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霧霾和秸稈:(四)秸稈再見!霧霾再見?

本文是《霧霾和秸稈》系列的第四篇,也是最後一篇。關於霧霾和秸稈的關係在此前三篇已經說得很清楚,這一篇其實是做一些補充!

有人會疑問,為什麼我國禁燒秸稈的政策能夠執行的那麼好,尤其是相比於工業、能源和交通領域節能減排的政策要求,禁燒秸稈在全國都被很成功的執行了。但,即便秸稈焚燒再也見不到了,霧霾卻再次相見!

霧霾和秸稈:(四)秸稈再見!霧霾再見?

霧霾

1.經濟比重低,不存在地方保護

先看一下2018年我國的部分經濟數據:從圖中可知,第一產業佔比7.2%,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農業的貢獻,第二產業佔比40.7%,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工業的貢獻。

霧霾和秸稈:(四)秸稈再見!霧霾再見?

2018年我國三次產業結構

秸稈是農業的產物,通過禁燒秸稈減輕空氣汙染,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並不大,阻力沒那麼大;但是在工業推行節能減排,阻力就大了,畢竟它對我們GDP的貢獻佔了快半壁江山。聯想到前些天《21世紀經濟報道》提到的部分地方存在工業排汙的地方保護現象,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他們這樣做的初衷了。

2. 監管方式多,難出現禁燒漏洞

為了執行禁燒工作,鄉鎮幹部駐村蹲點,村幹部積極配合,人員配置到位,監管工作好落實;同事,頭頂每天都有環境衛星監控秸稈焚燒火點,想要鑽空子基本不可能。

霧霾和秸稈:(四)秸稈再見!霧霾再見?

秸稈焚燒動用環境衛星監測

工業、能源、和交通領域呢?以工業為例,執法人員數量有限,不可能每家企業蹲點,汙染物排放後隨大氣稀釋存在不好取證的情況,若要每家排汙企業安裝自動監測設備,相關投入較大,成本較高,需要較長一個過程才能完成工作。所以,總體而言,禁燒工作的落實相比其他的領域要全面徹底得多。

3.汙染貢獻少,難以讓霧霾絕跡

先看數據:PM2.5年平均濃度已從2014年的61.0μg/m³降到2018年的39.0μg/m³,這表明,目前我國空氣汙染防治的政策是有效的。

霧霾和秸稈:(四)秸稈再見!霧霾再見?

PM2.5年平均濃度的下降,有禁燒秸稈的功勞嗎?有!有沒有工業、能源和交通領域節能減排的功勞?答案同樣是:有!但是,年平均39μg/m³的PM2.5讓霧霾絕跡了嗎?很明顯:沒有!

此前我們分析過,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能源和交通領域的汙染物排放,而工業、能源和交通還有較大的節能減排空間,所以,未來要想進一步降低PM2.5濃度,要想減少霧霾天氣,還得靠這些領域多做貢獻!

至於秸稈和霧霾的梗,目前來看還是會繼續流行的,除非等到我們為秸稈的處理處置找到適合於各地的有效方式,並且工業、能源和交通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更加的有成效,大家能夠切身感受到空氣質量的提升。到那個時候,秸稈與霧霾的梗也就消失了!

你覺得我們什麼時候能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呢?

(《霧霾和秸稈》系列:第一篇:《霧霾和秸稈:(一)霧霾與秸稈的梗是怎麼流行的?》;第二篇《霧霾和秸稈:(二)焚燒秸稈要坐牢嗎?》;第三篇:《霧霾和秸稈:(三)秸稈不燒能創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