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皇帝为什么自称为“朕”?汉字“朕”的本义是什么?

乾嘉门下走狗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皇帝自秦始皇以来,历代帝王都自称“朕”。但其实秦始皇也并非第一位以“朕”自称的君王,而“朕”字最初也不是君主专属。若再论及“朕”字的本义,看起来似乎更是与帝王的身份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始皇为何偏偏选中了这个字呢?

一、从始皇帝说起

这还得从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说起。众所周知,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的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便取了“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为至高无上的尊称。“皇帝”既是他人对帝王的敬称,那便还应该有个独一无二的自称,于是秦始皇又规定皇帝自称为“朕”,此后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再用“朕”来自称。从此,“朕”字的特别意义便被固定下来,成为历代皇帝的专属。

二、被钦点的“朕”

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朕”之外,还有余(予) 、我、吾、卬、台等等。那么秦始皇为何偏偏选用了“朕”这个字呢?

从当时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第一人称代词中来看,“余(予)”作为自称表示谦卑的意义,“我”是较为寻常的自我通称,不具备特别的词义色彩。而“朕”则具有尊称形式,表示尊崇的意义。其次,先秦时期,“联”的使用频率持续下降,在战国后期的口语中已经不常见了,故秦始皇将“朕”字作为自称实际上避免了一些避讳上的麻烦。再次,古语词“朕”还含有古雅、郑重的色彩。

“朕”字作为君王的自称也并非自始皇起。从今文《尚书》中可见,最初在尧舜时期,就曾用“朕”来作为自称词。“典听朕诰,汝乃以殷民世享。”这又是商周文献中的君主自称。周天子在发布诏令时就经常用“朕”作为自称。但与“我”、“余”相比,自称“朕”的人的身份地位更为特殊一些,说白了就是更高一点儿。所以在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就在众多人称代词中选中了“朕”作为皇帝的自称。

三、“朕”的本义

在“朕”字成为代称以前,还有更古的含义。《说文解字·舟部》说:“朕,我也。阙”。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到:“‘朕’在‘舟部’,其解当曰‘舟缝也’。”朕的本义为舟缝,后世又由此而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这便是说征兆就如舟中之裂缝和龟壳上的裂纹一般细微,需细察方能看清。

此外,清朝的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又提到:“‘台、朕、阳’为‘予我’之‘予’。”将“朕”释义为“给予”之义。如今看来,无论是多义并存还是由一义引申多义,除了后世的勉强附会之说外,对于“朕”字是如何从其本义发展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朕”字身上所打下的专制皇权的烙印却是实实在在地延续了千年之久。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尔雅》、《秦始皇用“朕”新考》、《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 》、《“朕”本义考》


我们爱历史


先说“朕”的本义,再说皇帝为什么自称为“朕”。


1、“朕”这个字,本来是“舟”字旁,本义是“舟之缝隙”

在《说文解字》中归“舟部”,并说的很清楚,舟之缝隙称朕,后来引申为凡是缝隙都叫做“朕”。戴震《考工记图·函人注》中说:“舟之缝理曰朕。”看下图“朕”字小篆写法:

2、因“缝隙”引申为征兆,也叫“朕兆”

作为名词,朕还有“征兆、先兆”之意,这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出现“缝隙”可能就是舟开裂、漏水的先兆,因此又引申为“征兆、先兆”,有一个词就叫“朕兆”。

看下图异体字写法基本上都是“舟”字旁:

3、作为代词,指“我”

除了名词含义,还作为代词。在秦统一六国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说文解字》:朕,我也。

那个时候,无论阿猫阿狗,都可以称自己是朕(可能是谦称)。两小儿在街上打架,往往可能就是这样大喊大叫了——

“朕要灭了你!”

“有本事你来呀,你敢动朕一根毫毛?!”

“朕就动你了怎么样?”

“马拉个巴子,朕今天就教训教训你......”

(所以,看秦以前的文献,若看到“朕”并不一定就是指皇帝哦~)

4、秦灭六国以后,天子始自称“朕”,于是成了皇帝的专享自称。

《说文解字》:“乃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羣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至此就只能皇帝一人称“朕”,平头百姓再敢称“朕”,那就是犯上作乱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麓风轩】


麓风轩


“朕”的本义是船舵,船缝,甲骨文字形

后来经过篆文变为了

慢慢演变为了“朕”字,而这个字的意思渐渐由船舵,船缝引申为“我”“迹象,征兆”的意思。,为什么朕这个字可以来当第一人称呢,据考证,这个字在上古时期读音可能类似于余或者吾的读音。

在先秦时期“朕”只当做人称代词出现,像是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这个当中的“朕”,就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中也解释:“朕,我也”,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也对这个字有解释“古有尊卑共称朕”这个意思就是在先秦时期的古,无论是尊卑贵贱的人都可以用“朕”这个字来自称。

到了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自己取了三皇五帝之中的两个字,以皇帝来自居,意思是他功过三皇,绩比五帝,将自己封为了千古一帝。

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自然对自己的称谓也是颇有讲究的,肯定是要不同于一般人的称呼,像“孤,寡人”这样的词肯定是不能用的,但是像“吾,余”这样的词又太普通,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就是说李斯等人建议用朕这个字,用这个字可以让人觉得天子独尊,听到这个字,群臣大概就觉得很威武霸气的样子,唯我独尊。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皇帝皆用“朕”这个词来称谓自己。


月光侃历史


汉字″朕"的本意是什么?

1

汉字"朕"的本意是人的身体。是对人身体的描述。大部是用汉字的源字根来指示。

2

现在的"朕"是经过几千年演化而来,不能从这个"朕"字来回答。要从《甲骨文二三0四》,《㝬簋》,《说文.舟部》,以及《石经论语残碑》来回答。

3

最早的″朕"字甲骨文是《甲骨文二三O四》上,是一个大字的″月"字,还有大字的"左"和″右",还有"丨"字的组合体。(原字在这里打不出来,请谅解。)

4

我们先说"月"字。″月"字在《说文》里有三种解释。一是"月亮"的指示和描写,是太阴极盛的意思。比如"明"。构形源自夜晚天空中的弯月,内中一点表示月亮发光。二是"舟"的指示和描写,也就是船的意思。如"服"字,这是古代木舟象形描摹。三是"肉"的指示和描写,也就是肉的意思。如"脊"字,构形源自切割下的一块肌肉。如此可以看出,月,舟,肉,三形在汉字隶变时混同为一,需结合古文字细加辨析,才能弄懂真实意思

5

这"朕"字的"月″字是人身上肉的描写,有的学者说这"月"字是″舟"的描写,那就把这个字弄混了,应该更正过来。有的字典里就存在这一问题。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6

然后在说″左"和″右"。先说"左",甲骨文里的"左"是用左手擦屁股的意思。"右"在甲骨文里用右手吃饭意思。他们的引深意义为左右脚,左右手,左右大腿,以及左右胳膊。也可以说左半身,右半身。(打不出甲骨左和右字)

7

下面讲″丨"字,《康熙字典》里说,古本切读若袞,是象数之纵也,是上下贯通的意思。

8

这样我们可以组字了,左边为"肉",右边是左右中间为丨,从整体来说,人左右对称,上下贯通,并且匀均的长着肉。这就是对自已身体的描摹。朕的本意就是身体。然后演化成"我的"。到秦时专指"皇帝自称"。


英莫问667


很多人对汉字的理解,大多是从篆书为主的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入手,此书在历史中常常被视做学术权威。也正因为历史原因的影响深远,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引用。随着甲骨文的研究深入,如今看来《说文解字》一书也渐渐显现出许多误解之处。后来(段玉裁)注释时又胡乱引经据典穿凿附会。如今如果还是以此书内容为依据去解释某些字,只怕会因古人之误而误人。

“朕”字的根本字不是“关”而是“”。

每个字都有基础字,是字构成的根本,一般为独体字,音意兼表。是形声会意借音等合体字的础基构字要素 。

“”与“申”

  • 【】甲骨文写作“E丨彐”现在写作“申”。是双手执权杖的象形。成为(拳卷眷豢圈倦)等字根本字素时,是以手合拢()的象形表意兼表声,其它结构特别指事,读音同韵un。成为(朕滕勝船般盤)等字关联字根时,不同un韵时读(申)韵音。音意同表包涵有(神)的意思。

  • 【申】(申)是(神)的本字,①是二人交尾的象形,②产子生小孩的象形。③植物生长的象形。④闪电的象形。⑤无极生太极的象形。古人对事物观察,发现这类神奇相似,又有共同象形特征的神奇象形,认识为是“申"的不处不在,(拿肉祭示申引申為“神”)。(神)(申)()(朕)(勝)是关联字而且同音即表示音又表示意,小篆时混淆以后出现(申)()不同的写法。

“朕”字的构成

  • 【朕】(朕)是(舟+关)是(勝)的本字。(月)字旁是(舟肉月)三字的合并,在小篆形成以后作边傍混淆成了月。(肉)字傍写作(月)时其中是写作一点一横的,这个规则在近几年也很少有人用了。(朕)的古文字造字字意是:舟上双手持舵桨权杖之人,引申为船主。清代民间天地会也称首领为“舵主”是同义词。同类关联词有(掌舵)(掌权)(权衡)等,掌握了权(力)为(勝)。勝任者自称为正(朕),包涵有(权杖通神)(君权神授)的引申义。
  • (大舟)为(船),(朕)是船老大,可以叫😅(舵主)😜!
  • 看(朕)手中的权杖,(权杖)是(舵、桨)的演变,神权至上,大权在握!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权杖居然是这么来的?考古砖家们一定会😅卧槽!

“朕”的关联字“勝”

  • 【券】【劵】下面是(斧钺),后来成为(刀)字底,什么时候变(力)了? 先是小篆混淆了,但楷书隶书两种写法都有,后来清代《钦定正体字》也就是繁体字定用了(力)字底。将用(刀)字底的(勝)归入异体字。所以说(繁体字)并不能说是正体字只能算是清代的法定字而己。如果说斧钺是重兵器,没(力)量,不用(力)字底不行,这种说法只能是牵强附会的圆融说法。
  • 【勝】在“朕”的(斧钺)之下无往不(勝)!👹

“朕”字的演变

  • 小篆后加"八”字,这两笔表示“行于道中,沟通天地”,参考(行)字的甲骨文。这是(申)与(券)分流的时期。

前面的内容比绕,牵扯太多。但汉字往往就是这样,由基础字素通过对事物的象形、谐音、引申、加边傍部首特指指示等…这些形式,衍生了许多字数和词汇。有些学者对汉字中某些笔画或边旁部首不明其原因,就用“羡符”一词来作归纳称呼是不符合科学的。这里就不作展开说明了。

以下我试着用《探索·发现》主持人的解说方式,并容加入这些关联词。以我臆想的观点解释(盘古)这个词,请大家自行脑补画面。希望看完你能理解!

【盤古】盘,是器皿的一种,在古代生活中,物资匮乏,只有当时的首领(船主/般主/盤主/帮主)才能使用这样的生活用具。在茫茫大洪水中的一个方舟上,老(船主)将要去逝。通过比试,老(帮主)选择了有一个年轻有力的(勝任者),老(盤主)认为他能较好的(权衡)方向。将他做为(接帮)人,来(掌舵)(执权)。新(船主)拥有了(掌舵权),并成为了新(盤主)。新(帮主)在老(舵主)生前用的船形(盤)子上放上肉,向老(盤主)祭祀。感叹:“(勝)者,任重,一定尽力而为,称(朕)自勉。”后来带领船人开辟出一个古老的文明。千年后,在亚洲(邦)国中还在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混沌中开辟新天地做古的老(主)称为(盤古)。

  • 【盤】【盘】祭祀舵主老盘古用的是船形的高脚盘。
(朕)这个字恰如一道穿越历史的光芒,指向地球远古的那场大洪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时期中……

能通与漱钰


朕这个字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要从秦始皇说起。秦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称始皇帝,历代称之为秦始皇。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主要是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以及五德终始说,此举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所以,既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全国皆君主一人之产业、奴仆,那么君主也必须神化,以示和普通人不同,以达到愚化天下,奴役百姓的目的。除了避讳、始皇帝三字另抬一行顶格书写之外,朕这个字的含义也从“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变成了皇帝的专属自称。其含义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话来说就是“朕即国家”。


在秦始皇之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朕这个字来指代自己,比如屈原在《离骚》中的一句诗: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这句里的朕就是“我”的意思。而秦始皇为了让所有人都对他顶礼膜拜,自然要把他自己变得与众不同,用之前的孤、寡人这种旧称或者用我这种称呼不符合自己上天之下亿万人之上的地位,而朕这个自称不同于这几种第一人称代词,所以自然会获得秦始皇的青睐。从此以后,朕这个字就成为皇帝的专用,其他人用这个字,那就是僭越,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清政府选定国旗的时候,也以黄龙旗作为国旗,毕竟龙是皇帝专用,真龙天子嘛,而黄龙旗可以反应朕即国家这种君主专制理念,所以很自然,这面原属于海军旗的旗帜就成了清政府的国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北洋海军炮手


朕这个词,古为皇帝专用我的自称。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

汉时蔡邕在《独断》中说“古者尊卑共称朕。”即是说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屈原在《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亲是伯庸),他又说“回朕车以复路兮”,这都证明了这以上说法是正确,屈原不是皇帝,但这里也自称朕了,没人觉得他说法有问题,成书一直流传到现在都是这么写的,历经多代王朝皇帝,没有一人提出书僭越了要禁。可见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尚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这两个都从甲骨文和金文中得来的考古实证,更进一步证明这个说法。

至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皇帝的专用词了呢。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皇帝自称。


用户101550121599


“朕”作为古代皇帝的专用词始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由此后世帝王亦纷纷效仿,自称为“朕”,那么为什么“朕”这个字会得到秦始皇的“垂爱”,作为自己的代名词呢?一来是机缘巧合,二来还得说说这“朕”字的含义。

“朕”字的丰富含义

“朕”字在秦始皇之后成为皇帝的专用词其含义也就变得局限了,所以要了解“朕”字的含义,我们还得在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记载中找答案。

1:我,我的

大家是否还记得屈原的《离骚》,里面开头便写到:“帝高阳之苗裔兮,皇考曰伯庸。”,这里便用到了“朕”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呢?切不要看到后面的皇便望文生义,这里的“皇考”是父亲的意思,而这个“朕”如何解释呢?自然是“我”的意思了,整句话是屈原在介绍自己的先祖和父亲。其实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中也说道:“朕,身也。”,即意为“我”的意思,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或我的,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2:缝隙

这个含义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其中记载道:“视其朕,欲其直也。”,清代戴震在其所著的《考工记图注》中也解释道:“舟之缝理曰朕。”,所以朕在先秦时期也有缝隙之意。

3:征兆

“朕”有征兆的含义其实不难理解,征兆古时也写成朕兆,《鬼谷子》一书中有句话叫:“变化之朕焉。”,在《庄子·应帝王》中也有写到:“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这里“朕”的含义即为征兆,迹象。

秦始皇称“朕”的原因

说起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选朕这个字作为自己的专用代名词呢?首先当然是因为朕在先秦时期便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第一人称称谓,本意就是“我”的意思,其次“朕”有先兆,预兆之意,寓意皇帝才有“先见之明”,是上天之子。《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过一段话,"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巧合的事情,秦始皇叫什么啊?嬴政,政与“朕”谐音,故“朕”自然备受秦始皇的“垂爱”!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我们都知道,朕是皇帝的专用称呼,平民百姓绝对不能自称朕。但朕用于帝王自称是在秦始皇以后的事了,朕的本意是什么?后来皇帝为什么自称朕呢?

其实朕的本意是船的缝隙,后来引申为征兆、迹象的意思。《庄子》中说:“而遨游无朕。”意思是遨游天下而没有迹象。朕的这个本意从其字形就可以看出,如下图所示,小篆体的朕字左边是舟,说明与船有关,意思是船只的裂纹和缝隙。

小篆体“朕”

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朕成为第一人称“我”或者“我的”,《说文》和《尔雅》中都持此说。比较有名的例子是屈原的《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的父亲叫伯庸”。可见在屈原所处的年代,朕是一般人的自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秦始皇

朕成为皇帝自称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事了,在此之前都自称“孤”或者“寡人”,便是孤家寡人之意,用以自谦。至于秦始皇为什么用“朕”这个称呼,也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只是秦始皇与大臣们商议后决定的,从此后“朕”成为了帝王的专门用语。


民国年间那些事


朕,看字型,左边是个月字,右边是个关字,但其实“朕”这个字,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而在先秦的时候,朕的小篆如下图所示。

左边是一个舟,右边上面是个火,下面是个丌,丌的意思是底座,或者盛东西的器皿,但是到了三国晋魏时期的隶书,就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朕”字,其中,“舟”变成了“月”,“灷”(读做zhuàn,意思为火种)就变成了“关”。

显然朕开始是与舟有关系的,所以朕的本意,就是船的缝隙,后面就引申成为征兆或者先兆的意思,后来朕有我,还有我的两种意思,比如《说文》与《尔雅》都这样解释:朕,我也。

比如《离骚》里面有一句是“朕皇考曰伯庸”,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皇考并不是指皇帝的父亲,而是普通人的父亲,比如《礼记》中说:父曰皇考,母曰皇妣,所以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

这个成语是个贬义词,形象就像失去双亲那样悲伤,只是后来皇考与皇妣就像朕一样,成为了皇帝专用的词,皇考就是皇帝的父亲,皇妣就是皇帝的母亲。

可见,先秦时期,朕是普通人所用,相当于现在的“我”和“我的”,商朝君主与周天子并不使用朕,而是用“予一人”来自称,意思很显然,那就是天子就是我一个人,而诸侯王一般叫孤,寡人(比如寡人有疾),还有不谷(不榖)。

不谷也叫不榖,意思是粮食不结果,就意味着长不出粮食出来,意思是说,德行低,所以绝后,这个是诸侯王的自谦之语,也是用来自警之语。

秦始皇赵政成为始皇帝之后,朕就成为了皇帝所特有的,其他人就不能用了,但是这个也是一般情况,也是存在特例的,比如早期的皇太后,也可以用朕这个字。

比如根据后汉书的汉殇帝(刘隆)纪记载,皇太后(邓绥)下诏说:现在皇帝年幼(刘隆一百天就当皇帝了,未满一岁周就夭折了),朕就帮助听政了,邓太后因为临朝听政,所以就使用了朕这个自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