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林道锐


因为《康熙王朝》是一部毫无历史感的历史剧,全剧充满了对清朝皇帝的意淫,可以说大清第一神剧,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剧中的清朝,“伟光正”得康熙如果能看到这部片子,他自己见了都会不好意思的。剧中康熙(陈道明演的)的形象,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一个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正面人物,不但能力出众,还一心为国为民,郑经在剧里面是什么人设呢?是阻挠大清完成天下一统,专门给正面主角康熙对着干的反面角色,这样的人设能是好人吗?


郑经的人设不是好人,也就算了,可编剧的套路又是一般神剧的水平,即反面人物一定是“小丑”式的形象,就是飞蛾扑火式的一味跟主角对着干,不惜自我牲牺也要成就主角的伟大,所以反面人物大多是情绪激动,智商捉急之辈,剧里面的郑经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按这个套路来弄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物根本不配当康熙的对手嘛!

事实上,就算是“大清电视台”,也拍不出这样的片子,因为清朝官方对郑经的评价,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清史稿》是清朝遗老们编修的清朝正史,虽然清朝亡了国,但这部书基本上代表着清朝官方的主流观点,因此也遭到后人的诟病,书里面有郑经的传,附在郑成功传的后面,《清史稿》里郑经叫“郑锦”。


在《清史稿》里,郑经的形象就厉害了,他是一个聪明果断的人,郑成功刚死的时候,大将们不服郑经,郑经果断地用陈永华、冯锡范主持大局,将不服的人一一消灭。可不是什么无能之辈。

在军事上,郑经也有两手的,三藩之乱开始后,郑经是主动进攻福建沿海,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战绩,搞得清朝很头疼。而郑经最厉害的是内政搞得好,把经济军事实力本来很差的一个小岛,搞得可以和清朝对着干,想想南明那帮人,有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的人口和军队,结果被清朝吊打,就知道郑经的水平不一般。

《清史稿》都承认,郑经在台湾,更定军制,任用冯锡范、陈永华主持政务,任用刘国轩等大将主持军事,改革税制,特别是发展海外贸易,“復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並至”,把一个弹丸之地,一直在打仗的乱世小岛,搞得有声有色,有如“承平时”。就是把乱世做成了太平盛世,而且还一直在打仗,这水平绝对不比他老爹差。

《康熙王朝》的总制片人、总导演不惜亲自上阵演郑经也是绝了!


而剧里面的郑经,完全是个政治白痴和跳梁小丑,而且也确实长得丑,和陈道明的高大伟岸一比,更是落了下风,更关键的是,剧里的郑经,英明果决,治军理政的水平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反倒是给郑经加了很多黑点的戏,如猜忌施琅,搞得施琅叛投了清朝,这完全是让郑经去背他老爹的锅,编剧为了黑郑经,不惜窜改历史。人家郑经明明搞得很好,清朝差点就同意按朝鲜的待遇来对待郑经了,而剧里面却大肆渲染郑经晚年朝不保夕,最后被清朝大军击败自杀,人家明明寿终正寝好不好!编剧为了黑郑经,又窜改历史让郑经给自己的儿子背锅。


只爱潘多拉


历史上的郑经,虽然名为“郑经”,可是一点的都不正经。

郑经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一直以来跟随郑成功南征北战,是郑成功重要的帮手,并且在郑成功收复台湾,负责镇守金夏地区,而这也是郑氏集团在大陆上的最后据点。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郑成功非常器重的儿子,却对郑成功的英年早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期间,郑经与其幼弟的乳母陈昭娘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并且还大言不惭的要求郑成功为其赐名。

得知真相的郑成功是勃然大怒,立马派其弟郑泰回到金夏地区杀掉郑经、陈昭娘以及自己的这个孙子,但是最终未果,郑经依然在金夏得意洋洋。

实际上,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当年,郑成功因为水土不服,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再加上得知了永历皇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消息,更是悲痛欲绝,而清朝这面“圈界禁海”的政策也极大的压缩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此时的郑成功的状态本就不容乐观。而在听说了自己儿子郑经的不论行为后,更是气急败坏,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郑成功的气病身亡。

在郑成功死后,郑经立马东征靖难,夺取了台湾的控制权,袭承了延平王的爵位。

在此期间,郑经大规模的排斥异己,屠戮反对者,这次内斗不仅极大地消耗了郑氏集团的内部实力,更是让清军有机可乘,进而占领金夏地区,使得郑氏集团至此只能盘踞台湾,困守孤岛。

而在清廷进行和谈判的时候,在康熙皇帝已经做出了巨大让步的情况下,郑经却每一次都选择得寸进尺,致使和谈每每破裂,这也最终导致了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的二度分裂以及康熙的武力平台。


然而,尽管郑经有着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但是并不是一无是处,完全不堪。

一方面,郑经在郑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经营台湾地区,大面积的兴修水利、拓荒开垦,并且积极发展台湾地区的教育,使得台湾社会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郑经借助其强大的海军实力,对于抵御外国的殖民入侵,维系地区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如此,尽管已经作为了台湾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但是郑经却没有称帝自立,依旧保持了对于大明王朝的忠诚,甚至在“三藩之乱”期间,仍以“反清复明”的口号协助盘踞福建的耿精忠,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扰。

只是郑经早年的不伦和挑起郑氏集团内斗的行为,以及晚年纵情酒色,昏庸怠政,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郑经的积极贡献,只留下了其负面的形象。


《康熙王朝》对于郑经的丑化,还是影视作品演绎的需要。

《康熙王朝》作为一部歌颂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作为“千古一帝”的帝王风采的影视作品,必然会丑化他的“对手”,达到映衬康熙皇帝丰功伟绩的目的,而郑经便是这其中的牺牲品。

实际上,在《康熙王朝》收复台湾相关剧情的演绎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情况由许多,最典型的有以下几个:

在时间上,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时候,台湾就已经收复了,可以说是与平定三藩同一阶段进行,不会像电视剧中一样是与康熙亲征噶尔丹一个时期的事情,康熙解决漠北蒙古问题的时候,台湾早已经收复了。

施琅早在郑成功时期就已经投降了清朝,并且全家是被郑成功杀掉了,而不是在郑经统治台湾时期。

康熙收复台湾的时候,郑经已经去世了,投降清朝的郑克塽,因而也就不会出现郑经兵败自杀的悲壮一幕了。

这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影视作品的表现力而服务的,大家看看就好,想要了解真实的历史,还是要从史书上了解,而不是看电视剧这些影视作品来学习历史,不然就真的会出现啼笑皆非、贻笑大方的事情了。


雍亲王府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在康熙时代,他是台晚的统治者,是郑成功的之子,并且为长子。其实在这部电视剧中,郑经的角色还是比较饱满的,《康熙王朝》中的反面角色都是刻画丰富的。比如年过花甲的吴三桂,在对待弹劾自己的同僚时,给对方机会,如果要是能够钓上鱼,就可以留他一条命,但是如果没有钓上鱼就必须死,还有之后的反了,也是吴三桂不得不为之;鳌拜也是同样,其实鳌拜并不想反,毕竟是开朝元老级大臣,何苦让自己的后半辈子变得不确定呢,但是跟随鳌拜的人都想要他反,所以最终他就顺从了大家的意愿;郑经也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多年来在台晚,恩威并施留住人才,并且训练了当时内陆无法对抗的水上舰队,并且花大价钱去荷兰购买军舰,在当时来说也是非常有胆识的人了。

可能有一些郑经的亮点,这部剧没有写出来,但是总体上并没有把郑经写成一个反派。但是历史上郑经最后是病死的,这里作者将郑经写的是自刎而死。但是这部电视剧叫做《康熙王朝》,肯定有很多情节和人物都是以康熙为主要情节来发散的,郑经自然不会非常正面,而且目前的台晚和大陆的局势,也决定了,这部剧不会将郑经的刻画更加正面,能达到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晓娱


这也算得上是《康熙王朝》最大的败笔之一,在这一环节对历史的颠覆和篡改非常之多,甚至有颠倒黑白的嫌疑。

劳民伤财,杀人无数甚至影响了中国近代发展的迁界禁海,到了连续剧里竟然被说成是利民工程,还出现了抬着轿子把老人送走的荒诞台词,事实上当年的近界近海非常简单粗暴,谁不走就杀谁!到了连续剧里干脆避而不谈!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清政府趁机趁火打劫攻击郑成功在福建的地盘,到了连续剧里被改成了姚启圣发粮支援郑成功,清政府勾结荷兰当局,企图以割让台湾为代价,让荷兰当局帮助自己打内战,到了连续剧中同样轻描淡写,甚至把这丑陋的一幕推给个郑经。对施琅的叛逃也同样更改的历史,不过这一点对大剧情伤害不大,只能说匆争小节!

但这些修改虽然脱离了历史,但结合时代情况来说,也有他操作的必要性,毕竟从连续剧中所弘扬的中心思想来说,台湾大陆是一家,台湾必须归顺大陆,大陆才是正统王朝,结合当今时代这些思想必须要贯彻到连续剧中,但当时的历史,控制中央政权的是清王朝,而不是撤往台湾的郑家王朝,在这样的情况下,编剧也只能尽可能的将好的一面推给清王朝,不利的一面推给台湾的郑氏集团。

虽然是艺术作品,但想在国家范围内上映,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必须也得含有正能量和价值观,以当时清朝与郑氏集团对峙的情况来看,脏水也只能尽可能的泼给郑家。




辽宁资深球迷


郑经的扮演者刘大印,康熙王朝电视剧的制片兼导演。

不可能篡改历史,只是在原著历史上稍微改进而已。

郑经在历史上,所处环境不得已的需要卑鄙行为保住自己在台湾的优先权。所以要干出格的事情。

《康熙王朝》没有丑化郑经,也没有篡改历史,只是电视剧太费钱,省略了很多战争戏和临时演员的使用。


英雄少年66265076


《康熙王朝》里康熙是主角,郑经等人是反角,在电视剧里从来都是主角自带音响光环,而反角是遗臭万年的。假如反过来拍《郑经王朝》分分钟可以让郑经霞光万丈,让康熙遗臭万年。这不得不说我们的电视剧三观有问题,虽然电视剧有虚构的成分,但是被篡改的历史却很容易混淆视听。

历史上的康熙既是雄主又是昏君。从雄主角度来看,他平三蕃收台湾,征讨葛尔丹,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清帝国。但是呢,反过来却也是个大昏君,康熙为了满族人的利益下令对关东地区进行封关处理,禁止非满族人进入东北,这使得东北地区开发缓慢,并在200年后与沙俄的战争中吃了大亏;康熙纵容九子夺嫡,导致朝廷腐化败坏,九子夺嫡耗尽了大清帝国最后的国力,使得西北叛乱持续了16年之久。

反过来郑经也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虽然郑经在私生活上比较混乱,上了父亲的妃子;不过呢,郑经在对待侨民方面还是可以的,郑经在外交上采取跟英国结盟的方式对抗荷兰西班牙,多次撤侨拯救华夏族人,也算起功不可没。


优己


首先我们要看清楚,到底丑化了哪些地方。

在真实历史上,清朝消灭郑经政权的真正理由,并不在于今天某些人以为的“追求领土完整”,而是把郑经政权这个残存的华人政权当成一个政治上的威胁。

例如,在攻下台湾后,群臣建议:

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纹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建议“迁其人,弃其地”,将岛上二十万军民悉数迁徙大陆。

而连一向支持施琅攻占台湾的大学士李光地也甚至主张丢弃台湾土地还不够,最好还要让给荷兰人:“弃其地与红毛”,“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


在实际谈判中,郑家政权的主张的,其实是围绕着剃不剃发的问题。


当时清朝提出:郑家可以世守台湾,但必须称臣奉贡,并且剃发易服。

而郑家的要求是:可以称臣奉贡,但不剃发。


最后双方谈不拢,所以才有了最后的施琅入台。


现代某些电视剧把施琅讲成大英雄,但其实这人在历史上属于无德无行之人,攻下台湾

后,台湾成为他个人的独立王国,全台湾一半以上的田地被他个人占有。而且除在施琅的老家福建漳、泉地区招募佃农去种他的私田外,施琅更实施了严格限令:禁止大陆人民移居台湾!


闭家锁的红枫


《康熙王朝》的拍摄源于二月河的一部历史小说,有大量虚构的成分,很多都严重不符合事实。不过,文学艺术是允许一定程度的修改的,我们也无话可说,只要这种修改不太离谱。实际上,康熙朝征服台湾的时候,郑经已经去世了,当时的台湾掌控者是郑经的儿子郑克爽。是郑克爽向清朝投降,他还被押解到北京,康熙也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一个公爵给他。当然,他这个公爵没有实权,也没有地位,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实际上是被软禁起来了。郑克爽不久之后,就死在了北京,死因可能是哮喘。凭心而论,《康熙王朝》对郑经的刻画并没有算丑化。从剧情来看,郑经也算为郑氏政权立足台湾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也懂的政治。如果我们把剧情当成史实的话,可以明白一点,就是郑经的失败不是由于他的过错,而是由于历史潮流更倾向于统一,他无论多么的努力,无论他才能有多高,也阻止不了两岸重新归于一统的历史趋势。从郑成功开始,驱逐荷兰殖民者,开发台湾,兢兢业业几十年,郑氏家族是有历史功绩的,后来满清统治者也没有抹杀这一点,同意在台湾给郑成功立祀祭奠。施琅这个人有一定的争议,恨他的人,说他是投降主义,爱他的人,说他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国家有功。客观上说,施琅投降清朝有其无奈一面,他后来率兵征服台湾,也有其历史贡献,因为如果再晚一点,台湾很可能就从中国永久分割出去。与其这样,不如暂时由满清统治。


怀疑探索者


因为丑化郑经是政治需要。

电视剧《康熙王朝》是根据二月河的小说改编创作的,其绝大多数内容是忠于原著的,但在郑经这个角色的刻画上却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创作,他的形象不仅非常的猥琐,而且还背了许多不属于他的黑锅。

比如杀施琅全家,迫使施琅投靠清朝,这本来是郑经的父亲郑成功干的。和荷兰人联合,这是康熙提出的。丢失台湾的时候郑经早就去世了,是他的儿子郑克塽投降清朝的,但这几口黑锅却都背在了郑经的头上。

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因为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康熙是本剧主角,不能按史诗演,否则形象受损。郑克塽(看过鹿鼎记的朋友应该知道他)没啥影响力,所以只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捏合到郑经一个角色身上。

而郑经代表的郑氏台湾集团相对于清朝来说,是分裂势力,是抗拒祖国统一的,正好契合现在的局面。如果把郑经塑造的太过正面,那么康熙收复台湾就显得不那么名正言顺了,所以必须把郑经塑造成反派。

另外郑经在历史上确实有黑点。比如他和弟弟的奶妈私通生子,最终气死了父亲郑成功。继承延平王爵位时,为了巩固统治,对自家兄弟亲戚大开杀戒。说实话,他也不是什么正派人物。

再加上《康熙王朝》电视剧的中心思想是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分裂势力。于是郑经就在剧中被彻底的丑化了,乃至于郑氏台湾的所有人都被丑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饰演郑经的正是本剧导演刘大印,可见郑经这个角色确实有点意思。


石头说历史


可以理解的嘛,《康熙王朝》本来就只是一部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


其讲的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角色和历史有出入是一定的。你看看《三国演义》,人家周瑜说啥了没?



既然是被叫做《康熙王朝》,那么肯定是围绕康熙皇帝来写。现在的电视剧里,主角都是人设完美还自带主角光环。周围的配角算是一众用来称托主角的。剧本为了戏剧冲突会把人物设定的很对立,所以在电视剧中,既然正面人物康熙是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就需要郑经这样的人在剧中扮演了一个阻扰大清完成统一天下,专门给正面人物康熙对着干的反面角色。



在郑经的反衬下,康熙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这样就能达到编剧想突出主角康熙的效果。 这样的郑经完全与他原本的性格背道相驰。电视剧可以修改人物的剧本。



大家不要当真便是,因为历史上郑经决然不是这样的!

即使是在清朝正史中,郑经也是一个聪明果断的人,只是是在康熙中并没有突出他的功绩。

实际上,郑经还算是不错。在他主政台湾的期间,鼓励农民耕作,兴办学校,加强内外贸易。台湾在他的治理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这些都是在《康熙王朝》里看到不到的。 《康熙王朝》里甚至还把郑经刻画成了一个卖台湾求安,不愿意清王朝统一的丑恶之人。但是实际上,郑经是一个誓死保卫台湾,不愿割让给荷兰侵略的祖国卫士。

好歹是郑成功儿子,虽然不太争气,但这点儿骨气还是有的?



但是实际上真正想卖“台湾”的却是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在郑经努力捍卫祖国领土的同时,康熙却和荷兰侵略者勾结,联手想把台湾收付回来,再割给荷兰恢复他在荷兰的殖民统治。

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看了之后都受到了误导。文艺作品看看就好,千万不能把它当成了解历史的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