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说教育》孩子学习时不自觉,生活中不自信,如何纠正?

在生活中发现有一些小孩学习时很不自觉,他们抱怨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作业,有时会对家长交待要做的作业特别反感,并且消极对待,磨磨蹭蹭,特别是在叛逆期时,尤甚。家长则认为这表现,是态度很不端正,说教也都不管用,

一筹莫展毫无办法,实在不行就棍棒伺候,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还有些小孩性格上表现为在大的场合就怯场、怕生,不敢站在最前面展现自己,上课也不敢不积极主动举手发言,说话声音也很小,人一多就不爱说话、不爱笑,甚至躲在大人身后,并且不懂得拒绝,外界的这种表现,家长大多认为是孩子害羞,长大了就会好的,实则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所以小孩一个不自觉,一个不自信,这两个“不自”会影响她一生,对其自身性格发展是很不利,家长要重视起来。

一、我们先来分析下缺乏自信的孩子,会在实际中有哪些异常的表现?

①害怕被人关注被人重视,喜欢做一个“陌生的普通人”。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展现出的优秀的一面,也同样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因某件事而出丑;严重的时侯,被人夸和关注会产焦虑与不安,如:小孩学了跳舞,让她在众人,特别是不太熟的人面前表演一下,总是扭扭咧咧不情不愿,在外面游玩碰到有电台记者街边采访,总是觉得不好意思,扭头老远看到就绕道而走等。

②、不敢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对危险防范意识理解太过度表现为胆小。

害怕失败,略显胆小,所以不敢尝试与努力,怕努力后依旧失败;遇事悲观,先想到失败,想到自已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做得好。如:在公园玩喂食小鸽子,由于胆小不敢让鸽子在自已手上吃食,在家长演示毫无危险后,依然不敢去尝试等。

③、凡事看父母脸色,争求父母意见,而父母也乐意这样。

别人问什么,小孩都不敢直接回答或回答起来结结巴巴,并且就算回答前都要瞥下父母。其实一个人是否自信,绝大部分是由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经历决定的。在童年时期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接纳和支持与信任,孩子才能变得更自信。

孩子的不自信,源于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和孩子之间相处的方法有问题。

一个孩子按照家长的要求与想法,去做布置好的课外作业及培优之类,这时有些孩子内心是抗拒的,但她心里从日常与父母相处就知:如果就算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已的父母还是一样会拒绝,并且会讲一大堆人生道理哲学来说服自已,让自己按照父母的要求办。孩子的愿望与家长的不一致,最终都是家长成功、孩子就算争取也失败,孩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意愿。最后,在生活中慢慢就完全没有选择权,小到穿衣服,大到上培优兴趣班,都是家长来做选择,孩子的实践机会基本都被剥夺。所以小孩反感心里会从动作与语气上表现,长此以往会产生厌学,不想学,学习态度会表现出很不端正,这时家长就算花再多的功夫与精力,再耐心去辅导,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也没有任何进步。

我发现在很多家庭,家长既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自信大方,自主,又希望孩子能乖乖听话,但这其实是相互矛盾的。一个处处听话的孩子,又能有多少自信呢?相比犯一些生活中的小错误更有益于孩子成长,孩子的自信心需要从小培养,长大后再做补救,往往就事倍功半了。儿童的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孩子们身体弱小,必须依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受成人的控制,所以孩子会有普遍的自卑、不自信。如果这种自卑感一直存在,便会构成个性上的“自卑情结”。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一些建议:

①、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对一些事情自己拿主意,在安全的前提条件,培养小孩自主能力,家长不要凡事包办。在遇到一些小事上,给孩子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她们自己作出选择,对与错的发生,都能让她进步,孩子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与尝试后,才能从中取得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②、在遇到比较重要的事情上,让孩子参于,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与孩子一起来讨论,让她的意见有认同感与心里有归属感,用这样的方法去关注的是孩子的内心想法,跟随着感受孩子的意愿。这种民主讨论并不是走形式,如果孩子说的有道理,能讲出正确理由,就要采纳孩子的想法。如果没有道理,做家长的要多举例用正确有理的观念去说服。不能搞一言堂,一家之主说了算的作风不可取,如果每次讨论的结果都是家长获胜,这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永远是对的,我还不与不说,说了也不会听我的,我说的都不对”。

③、给孩子更多话语权,虚心接受孩子的想法。我们大人总认为自己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懂的比孩子多,于是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但这毕竟是孩子的意愿,要给她一个平台,让孩子有一个表达的机会,认真听下孩子说的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不要下意识的当孩子话还没有说出口时,就去否定孩子。

三、让“鼓励”式教育成为常态化:

①孩子若决定做某件事:作为家长要“信任”式鼓励,例如:如果孩子即将上台表演、或是要独立去完成某件事,做家长的一定要告诉她:“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完成好,我们相信你。这些事都难不倒你的”。通过这种鼓励的话,孩子会感受到了信任,这也是对孩子“独立自主”的认可。

②孩子若正在做某件事:作为家长要“录音”式鼓励,家长就像录音一样,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比如你看到孩子在扫地,就可以说:“我看到你在打扫卫生,这打扫得好干净呀!”这种鼓励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关注她所做的事的过程与细节。她会觉得自已很重要,很受重视。

③孩子若已做完某件事:作为家长要“感谢”式鼓励,我们要把孩子当成同龄人,平等地感谢,去沟通,像朋友一样有说有笑,严厉与慈祥要分场合区分,不能总以一个家长长辈的高度去与孩子相处。如:同样是孩子打扫卫生,结束之后可以说:“谢谢你一起帮我做家务,你把家里打扫得好干净呀!”。

四、纠正孩子不自觉学习的小方法:

一个学习聪明的孩子,多是家长口中说的“醒悟”得早,这实际上就是孩子能主动自觉去学习,一旦自觉了,那么就懂事了,他们就会自已安排自已的事,自已弥补自己的不足,家长在孩子学习教育上就不会再有过多的烦恼了,只需要一心在物质生活上配合(学习资料及检查解疑,饮食生活),而小孩会在这种自觉的状态下逐步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思路循环。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天才毕竟是少数,如果小孩目前没有形成自觉的习惯,那么可以这样去培养自觉习惯。就以日常比较多家长最为烦恼的“做作业”上去锻炼小孩自觉习惯吧:

让小孩准备一个记录本子标注日期自己给自己布置课外作业任务

为了提高成绩,过去都是我们家长要求她做这个辅导资料,做那个测试卷,现在彻底改变这种状态,除家庭作业外,让她自行给自已布置作业任务。家长只负责提供学习资料及检查解疑;小孩负责自已布置任务按时高效认真仔细的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作业任务后剩余时间都可以由她自己支配!

每天放学回来就写下任务(这些作业任务在学校里或在路上提前想好,今天都可以把明天任务想好,总之挤出时间可以想作业任务,不能放学回来后再想着写任务,这样浪费时间,会形成磨蹭的坏习惯!),每一个任务不能每天连续重复进行(即天天不能只做那一件事,要每天变换着进行)作业任务:涉及的都是要动手 动口 动脑,动眼的任务,

如:小孩若读小学可这样布置:

语文作业任务:①、抄写并背记好词好,句名人名言;②、写篇日记;③、做篇阅读理争,④、写篇作文,⑤、看课外书(看课外书不是简单的看,是要把看的内容概括总结能说出来,能不打结的把看的内容有条理的用自已的话表述出来),⑥、练字,⑦、做语文试卷等。(任务自已任选,每天不能重复)

数学作业任务:①、做智力思考题;②、做口算题若干;③、做应用题;④、做数学试卷;⑤、整理学过的知识点;⑥、整理曾经做错题(涉及题目,做错的原因,举一反三)等。(任务自已任选,每天不能重复)

英语作业任务:①、背诵默写单词; ②、读英语对话(熟读); ③、听英语对话(要理解说中文意思);④、做英语试卷试题;等。(任务自已任选,每天不能重复)

家长每天到时间后,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改错答疑,独立自觉的完成了作业任务就盖"奖章",没有完成,就盖"罚章",然后按事先约定,奖罚分明,除以上作业任务完成后,孩子们还要劳逸结合,家长平时有必要给孩子灌输一些身体健康运动观念,要她诸如:水杯中的水要喝完;跳绳要跳100下;保护视力要做眼操等。学习成绩提高,身体健康不生病,这才是每一个家长心中所期望的。

只有这样,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懂事乖巧的小孩:她们会在学习上能自觉、能自我主动去学习,在生活上能充满自信,能自我面对不怯场,会形成一个很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一个良好心态,将来必会受益无穷。

附:孩子判逆期的不同时段分析: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特别地听话、乖巧,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也做出了很多的叛逆举动,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因为孩子的叛逆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也会赌上孩子自己的未来。

①、孩子第一次叛逆期:2-4岁;这个时间段是孩子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的这个阶段,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不再愿意对父母言听计从,反而父母越是让他干什么他就偏偏不干什么,而且自己有很多的鬼灵精的小主意,并且还会想方设法地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很多家长不知道这一叛逆期,以为是孩子的“撒野”,所以动不动就进行一番严肃的说教甚至是打骂孩子。其实,两岁是孩子的一个转折点,所有的叛逆都说明孩子在成长,有了自己的小算盘,而面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一定要更有耐心地去对待孩子。

②、第二次叛逆期:7-10岁;孩子从幼儿过渡到少年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有着较强烈的叛逆心理,他们厌学、挑食、赖床、凡事都爱和父母对着干,这是因为他们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也交流到很多的新思想,有了很强烈的独立的意识,总是认为自己也是个小大人了,可以独当一面了,便急于摆脱家长的控制,爱和父母唱反调。这个时期里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遇事要多和孩子商量,小小地照顾一下他“小大人”的意识,再多一点细心、爱心和技巧,相信就一定能和孩子和善相处,要像朋友一样去相处,这样她才会粘你,才会有事无事和你交流心中的想法。

③、第三次叛逆期:青春期13-19岁;似乎“青春”一直和“叛逆”一次挂上钩的,大约从上初中开始,不论是女孩还是男孩都似乎不受自己的掌控了,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听话、爱发脾气、自我为中心,成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的通病。这个时候,父母最好不要进行强行管教,要平等、尊重的和孩子进行沟通,给孩子一点自己的空间、只要不犯错就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干涉。

《说教育》孩子学习时不自觉,生活中不自信,如何纠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