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武大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樂鵬教授:科研之路勇攀登

來源 中國測繪宣傳中心

人物名片:樂鵬,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獲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榮譽,任湖北省空間信息智能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地理空間信息與位置服務研究所所長。

武大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樂鵬教授:科研之路勇攀登

樂鵬的地理信息科研路得從2000年說起,這一年,他的科研探索方向從大地測量轉向地理信息。這一轉,也成就了一份他與龔健雅院士和狄黎平教授的美好師生情。

樂鵬是幸運的,不僅遇上了好老師,還能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國內甚至國際最好的平臺實現自己的科研抱負,並得到單位領導和同事同行的大力支持與鼓勵;樂鵬也是倍感壓力的,從助教升為教授只用了4年,老師和同事們的鼓勵使他不敢有絲毫懈怠。

“走得快”卻倍感壓力

1996年,樂鵬進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測量工程學院就讀。4年後,他以出色的專業成績進入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碩士,並在武大吉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從事組件式GIS軟件平臺研究。2004年,經龔健雅院士推薦,他到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跟隨狄黎平教授讀博士。樂鵬坦言:“在國際前沿的地理信息科研平臺做科研探索很辛苦,前期的攻關幾乎沒有現成路子可走,需要不停思考和嘗試,才可能找到比較可行的途徑。”終於,在3年後,他發表了第一篇SCI文章,而正是這篇論文讓許多國際地理信息同行學者認識了樂鵬。

如果說國內4年研究生學業培養了樂鵬的地理信息軟件開發能力,那麼在美國深造的3年則鍛鍊了他前沿科研探索和獨立承擔項目的能力。2007年,憑藉極強的開發和探索能力,樂鵬被龔健雅院士邀請留校任教。

有人說越努力越幸運,樂鵬就屬於這類努力而幸運的人。2007年底,樂鵬在武大重點實驗室任講師,1年後被破格提為副教授,3年後任教授,2015年調任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在別人看來,他“走得很快”,殊不知這種“快”讓他一直倍感壓力,他不敢有絲毫懈怠,一心撲在國產GIS平臺軟件開發工作中,先後完成了國家電網GIS服務平臺和跨平臺GIS內核項目的研發。

近10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技術的發展,地理信息在線共享與服務成為地理信息應用的主流。而在地理信息智能服務中,如何進一步評估智能服務結果的可信度,數據溯源極為重要。對此,樂鵬開始了對數據溯源漫長而艱辛的研究工作。在他看來,一個基於標準的空間數據溯源模型是實現數據產品間時空溯源信息共享的基礎,分佈式環境下空間數據溯源的分層思想和時空溯源信息粒度理論,為空間數據溯源系統的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10年來,對地理信息共享服務基礎理論和方法的不懈鑽研,使樂鵬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並相繼兼任地球科學與遙感協會地球信息科學委員會主席、國際開放地理信息聯盟中國論壇主席、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協會第六委員會秘書等職務。

在學科融合中打開思路

在學術科研上,樂鵬自認為並沒有天才大腦,他坦言:“做科研很多時候找不到現成的路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停學習,通過學科交叉融合來打開自己的思路。”

在當下的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傳統科學研究思路常常會被顛覆。在這一點上,樂鵬主動深入學習新方法、新知識。在學習了大數據思維後,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把大數據思維運用於地理信息領域的科學研究。“其實大數據時代到來之前也存在海量數據,只是那時候數據採集、分析、計算、深度學習等相關信息技術還沒足夠成熟,無法支撐現在的大數據研究。”他認為在大數據思維下,研究思路也會發生改變,原來的地理信息研究將走向數據科學,一些經典的理論算法將被數據科學的方法所替代。

如今,樂鵬正在進行兩大國家重點計劃研發項目研究,一是全球位置服務信息疊加協議與位置服務網技術,二是重特大災害空天地一體化協同監測應急響應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這兩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研究思路正是遵循數據科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

其中,第一個項目的成果將形成聚合泛在位置傳感器和海量時空數據,融合互聯網、物聯網、傳感網一體的全球位置服務網;揭示全球人、物、事與位置的關聯關係;制定全球統一時空框架下的多源動態位置信息的疊加協議與位置編碼體系;提供位置關聯的時空大數據在線分析與協同服務。這與百度地圖、滴滴打車等位置服務軟件有何不同?樂鵬介紹說:“這個全球位置服務網不僅支持定位導航,而且進一步融合互聯網、物聯網和傳感網,強調信息多元性和泛在性;第二強調信息挖掘,以位置為核心關聯人、事、物。”

在第二個項目裡,樂鵬承擔了重特大災害應急通訊與信息服務集成平臺的研製。他表示,該平臺針對重特大災害面臨的實際問題,開展基於任務驅動的災害應急通訊與導航快速構建、災害監測與應急響應的協同服務的研究,結合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建立災害大數據運維中心,通過集成災情數據、處理算子、決策分析模型等,提供集成服務平臺,支持災情統計、災害評估報告、災害求援決策等。

找準目標堅持下去

從2000年讀碩士研究生到現在,樂鵬在地理信息服務領域持續耕耘了18年。一路走來,樂鵬時常告誡自己:明確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然後堅持走下去。

“有時候有些項目會遇到經費不夠的情況,但是做科研應該堅持一個方向,不要輕易去改變。”樂鵬說,“我覺得青年科技工作者,無論從事橫向還是縱向研究,都不要太偏離主攻方向。”正因這種信念的支撐,18年來,樂鵬一直圍繞地理信息服務方向鑽研,到現在他的研究思路已經理得相對比較順了。

作為龔健雅院士和狄黎平教授合作培養的第一名學生,樂鵬從兩位導師身上獲益良多。龔健雅院士的專注和不計得失,狄黎平教授的活躍思維和國際視野,都深深影響著樂鵬,敦促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執著於心、專注於行。

“我比較幸運,碰上了好老師和好同事。”樂鵬常說,“要與優秀的人為伍,學會觀察和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

說起未來的短期目標,樂鵬坦言:首先,希望位置服務網、災害應急通訊與信息服務集成平臺能投入使用並推廣;其次,他的團隊在現有基礎上集成更多智能服務,包括實現人工智能生成災害決策報告等,把地理信息技術發揮到極致;最後,運用自己所學,盡最大努力推進地理信息應用智能化發展進程。

(中國測繪報2018年8月24日第三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