原生家庭,孩子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TA日後的人際相處方式

3.孩子避重就輕也許不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而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

小冉說孩子知道自己丟手錶後,沒有第一時間告訴父母,而是該吃吃該喝喝,該玩遊戲玩遊戲,直到晚上"事情敗露"了,才"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手錶又丟了。

孩子的這個行為,說明了什麼呢?除了剛才提到的兩點,其實還有一種很大的可能是孩子因為恐懼,在拖延和進行自我保護。

自我保護是每個人的本能,可以說,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自我保護機制,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防禦"。防禦往往帶著一定的偽裝性,人的語言,行為都不一定能真實表達ta的實際內心。就好像小冉的女兒風輕雲淡,這也很可能是因為她自己的防禦機制。

女兒很可能知道自己丟失手錶會惹媽媽憤怒,但是又對這個結果無能為力,為了對抗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她採用了隔離模式,將這件事拋諸腦後,不予處理。而當事情敗露的時候,又採用輕描淡寫的方式,給自己和別人(媽媽)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暗示:我不覺得這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沒有重視,所以才"不小心"搞丟了,所以,我不是故意,只是不小心而已。

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可能會讓自己的"對手"——媽媽一頭霧水,就像小冉這樣,雖然生氣,但是又很無奈,她從女兒的表現裡,也認為孩子是對自己的物品的價值沒有概念。這無形當中減輕了自己的"責任"——試想,如果女兒明知道手錶昂貴還搞丟,和不知者無罪相比,哪個更讓小冉憤怒?顯然,是前者。

原生家庭,孩子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TA日後的人際相處方式

4.討好和控制,往往在同一個人身上都有表現,這是一種人格的缺陷,需要引起重視。

小冉女兒將錢"慷慨的"贈與了相好的同學,但對其中一個同學說:你答應不和某某玩兒,我就給你錢。

可以說,討好和控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際相處方式,在小冉女兒身上都有充分的體現。

其實不難理解——自身心理力量弱的人,大多都會採用這兩種方式中的一種或二種與人相處,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雖然兩種方式在表現形式上大相徑庭,但其本質卻沒有區別。都是渴望與外界發生鏈接,但自己又無力應對滋生出來的模式。

行為背後是情緒,小冉女兒的情緒,就是在家得不到關愛和愛的滋養,所以內心有缺失感、被遺棄感、孤獨…所以,她向外尋找這些東西。這個"向外尋找",就是孩子的需求。 "外"是什麼?就是平時和她朝夕相對的同學,尤其是關係比較好的同學。

孩子為什麼會用金錢,用討好或控制的方式實現自己的需求呢?答案肯定來自於家庭的言傳身教。

一般來說,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一個人的人際相處方式。當一個孩子得到的愛,多數是"有條件的愛"時,ta內心中衡量世界時就往往採用"物化"的方式

。比如說,家長經常說,你寫完作業,我就帶你去超市…你考一百分,我就帶你去遊樂場…你聽話,我就給你買玩具….

所有這些你聽起來很熟悉的語言,都在無形當中向孩子傳遞一個信號:你得到的愛,需要你的努力(滿足我對你的要求)來換取。

這種愛的方式,就是有條件的愛。

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接納、尊重和允許,在此基礎上,再使用科學的方法給孩子樹立規則。但是很多人都把規則等同於交換,而自己卻渾然不知。

孩子為什麼會討好?這是她與父母相處時學會的模式,只有她討好父母時,父母才會滿足她的需求,以己推人,她也會在和其他人相處時採用這樣的方式。

為什麼會控制?因為父母經常使用這種方式控制她。你必須怎樣,否則怎樣….在生活裡得到這樣的暗示多了,她自然就無師自通的學會了。父母對她可以隨意控制,但是她和同學之間是平等的,沒有權威,該怎麼控制呢?那自然,用物質的方式誘惑(給同學金錢,買零食等)是最容易實現控制的方法。

不管是討好、控制(威脅)、誘惑….這些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是孩子在家庭中愛的匱乏的表現,ta需要向外索求,但是內心力量薄弱(沒有愛的滋養的孩子,內心力量必然薄弱),她只能(也只會)採用這樣的方式實現。

被愛滋養長大的孩子,內心充滿底氣。Ta在與外界接觸時,才能做到不卑不亢,溫和而有力量。

原生家庭,孩子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TA日後的人際相處方式

5.孩子所有的問題(現象),都是家長的原因

這麼說不是為了給孩子找藉口,甩鍋給家長。而是從家長的角度需要知道,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合理的"——所謂合理,就是在ta自己的經驗、認知、情緒、需求之下,ta必然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而ta的經驗、認知、情緒、需求來自何方?恰恰是來自於父母和家庭環境。

我們常說,父母是世界上責任最大、難度最高的"工作",但實際上,當父母的門檻卻是最低的。任何人,只要有生育功能,都可以輕易的當上父母。但是很多人,雖然為人父母,但自身的成長和自我建設卻遠遠不夠,換句話說,很多成年人自己心裡,還住著一個巨嬰。

他們不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能有效的應對生活的艱辛。所以,人格不完善的父母,會繼續沿用自己熟悉但並不正確的撫養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所謂家庭的遺傳和代際傳承,不只是生物學的基因表達,更是一個家庭環境整體影響的結果。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原生家庭,但是說原生家庭的意義,不在於討伐父母,推卸責任。而在於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本所在,並加以改正。只有一個成年人從心底真正願意把自己當做一個真正的成年人,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願意為教育孩子做出"痛苦的"成長和改變時,家族命運的循環鐵鏈才可能被打開。

可以說,當一個好媽媽的難度,要遠大於當一個優秀的心理諮詢師。而一個家庭中父母對子女,尤其是家庭中女性對家庭成員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成長、學習,接納自己、尊重自己,才能真正的做到接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的很多問題,源於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而從自己狹隘的認知中隨意解讀,這樣做,不但不能幫助孩子解決成長道路上的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讓孩子感覺雞同鴨講,無法溝通。

好的教育並不難,應該如庖丁解牛、行雲流水一樣順暢,很多人之所以花了很多力氣卻沒有的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根本原因是把力氣用錯了地方。

你根本不懂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和行為,不知道根源在哪,自然不知道怎麼處理。

成長,是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個家長的終身必修課。

明天,我們會繼續討論小冉的"案例",家庭教育無小事,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一樁樁小事,不知不覺中改寫了一個孩子的命運。

原生家庭,孩子得到的愛的質量,決定了TA日後的人際相處方式

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裡“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