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1月29日,成都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佈了關於印發《成都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實施細則》的通知。該實施細則自2019年3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其明確了公積金貸款住房套數認定標準、貸款額度、期限、首付款比例及利率等,變化最顯著的一點是,對公積金貸款購買二套房調整為“認房又認貸”。(詳細信息請戳今天的第二條推文進行了解)。

昨天的公積金新政策出臺後,行業內外都炸開了鍋,興奮、疑惑、迷惘各種情緒交織。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新政最明顯的特徵是:公積金貸款購買二套房“認房又認貸”,但實際上該政策影響的客戶量並不大,對目前的市場的作用很有限。

更有價值的意義是:或許“公積金新政”只是一個開端,在堅持房住不炒,努力滿足市民多元化居住需求,管控房地產在平穩狀態,防止暴跌暴漲的前提下,成都精準調控的措施已經開始發招,解決當前市場問題的政策有望陸續出臺。

與其糾纏於“公積金新政”這顆小石頭激起的一點漣漪,我們不如看看目前成都住宅市場的真實現狀如何?市場基本面屬於哪個階段?除了寄希望於政策鬆綁外,作為行業的參與者,我們該如何擺正位置?

五組數據的意義

或許比你想象的更有意思

供銷

漲幅17% VS 供銷比1.17

一邊房價執著向前 一邊供銷重回四年前

我們姑且以2018年大成都住宅市場整體情況做基準,之中有兩個事實不可忽略:

一是成交均價約10067元/㎡,同比上漲約17%,大成都進入“萬元時代”;

二是成交面積約2333萬方,呈現三連跌,已經與2014年基本持平;此外,供銷比為1.17,是時隔四年後成都再次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一句話:市場供大於求是事實,價格在升也是事實。其中,供銷高峰出現在第四季度,供應927萬方,成交741萬方,一些高價地項目也終於“按捺不住”開始出貨。無論是出於年度衝刺還是跑量搶佔市場份額,亦或是現金流壓力下的無奈之舉,提速的動作背後可以明顯窺見開發商“焦慮的情緒”。但從認購率數據看,市場的消化能力卻打了一連串的問號。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庫存

住宅存量跌入波谷 市場缺貨?

別慌 14269畝住宅用地已安排

截至2018年末,成都商品住宅存量為2080萬方,按2018年月均去化速度,去化週期約10.7個月,這個去化週期基本健康。前兩年火熱的市場行情,使得成都去庫存效果顯著,現階段存量已經處於較低位。不過,2018年成都住宅用地成交14269畝,同比上漲62%,補倉意味明顯,只不過區域分佈“貧富不均”,郊區尤其是近郊唱主角,傳統主城區依舊吃緊。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產品

套均面積升至112㎡ 改善趨勢難逆

小戶型供不應求 剛需有苦說不出

近幾年改善需求持續增長,2018年成都商品住宅成交戶型套均面積已達112㎡;細分面積段來看,90-130㎡戶型產品佔據絕對優勢,130-170㎡是四大面積段裡唯一成交套數同比增加的面積段,面積越大,一般單價也越高;細分區域看,改善與豪改產品主要集中在主城與天府新區,郊區是剛需與剛改的主要承接地。

統計顯示,四大面積段中,唯一供不應求的是90㎡以下的剛需產品,但面對不可逆的改善趨勢,“剛需”要麼被強制改善,要麼向外走,其實內心很無奈。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區域

成交950萬方 近郊扮演“中堅角色”

漲幅高達130% 天府新區勢頭有點猛

2018年,近郊商品住宅成交約950萬方,雖然同比下跌29.35%,但依然是四大區域中銷量最多的區域,遠郊緊隨其後;主城價格最高,均價達14767元/㎡;天府新區銷量同比翻番,上漲130個百分點。細化來看,主城高新區與成華區成交量最多,近郊雙流最搶眼,遠郊崇州供銷領先。毫無疑問,近郊的市場主力位置越來越堅固,可以逐漸承載更多樣化的需求。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認購

認購率幾近腰斬 轉折不過一個重磅政策

產品迴歸 靠行情賣房可以“歇歇”了

2018年上半年樓市狂熱,萬人搖號屢見不鮮,低於1%中籤率的情況並非個例;下半年市場陷入冷靜,銷售遇阻情況頻現,樓盤報名人數僅個位數的情況時有發生;從2018年1月大成都認購率幾近100%到12月認購率僅54%,從高位到走低不過一個政策的轉折。其中,眾多遠郊樓盤成為“困難戶”,主城優質樓盤仍是一房難求;重回買方市場,價格與地段指標之外,靠產品說話更靠譜。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與狂熱時期供銷、認購率等紛紛處於高位水平相比,現階段數據呈現的更應該是一種市場常態,是在擠出投資、投機等水分之後,市場進入平穩理性狀態的表現。不過,留給市場各方的問題依然還有很多,譬如,在一定透支後,新的購買力從哪裡來?高價地項目在2019年如何解套?怎樣化解精裝房維權頻發難題……

三大難題背後

大寫的“尷尬”在考驗各方

市場購買力依然強勁 “搶客”卻是房企的必修課

前兩年消化了大量的購房需求,2018年成都住宅市場供大於求,逐漸迴歸買方市場;從政府的住宅與土地供應計劃看,未來成都的住房供應充足;在租購併舉、人才安居住房等多種形式保障下,也將分流一部分購房需求。雖然購買力仍在,但能分流多少到開發商那裡卻不好說。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近幾年成都經濟快速增長、城市能級加速提升有目共睹,一方面,人口吸附能力強勁,在人才落戶政策助力下,已吸引超過25萬名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落戶,將會是未來重要的需求出口。有數據統計顯示, 2018年成都本地客戶佔比71%,外地佔比29%,而2017年的佔比分別為92%、8%。如今成都以產興城,產城融合,大力發展產業,勢必會導入大量產業人口。

另一方面,在城市更新、消費升級過程中,改善換房需求有增無減。銳理數據認為,一定時期內,成都市場購買力仍舊不容小覷。

但目前市場處於橫盤階段,購房者要麼休養生息,要麼資金能力有限,要麼沒有購買資格,觀望情緒始終籠罩,而現階段的調控下,部分有實力的購房需求被擋在門外。要解決2019年的購買力問題,政策、房企、產品每個部分都要有所動作。

高價地項目“難產” 解套有希望但道阻且長

高價地項目“難產”已是老生常談。截止目前,成都已誕生55宗萬元地塊,但由於各區域發展並不平衡,如果以主城9000元/㎡、近郊6000元/㎡、遠郊3000元/㎡為起跳線,未來成都的“高價地項目”比想象中的更多。

近幾個月已有一些高價地項目試探著入場,但市場反饋褒貶不一。單價同樣在2萬上下起伏,主城項目的接受度明顯更高,認購率100%的情況也有之;但項目價格與區域價值倒掛,近郊面世的高價地項目就頻頻遇冷。

不過,德商迎暉天璽均價23362元/㎡,中南上熙府17219元/㎡,新希望錦麟府21966元/㎡,中海御湖世家高層17560元/平米(精裝)、疊拼27110元/平米(清水)……高價地項目價格端的鬆動迎來了一絲曙光。但我們都知道,這些項目的地價並不拔尖,在高改競品眾多與高端買家相對有限的雙重壓力下,高價地項目的解套仍道阻且長。

成品房趨勢明確 精裝維權卻一波接一波

按照規劃,2022年底,全市新開工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房成品住宅面積比例要達到100%,土地端早在2017年已開始推進。政策制定的初衷雖好,但在執行過程中也確實困難重重,裝修質量、裝修價格等都成為矛盾焦點,因為裝修質量問題而導致的維權越來越多,預計未來只會有多不少。

冷靜!政策端的“前菜” 緩解不了住宅市場的尷尬

中心城區成品住宅年度建設規劃


去年三月,《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市成品住宅發展的實施意見》的實施細則出臺,關於裝修建設標準、監督機制均做出了詳細規定。但在逐利的市場面前,面對限價政策,裝修成了新的溢價突破口,因而出現了裝修價格高企,裝修成本不斷壓縮的現象,加之購房者的需求喜好眾口難調,開發商的裝修水平參差不齊,麻煩一波接一波。進入成品房時代,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辦法進行調和。

四點小建議

放棄僥倖 做好自己

總體來看,近期全國多地都在“一城一策”上作文章,成都也已被納入第二批試點城市,後期更精準的政策或許已在排隊。對房企而言,放棄僥倖,做更好的自己才是關鍵:

一、重視提升產品力,在精裝、智能化、服務、產品結構等方面下功夫。好產品,不愁無人買單,這是近期銳理君和諸多房企負責人交流得到的共識。

二、重啟市場營銷,通過促銷、活動等擴大影響力,吸附更多客群,至於“降價”這一手段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三、快速出貨走量,以價換量,以速度換空間,尤其是遠郊項目要特別重視。有統計顯示,2018年下半年認購率100%的樓盤,清水房項目佔到7成左右。成品房比例要求是針對《實施意見》生效之日後新出讓用地而言,因此,政策前出讓的土地,建設項目不妨多考慮清水形式,面對控總價和棄精裝的購房者,項目出貨能力應該更強。

四、高價地項目要堅持品質不減配,甚至可做必要的升級增強競爭力,但需要有長線作戰的準備;當然,也不妨多進行合作開發,增強整體合力,分攤風險。

----------------

*注:本文數據均為備案口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