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民日報痛批“注水劇”,原來注水能賺錢,以後注水得賠錢!


近日,針對國產劇注水問題,人民日報發文稱,“國產劇仍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粗製濫造的“注水劇”受到觀眾抵制”,並倡導“用高品質創作擠幹水分”。事實上,這已經是今年人民日報第三次發聲了,一年時間不到,引得官媒頻頻發聲斥責,可見該問題的嚴重性。

編劇汪海林曾稱,“到2018年初,一集戲已經能賣1200萬,多剪一集就是1200多萬,這意味著什麼?80集長劇就是10個億的銷售額,這是相當有誘惑力的,製作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即便成本到了4、5個億,但銷售額能夠達到10億,他為什麼不幹?肯定幹!” 於是,《大唐榮耀》從60集拉長為92集、《擇天記》從50集拉長到55集、《楚喬傳》67集、《那年花開月正圓》74集、《如懿傳》87集.....

民日報發文中就強調,“當前電視劇按集論價的銷售模式為“注水”劇贏得一定生存空間,但‘丟質保量’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不僅很難保證電視劇製作方回收成本,更可能因不尊重觀眾而折戟沉沙。”


今年首部衛視黃金檔古裝劇《香蜜沉沉燼如霜》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即便前半部分深受觀眾喜愛,但隨著後期注水問題的嚴重,劇集質量斷崖式下跌,收視率也跟著直線下滑,從之前的1.5%—1.7%下降至0.9%—1.1%,豆瓣評分也從7.8分下降至7.2,前30集打下的良好口碑和收視被中後期注水所毀,觀眾討伐聲接踵而至,紛紛棄劇。

如今,大部分觀眾受日韓英美等精短劇的影響,審美水平日漸提高,對於長劇、爛劇的耐心越來越少,加之其他娛樂方式分流的加劇,觀眾的娛樂時間愈發碎片化,花在追劇上的時間大幅縮減。 越來越多的觀眾表示,“一看國產劇的集數就不想看了”、“現在只要有電視劇是40集以下,我就默默在心裡給它加10分。”人民日報評也曾吐槽,“時間很貴,國產劇該擠擠水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