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1月29日,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了关于印发《成都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实施细则》的通知。该实施细则自2019年3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其明确了公积金贷款住房套数认定标准、贷款额度、期限、首付款比例及利率等,变化最显著的一点是,对公积金贷款购买二套房调整为“认房又认贷”。(详细信息请戳今天的第二条推文进行了解)。

昨天的公积金新政策出台后,行业内外都炸开了锅,兴奋、疑惑、迷惘各种情绪交织。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新政最明显的特征是:公积金贷款购买二套房“认房又认贷”,但实际上该政策影响的客户量并不大,对目前的市场的作用很有限。

更有价值的意义是:或许“公积金新政”只是一个开端,在坚持房住不炒,努力满足市民多元化居住需求,管控房地产在平稳状态,防止暴跌暴涨的前提下,成都精准调控的措施已经开始发招,解决当前市场问题的政策有望陆续出台。

与其纠缠于“公积金新政”这颗小石头激起的一点涟漪,我们不如看看目前成都住宅市场的真实现状如何?市场基本面属于哪个阶段?除了寄希望于政策松绑外,作为行业的参与者,我们该如何摆正位置?

五组数据的意义

或许比你想象的更有意思

供销

涨幅17% VS 供销比1.17

一边房价执着向前 一边供销重回四年前

我们姑且以2018年大成都住宅市场整体情况做基准,之中有两个事实不可忽略:

一是成交均价约10067元/㎡,同比上涨约17%,大成都进入“万元时代”;

二是成交面积约2333万方,呈现三连跌,已经与2014年基本持平;此外,供销比为1.17,是时隔四年后成都再次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一句话:市场供大于求是事实,价格在升也是事实。其中,供销高峰出现在第四季度,供应927万方,成交741万方,一些高价地项目也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出货。无论是出于年度冲刺还是跑量抢占市场份额,亦或是现金流压力下的无奈之举,提速的动作背后可以明显窥见开发商“焦虑的情绪”。但从认购率数据看,市场的消化能力却打了一连串的问号。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库存

住宅存量跌入波谷 市场缺货?

别慌 14269亩住宅用地已安排

截至2018年末,成都商品住宅存量为2080万方,按2018年月均去化速度,去化周期约10.7个月,这个去化周期基本健康。前两年火热的市场行情,使得成都去库存效果显著,现阶段存量已经处于较低位。不过,2018年成都住宅用地成交14269亩,同比上涨62%,补仓意味明显,只不过区域分布“贫富不均”,郊区尤其是近郊唱主角,传统主城区依旧吃紧。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产品

套均面积升至112㎡ 改善趋势难逆

小户型供不应求 刚需有苦说不出

近几年改善需求持续增长,2018年成都商品住宅成交户型套均面积已达112㎡;细分面积段来看,90-130㎡户型产品占据绝对优势,130-170㎡是四大面积段里唯一成交套数同比增加的面积段,面积越大,一般单价也越高;细分区域看,改善与豪改产品主要集中在主城与天府新区,郊区是刚需与刚改的主要承接地。

统计显示,四大面积段中,唯一供不应求的是90㎡以下的刚需产品,但面对不可逆的改善趋势,“刚需”要么被强制改善,要么向外走,其实内心很无奈。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区域

成交950万方 近郊扮演“中坚角色”

涨幅高达130% 天府新区势头有点猛

2018年,近郊商品住宅成交约950万方,虽然同比下跌29.35%,但依然是四大区域中销量最多的区域,远郊紧随其后;主城价格最高,均价达14767元/㎡;天府新区销量同比翻番,上涨130个百分点。细化来看,主城高新区与成华区成交量最多,近郊双流最抢眼,远郊崇州供销领先。毫无疑问,近郊的市场主力位置越来越坚固,可以逐渐承载更多样化的需求。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认购

认购率几近腰斩 转折不过一个重磅政策

产品回归 靠行情卖房可以“歇歇”了

2018年上半年楼市狂热,万人摇号屡见不鲜,低于1%中签率的情况并非个例;下半年市场陷入冷静,销售遇阻情况频现,楼盘报名人数仅个位数的情况时有发生;从2018年1月大成都认购率几近100%到12月认购率仅54%,从高位到走低不过一个政策的转折。其中,众多远郊楼盘成为“困难户”,主城优质楼盘仍是一房难求;重回买方市场,价格与地段指标之外,靠产品说话更靠谱。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与狂热时期供销、认购率等纷纷处于高位水平相比,现阶段数据呈现的更应该是一种市场常态,是在挤出投资、投机等水分之后,市场进入平稳理性状态的表现。不过,留给市场各方的问题依然还有很多,譬如,在一定透支后,新的购买力从哪里来?高价地项目在2019年如何解套?怎样化解精装房维权频发难题……

三大难题背后

大写的“尴尬”在考验各方

市场购买力依然强劲 “抢客”却是房企的必修课

前两年消化了大量的购房需求,2018年成都住宅市场供大于求,逐渐回归买方市场;从政府的住宅与土地供应计划看,未来成都的住房供应充足;在租购并举、人才安居住房等多种形式保障下,也将分流一部分购房需求。虽然购买力仍在,但能分流多少到开发商那里却不好说。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近几年成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能级加速提升有目共睹,一方面,人口吸附能力强劲,在人才落户政策助力下,已吸引超过25万名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将会是未来重要的需求出口。有数据统计显示, 2018年成都本地客户占比71%,外地占比29%,而2017年的占比分别为92%、8%。如今成都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大力发展产业,势必会导入大量产业人口。

另一方面,在城市更新、消费升级过程中,改善换房需求有增无减。锐理数据认为,一定时期内,成都市场购买力仍旧不容小觑。

但目前市场处于横盘阶段,购房者要么休养生息,要么资金能力有限,要么没有购买资格,观望情绪始终笼罩,而现阶段的调控下,部分有实力的购房需求被挡在门外。要解决2019年的购买力问题,政策、房企、产品每个部分都要有所动作。

高价地项目“难产” 解套有希望但道阻且长

高价地项目“难产”已是老生常谈。截止目前,成都已诞生55宗万元地块,但由于各区域发展并不平衡,如果以主城9000元/㎡、近郊6000元/㎡、远郊3000元/㎡为起跳线,未来成都的“高价地项目”比想象中的更多。

近几个月已有一些高价地项目试探着入场,但市场反馈褒贬不一。单价同样在2万上下起伏,主城项目的接受度明显更高,认购率100%的情况也有之;但项目价格与区域价值倒挂,近郊面世的高价地项目就频频遇冷。

不过,德商迎晖天玺均价23362元/㎡,中南上熙府17219元/㎡,新希望锦麟府21966元/㎡,中海御湖世家高层17560元/平米(精装)、叠拼27110元/平米(清水)……高价地项目价格端的松动迎来了一丝曙光。但我们都知道,这些项目的地价并不拔尖,在高改竞品众多与高端买家相对有限的双重压力下,高价地项目的解套仍道阻且长。

成品房趋势明确 精装维权却一波接一波

按照规划,2022年底,全市新开工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房成品住宅面积比例要达到100%,土地端早在2017年已开始推进。政策制定的初衷虽好,但在执行过程中也确实困难重重,装修质量、装修价格等都成为矛盾焦点,因为装修质量问题而导致的维权越来越多,预计未来只会有多不少。

冷静!政策端的“前菜” 缓解不了住宅市场的尴尬

中心城区成品住宅年度建设规划


去年三月,《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成品住宅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出台,关于装修建设标准、监督机制均做出了详细规定。但在逐利的市场面前,面对限价政策,装修成了新的溢价突破口,因而出现了装修价格高企,装修成本不断压缩的现象,加之购房者的需求喜好众口难调,开发商的装修水平参差不齐,麻烦一波接一波。进入成品房时代,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办法进行调和。

四点小建议

放弃侥幸 做好自己

总体来看,近期全国多地都在“一城一策”上作文章,成都也已被纳入第二批试点城市,后期更精准的政策或许已在排队。对房企而言,放弃侥幸,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关键:

一、重视提升产品力,在精装、智能化、服务、产品结构等方面下功夫。好产品,不愁无人买单,这是近期锐理君和诸多房企负责人交流得到的共识。

二、重启市场营销,通过促销、活动等扩大影响力,吸附更多客群,至于“降价”这一手段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快速出货走量,以价换量,以速度换空间,尤其是远郊项目要特别重视。有统计显示,2018年下半年认购率100%的楼盘,清水房项目占到7成左右。成品房比例要求是针对《实施意见》生效之日后新出让用地而言,因此,政策前出让的土地,建设项目不妨多考虑清水形式,面对控总价和弃精装的购房者,项目出货能力应该更强。

四、高价地项目要坚持品质不减配,甚至可做必要的升级增强竞争力,但需要有长线作战的准备;当然,也不妨多进行合作开发,增强整体合力,分摊风险。

----------------

*注:本文数据均为备案口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