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舌尖上的兰州小吃

兰州小吃,是汇集天南海北小吃而逐渐形成西北特色的地方小吃,充分显现了西北民族融和以及移民城市饮食文化多元的特征和西北人海纳百川的胸怀。

兰州小吃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乾嘉间有经营特色的“如兰居”,扯面、臊子面,平番(永登)窝窝面见于史籍或地方野史。清末,兰州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宣家巷口肥肠面、杨麻子的糖酥饼、胰子锅盔以及兰州烤小猪闻名遐迩。兰州烤小猪,不亚于当时北平烤鸭的名声。特别是上沟朱家庙的甜醅子、油炒粉和卤肉荷叶饼堪称“兰州小吃三绝”。

民国年间,兰州的风味小吃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固定的市场,以朱家庙、中山市场、隍庙、黄家园、东城壕及四大城门为中心,形成兰州的小吃市场,在金城关、盐场堡、庙滩子、东岗镇、握桥、十里店等地都有经营的摊点。

隍庙是兰州最集中最有特色的市场。李文清双条炸酱面,唐玉臣的卤肉、笋尖包子,马家的水煎包子,薛凉面的肥肠面,陈喜娃的鸡粉冻,杨麻子的糖酥饼、胰子锅盔,马家灰豆子以及油锅盔、高担酿皮、炒凉粉、折花锅盔、盘馓子、豆腐脑、油果子、千层饼、晶糕等皆从隍庙走出,落户于市区各个角落而闻名省内外。

黄家园以经营烤点为特色,布满各式烤炉的街上,和同街经营的“金龙饭庄”、“瑞生春”、“紫阳馆”、“豫庆兰”相配合,形成各类炒菜与风味小吃配套、品种齐全,其形成网点大、中、小结合的兴旺景象,是兰州有名的小吃一条街。街北,赵万全的浆水面配巩昌腊肉,刘家和曾家的芝麻饼配酱肉,陇西腊肉配椒盐饼、大饼;南面,是紫阳楼兼营的油鸡、糖醋排骨、大馄饨、焦炒面等风味食品以及吴世海经营的热晶糕、小楼清汤牛肉面。斜对面,是“福华轩”经营的高三酱肉;西头,是马保子经营的清汤牛肉面。

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经过整顿合并,兰州市经营地方小吃的饭馆公私合营后都在原址经营,由兰州市饮食服务公司统一管理。粮油肉统购统销后,个体经营的小吃限于原料供应,渐渐消失。黄家园的餐馆、小吃摊大多并入紫阳楼改名为“景阳楼”。1956年,上海、天津等地迁兰的饮食企业,给兰州带来葛裕兴的炒面、大馄饨、盖浇饭、南翔包子,许复兴的生煎包子、阳春面等。1964年,饮食公司从北京、四川引进糖饽饽、卤肠、豌豆黄、冰糖莲子羹、卤汁豆腐脑、方油饼、糖皮、焦圈、炸糕、蛤蟆涂泥、担担面、四川汤圆等。1966年,饮食公司各经营网点经营的面点249种,其中小吃138种。

改革开放后,兰州市面点和风味小吃市场迅速活跃起来,以牛肉面为龙头,酿皮子、干旋子、糖油糕、肥肠面等风味小吃迅速恢复,个体经营者遍布城内各角落,消失多年的一些名小吃重现街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