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人說“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你明白嗎?這是什麼道理?

用戶秋冬老王


農村人說“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是什麼道理

這句話在農村裡也是一句農業諺語,這裡主要是在告訴人們農耕播種在時間節點上如何把控的問題。這又怎麼理解呢?

首先我們來說下這個“清明”。大家都知道清明還是24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每年清明的時間是比較固定的,基本上是在每年的4月4、5日。


而清明之前的節氣是驚蟄、春風,驚蟄意味著春天到了,萬物復甦;而春風意味著白天時間逐漸變長,太陽逐漸往北半球移動,我們氣溫逐漸升高,在春風沐浴下小草、樹木開始發芽。清明在春風之後,這個時候也正是準備農耕播種生產的時候。所以,清明節通常都是農民全力搞生產的開始時間。在農村,關於清明的諺語比較多,比如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也是這個意思。

那“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做何理解呢?剛才不是說清明都在4月4、5號嗎?其實,這裡並不衝突。上面說的4月是以陽曆來算的,而農業諺語是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中國農民總結經驗得來的,在古代我國可只有古歷(也就是農曆)這個計算日期的方法。所以,這裡就好解釋了。


我們都知道農曆和陽曆的時間相差是比較大的,多的時候能夠相差一個多月。比如陽曆到了4月份,而農曆才2月份。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清明節到了,但是可能這個農曆月份還在2月,比如去年就是。去年清明節就是在農曆的二月二十。而農曆還在二月的時候這個時候氣溫還是比較低的,氣溫不夠穩定,容易出現倒春寒的問題(去年倒春寒比較厲害),所以當清明節出現在農曆二月的時候是不要著急播種農耕的。否則容易遭受倒春寒帶來的損失。

而進入農曆三月後,氣溫也就穩定了很多了,這樣適合播種生產了。就像今年,清明節在農曆三月,這個時候播種生產就可以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提前進行了。


所以,“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說的就是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二月份,我們不要那麼著急去播種。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三月的,那就可以正常進行耕作,並還可以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提前播種。如此類似的諺語還有,比如”二月清明遲下種,三月清明早下泥“、” 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落後”。


洞庭清水塘


農村人說"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你明白嗎?這是什麼道理?

"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是咱們南方農村的一句農諺,意思就是說如果公曆二月清明,雖然說氣溫有所升高了,但是天氣還是比較不穩定,可能出現倒春寒流,此時還是不用急著去搞秧田播種谷,反正播早了很有可能會導致爛種爛秧的,只有到了三月清明的時候,氣候變暖,雨水較多,你才可以選在清明前播種育秧了。


過去七八十年代,在咱們南方農村實行的三熟制,也就是"稻稻麥與稻稻油"兩個模式,其目的大家都是為了多打糧油,保障咱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二月清明不用慌

有朋友們會問,清明節不是三月份嗎?二月又哪來的清明節氣呢?其實我國的歷法分為公曆與農曆兩種,而公曆上面的清明節是每年4月5號沒有變動過,而農曆由於潤年潤月的時間差別,才會導致農曆清明在不斷變動了,所以大家如果遇到二月清明的情況也不足為奇了是吧!


二月雖然說進入了清明,但天氣還是比較寒冷的,溫度一般情況下還只有7一8度,最高溫度也只不過15度左右,而且二月份陰雨天多,所以對於我們南方農村播種育秧來說,縱然是你使用地膜育秧,一般外界溫度也要達到15左右,人打著赤腳能下田下水才行啊。

再說二月份天氣縱然是晴朗,溫度有所升高,也不比較穩定的,在七星老農家鄉有這樣一句俗語"二月八,凍死鴨",可見二月清明最容易出現極端天氣,出現倒春寒的,所以二月清明你別急著下種育秧了,儘量把播種時間推後十天,以免遇到寒流爛種爛秧了是吧!

三月清明早下秧

如果你遇到了農曆是三月清明的時候,氣溫升高,那你早稻的播種時間可以往清明前提前一個禮拜,或者十天下種了,這時候你提前下種不僅不會遇到倒春寒,而且還可以提前播種下插秧苗,更有利於奪取早稻的糧食增產豐收,為下一季晚稻的搶插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達到增產的目的。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農村俗語"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主要意思就是說農曆二月清明的時候,天氣還是比較寒冷,容易出現倒春寒,造成爛種爛秧,所以大家播種育秧時,儘量爭取把播種的時間推後一點,不用著急,而如果是農曆三月清明的話,天氣比較暖和了,那你就不必要擔心會出現倒春寒了,那你應該把早稻播種時間,提前個把禮拜,上十天時間也行了,可以為下一季晚稻贏得寶貴的時間了。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人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是中國人傳統上重要的節日,是祭祀祖先的節日。今年的清明是4月5日,也就是農曆三月初一。清明也是農事的一個重要節點。

“二月清明不用慌,三用清明忙插秧”,說的農事方面的事情,但這不應指的是華北一帶,更不是指的東北一帶,因為清明時節,東北、華北氣候還較為寒冷,是不能插秧的,這裡的插秧指的栽稻子,農曆二月底到三月初,要忙於插秧的是江南地區。

我們這裡有句話是“穀雨前後,按棉點豆”。這指的是中原一帶,穀雨前後中原一帶才忙於播種,播種的主要是些旱田作物,但稻子插秧還早,要等到麥收之後,也就是農曆五月中旬以後,此時的東北也開始插秧,不過秧苗要提前育。

“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忙插秧”。說清了地域就好理解了,不然東北人會說,二月我們這裡還天寒地冬,過去的農民還坐在大炕上嘮嗑呢,那來的插秧呢。這句話是說,在江南地區,如果是二月底清明,雖然該插秧了,但還不是那麼太急,如果三月初清明,此時的人們已開始大面積插秧,田間除了上墳的人們,就是忙於插秧的景象。

(圖片來自於網絡)





春日之虎


農村人說“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你明白嗎?這是什麼道理?

這句老話是關於清明節出現早晚與春播農作物時間方面的經驗總結,由於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無法憑空預判天氣變化,只能藉助二十四節氣和一些長期總結的農諺老話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參考資料,因而,這些關於農業方面的農村老話在過去農民下地幹活中會起到關鍵指導作用,也是過去農民脫口而出的大白話!但隨著現代農業和氣象預報的出現,農諺俗語可以發揮的意義已經大大減弱,大多已成為農村民俗諺語的一部分!

關於“二月清明不用慌”,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是出現在農曆二月,這時不用著急下地農忙或春播農作物!我感覺,這或許是因為清明節出現在農曆二月時,那麼立春節氣則會出現在去年臘月裡,往往說明今年立春會偏早一些,因而這會兒氣溫可能還比較低或不太穩定,很容易出現倒春寒,不利於農作物春播,這時一般會稍微延後數日再進行春播農作物!例如:

農曆2018年,立春節氣是出現在2018年2月4日(農曆臘月十九),清明節則出現在2018年4月5日(農曆二月二十),因而不適宜過早春播農作物,因為去年就在春天中後期發生了倒春寒,造成很多地區農作物受影響!因此,如果清明出現在農曆二月時,民間便會有“二月清明不在前”或“二月清明不要忙”等說法,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關於“三月清明早下秧”,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是出現在農曆三月,這時就得抓緊下地農忙或春播農作物了!因為清明節出現在農曆三月份時,立春節氣大多會出現在農曆正月期間,也有少數年份會出現在臘月底!例如:

農曆2019年按理說沒有立春節氣,因為立春時間為去年臘月三十,而今年清明節則為農曆三月初一。到了農曆2020年時,立春時間為正月十一,清明節則為三月十二。由於立春時間比較晚,往往立春前後氣溫早已回升,因而到了清明節時就會天氣特別暖和,這時對於農戶春播農作物應該要及時提前一些日子!因此,清明出現在農曆三月時,民間便有“三月清明不在後”或“三月清明田裡青”等說法!

而現如今,農民種地雖然還會參考二十四節氣和當地的一些農諺老話,但隨著天氣預報越來越完善以及農業機械化方式的轉變,往往春播農作物時不一定非得遵循節氣或農諺進行,畢竟過去農戶家裡的幾畝地春播可能會耗費幾天時間,但現在可能一天左右就可以搞定,因此,這類農諺俗語已不能完全精確農業生產,只能是作為現代農業生產中的一種參考資料吧!


龍百曉生


江南農村人那個說“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農村有句古言“窮人莫聽富人懂,桐籽開花來浸種。”。說的農村早季稻浸種催芽,隨著天氣溫度的提升桐籽開花了,將谷種浸到水裡催芽。桐籽開花在清明前後幾天,若在清明前後幾天開花不會出現“凍春寒”現象,若在三月中旬開花,會出現凍春寒,雨水多。農民也不會這個時候下秧,下秧的冒芽將會天氣冷雨多而凍爛和腐爛。為什麼在清明前後桐籽花開浸種,清明前桐籽未開花,必有一次寒潮,清明前若桐籽開花,證明寒潮已結束。我在家鄉做了二十多年莊家,早季秧要掌握時節和氣候變化,儘量減少秧苗腐爛壞掉。隨著現在經濟條件的提高,農業條件也有所改善,農民在秧田使用了薄膜覆蓋,大大提升了秧苗的復活率。故我們家鄉還有一句“千犁萬耙,敵不倒早插一下”。











楓亭晚


農村人說"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你明白是什麼道理嗎?

在我們家鄉是種植水稻的,奶奶常說的是句老話是"“二月清明不要忙,三月清明早下秧”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春播水稻,意思是講種植水稻的節氣和時間,“清明泡稻,穀雨下秧”,種植水稻首先要育好秧苗,育苗前要用了水先要將稻種侵泡一兩天,等它發芽後在灑在苗圃裡,秧苗在苗圃田需要一星期的時間長出來,然後才能移植到大田裡。



奶奶說二月份的清明節,會受倒春寒的影響,雨水多這樣種下去的農作物會爛種爛秧,到了收穫的季節就會減產量,如果清明節是在農曆三月裡的話,天氣已經回暖,溫度,雨量都已經非常適宜,這時候進行春種就最合適。



在過去農村老人都是根據留下來的經驗來判斷氣候的,沒有天氣預報。你們家鄉是種水稻嗎?現在準備春播了嗎?歡迎留言


榕樹下的山裡妹


所謂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由於我們國家的農曆是幾千年來,中國的老祖先們用實踐和智慧,所創造出來的,它的毎一個季節,都有相對應的最適宜農作物的播種與收割,而每一種農作物的生長所需要的溫度和溼度都是不同的,所以老祖先們就用他們的智慧推斷出來二十四個節氣。

農業生產可不是根據公曆來安排的!因每年的清明節都在4月4日5日這兩天。而水稻又是一個對溫度,光照特別有要求的一個農作物。

為什麼說二月的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呢?意思就是說,如果清明節氣在農曆的二月份,就是說時節雖到了,但這時候的溫度還達不到水稻生長所需的溫度,而且二月份的清明,由於時節早,很有可能出現危害農作物的倒春寒天氣。農民們都會等上幾天才會下秧。這就是二月清明不用慌的說法。

而三月清明早下秧,農民們都知道,水稻的全生育期為157天,雖然剛到清明節氣,但它的溫度,日照時間,溼度等都己到了最適宜水稻生產的季節,所以要早下秧的說法。

清明節要明,意思就是說淸明節那天如果是晴天,晴空萬里,那麼在整個水稻的生長期,將會是晴多雨少的天氣,對水稻的生長是最有利的,因為水稻生長需要葉面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達到要求了對水稻的稻穂的粒數,飽滿程度都有所提高。特別是到了水稻的揚花期,如果是睛天,那麼對水稻的黴粒將會大大降低,灌漿期如果陽光充足,對顆粒的飽滿度都會有所提高,為整個水稻的穩產高產打下了基礎。反之則相反。

本人觀點。


三農問題探討者


農村人說“二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這句俗語,是真對我國南方地區的,做為一個黃河中下游的河南,這句俗語是有點不太適益的。由於我國土地遼闊,南北氣候特點相差太大,我們要因地而已。


做為黃河中下游地區,這裡的氣候特點和南方、東北地是不一樣的。古人制定的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影響特別大。我們這裡有這樣一句俗語:“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黃河中下游地區,過了清明節後第五天,早春作物可以播種了。

為什麼清明節後第五天就可以播種呢?由於清明節的氣溫還是忽高忽低,五天後開始播種,是因為種子萌芽到出土應該是五天以後,每個節氣十五天,清明節後五天,太陽正向北繼續運行,氣溫也會漸暖,因為到了穀雨節,黃河中下游地區就進入了無霜期,氣溫不會象以前忽冷忽熱。


所以後五天的萌芽開始出土,正好趕上氣溫移定,莊稼苗可以放心的生長。這時的東北地區還是一片白霜,南方的油菜都已結筴。這就是我國南北氣溫的特點。


XGC上善若水


農諺說: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說明了節氣的重要性。為什二月清明不用慌呢?是因為節到氣沒到,由於氣暖低,不必要慌著下秧。三月清明,已明白的告訴你,是節到氣也到了,抓緊準備下秧前的全面準備農機具,投入下秧程序。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


九九雷


雷打驚蟄前,七七雨綿綿。

驚蟄不凍蟲,冷到五月中。

清明要明,穀雨要淋。

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

二月清明籮裡青,三月清明田裡青。

立夏雨不下,無水洗犁耙

立夏三日楗杖響,小滿三日麥粑香。

麥到小滿谷到秋,遲遲早早一路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