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奔波一年,見了學了那麼多,為什麼還是創不好這個業

01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很多創業者可能在家裡,也可能還在辦公室,一眨眼一年又馬上過去了,估計有那麼一刻,想一想, 夢想有沒有更遠了呢?

前幾天有個粉絲給土匪留言,說這一年啊,打開自己的工作日誌,看起來過得很充實,一年365天,忙忙碌碌,也沒休息幾天。就照著大咖和老師們說的,多參加各種交流,多認識行業裡面的人,多和他們請教。

這個雖然不錯,這到了年底,總結的時候看了看,公司的產品和業績與年初的計劃比, 相差好大, 定位也有點模糊,市場也沒有打開,哎,腦袋疼...

他覺得很苦惱,不知道咋回事,開始懷疑自己了。

開始我以為這樣的創業者可能是個別,做了個小小的調查,問了下十幾個創業者參加聚會和行業活動的時間比例如何?

結果和我預期差不多, 基本上參加活動和聚會的時間 與 公司的業績成反比。。。但不是說好的人脈就是錢脈,就是資源嗎。事實呢?

可能原因有很多,但看了他的日程表,最起碼有一定啊很明確,作為CEO,參加活動和各類聚會的時間太多了。

我相信一句話:你的時間花在哪裡,你的未來就在哪裡。

02

先看看那些行業真正優秀的領先者都是怎麼處理社交活動的, 不一定用的上,但是肯定會有啟發

一、我不預約日程

先說下最有意思的就是硅谷著名投資公司A16Z的馬克·安德森, 他的原則就是不要預定任何日程。

他的這個想法來自《A Perfect Mess》的書,書裡提了『不預約日程』這件事給阿諾施瓦辛格的成功有多重要。

所以他的建議就是,當有人給你發郵件或電話說「我們週二下午3點見怎麼樣?」的時候,你可以回答,我這一年都不提前預約日程,所以我不敢說死,但你可以在週二下午2:45的時候打電話給我,如果我有空,咱們就見面。或者,如果這件事情很重要,那你可以說「不如我們現在見?」

因為他覺得總有些事情是推不開的,會自己鑽到你的日程中去,但你總能夠分清哪些是真的必須,哪些是「聽起來很有趣,但是,我並不想預約掉我的時間」

這個方法有點極端,肯定不適合所有人,但是這個很有價值,可以用另外一種思維來看待社交活動這件事情。

二、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很多創業者會說,如果我不去參加社交活動就沒有人脈, 現在沒有人脈啥都幹不了。

不過說這個說法錯,但其實所謂的人脈土匪理解基本上屬於半檔社交, 就是社交存在於和高半檔和低半檔之間, 如果跨度太大,其實不存在社交一說。

真人真事,土匪一個好朋友,偶然接觸到某“大人物”,交流甚歡,蠻投緣的,相互留了電話。原以為這是很重要的人脈資源。不久,剛好遇到一困難,想到了這位“大人物”。

於是,長長地發一條短信,沒回!又打去一個電話,結果,聽到兩個字:沒空!說實話,當時他臉上的挫敗感土匪現在還能想起來。

所以這就是一個特別簡單的道理。矯情一點說,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唄。

三、打造好自己,才是關鍵。

很多人都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但自己渾然不知,人脈成功說,其實在我看來,不是它表明的那個意思,不能說我們一場交流會這麼認識了人他就能成為對你有幫助的人。

簡單一點說,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集中精力改變自己。舉個例子說吧,馬雲當年還不是現在的馬雲的時候,誰願意理他,大家都覺得馬雲醜不願意給他投資,當他悉心的打造自己成為現在的馬雲,那些人脈自然而然找上門了,甚至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去認識更牛逼的人。

閒來無事,翻了下自己手機的通訊錄和微信,多數人都是很久沒聯繫過且沒什麼聯繫必要的,於是刪了一大片,心下也覺得舒服了不少。

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身上。

03

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結合自己過往的工作經驗,很簡單但是卻很有效,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1、時間總會有的:每天只計劃 4~5 小時真正的工作。

2、當你在狀態時,就多幹點,不然就好好休息:有時會連著幾天不在工作狀態,有時回到工作狀態又會連著幾個通宵,這都很正常。

3、重視你的時間,並使其值得重視:你的時間值1000美元/小時,你需要儘快行動起來。

4、不要多任務,這隻會消耗注意力;保持專注,一心一用。

5、進入工作狀態的最佳方式就是工作,先從小任務開始做起,讓自己慢慢運轉起來。

6、把會議和溝通 (郵件或電話) 結合,創造不間斷工作時間:一個小會,也可能會毀了一個下午,因為它會把下午撕成兩個較小的時間段,以至於什麼事情都幹不成。

7、一天內儘量保持相同的工作環境。在項目/客戶之間頻繁切換,會導致你工作效率下降。

8、工作—放鬆—工作=高效(番茄工作法)

社交活動有意義,確實需要參加,但參加多還是少,哪些該參加哪些不該參加,這個需要好好把握,但參加一個活動之前的目的要想明白。 創業路上除了參加活動認識人,更重要的還是打磨產品和團隊,這個才是創業公司的安身立民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