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皇帝為什麼自稱為“朕”?漢字“朕”的本義是什麼?

乾嘉門下走狗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皇帝自秦始皇以來,歷代帝王都自稱“朕”。但其實秦始皇也並非第一位以“朕”自稱的君王,而“朕”字最初也不是君主專屬。若再論及“朕”字的本義,看起來似乎更是與帝王的身份風馬牛不相及,那麼始皇為何偏偏選中了這個字呢?

一、從始皇帝說起

這還得從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後說起。眾所周知,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開創了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的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便取了“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為至高無上的尊稱。“皇帝”既是他人對帝王的敬稱,那便還應該有個獨一無二的自稱,於是秦始皇又規定皇帝自稱為“朕”,此後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再用“朕”來自稱。從此,“朕”字的特別意義便被固定下來,成為歷代皇帝的專屬。

二、被欽點的“朕”

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朕”之外,還有餘(予) 、我、吾、卬、臺等等。那麼秦始皇為何偏偏選用了“朕”這個字呢?

從當時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第一人稱代詞中來看,“餘(予)”作為自稱表示謙卑的意義,“我”是較為尋常的自我通稱,不具備特別的詞義色彩。而“朕”則具有尊稱形式,表示尊崇的意義。其次,先秦時期,“聯”的使用頻率持續下降,在戰國後期的口語中已經不常見了,故秦始皇將“朕”字作為自稱實際上避免了一些避諱上的麻煩。再次,古語詞“朕”還含有古雅、鄭重的色彩。

“朕”字作為君王的自稱也並非自始皇起。從今文《尚書》中可見,最初在堯舜時期,就曾用“朕”來作為自稱詞。“典聽朕誥,汝乃以殷民世享。”這又是商周文獻中的君主自稱。周天子在發佈詔令時就經常用“朕”作為自稱。但與“我”、“餘”相比,自稱“朕”的人的身份地位更為特殊一些,說白了就是更高一點兒。所以在秦朝統一後,秦始皇就在眾多人稱代詞中選中了“朕”作為皇帝的自稱。

三、“朕”的本義

在“朕”字成為代稱以前,還有更古的含義。《說文解字·舟部》說:“朕,我也。闕”。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到:“‘朕’在‘舟部’,其解當曰‘舟縫也’。”朕的本義為舟縫,後世又由此而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這便是說徵兆就如舟中之裂縫和龜殼上的裂紋一般細微,需細察方能看清。

此外,清朝的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又提到:“‘臺、朕、陽’為‘予我’之‘予’。”將“朕”釋義為“給予”之義。如今看來,無論是多義並存還是由一義引申多義,除了後世的勉強附會之說外,對於“朕”字是如何從其本義發展為第一人稱代詞的,還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朕”字身上所打下的專制皇權的烙印卻是實實在在地延續了千年之久。

參考資料:《說文解字》、《爾雅》、《秦始皇用“朕”新考》、《上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餘(予)”“我”“朕”的分別 》、《“朕”本義考》


我們愛歷史


先說“朕”的本義,再說皇帝為什麼自稱為“朕”。


1、“朕”這個字,本來是“舟”字旁,本義是“舟之縫隙”

在《說文解字》中歸“舟部”,並說的很清楚,舟之縫隙稱朕,後來引申為凡是縫隙都叫做“朕”。戴震《考工記圖·函人注》中說:“舟之縫理曰朕。”看下圖“朕”字小篆寫法:

2、因“縫隙”引申為徵兆,也叫“朕兆”

作為名詞,朕還有“徵兆、先兆”之意,這是怎麼來的呢?因為出現“縫隙”可能就是舟開裂、漏水的先兆,因此又引申為“徵兆、先兆”,有一個詞就叫“朕兆”。

看下圖異體字寫法基本上都是“舟”字旁:

3、作為代詞,指“我”

除了名詞含義,還作為代詞。在秦統一六國以前,不論尊卑,皆自稱朕。《說文解字》:朕,我也。

那個時候,無論阿貓阿狗,都可以稱自己是朕(可能是謙稱)。兩小兒在街上打架,往往可能就是這樣大喊大叫了——

“朕要滅了你!”

“有本事你來呀,你敢動朕一根毫毛?!”

“朕就動你了怎麼樣?”

“馬拉個巴子,朕今天就教訓教訓你......”

(所以,看秦以前的文獻,若看到“朕”並不一定就是指皇帝哦~)

4、秦滅六國以後,天子始自稱“朕”,於是成了皇帝的專享自稱。

《說文解字》:“乃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至此就只能皇帝一人稱“朕”,平頭百姓再敢稱“朕”,那就是犯上作亂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朕”的本義是船舵,船縫,甲骨文字形

後來經過篆文變為了

慢慢演變為了“朕”字,而這個字的意思漸漸由船舵,船縫引申為“我”“跡象,徵兆”的意思。,為什麼朕這個字可以來當第一人稱呢,據考證,這個字在上古時期讀音可能類似於餘或者吾的讀音。

在先秦時期“朕”只當做人稱代詞出現,像是在屈原的《離騷》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這個當中的“朕”,就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中也解釋:“朕,我也”,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也對這個字有解釋“古有尊卑共稱朕”這個意思就是在先秦時期的古,無論是尊卑貴賤的人都可以用“朕”這個字來自稱。

到了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自己取了三皇五帝之中的兩個字,以皇帝來自居,意思是他功過三皇,績比五帝,將自己封為了千古一帝。

作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帝,自然對自己的稱謂也是頗有講究的,肯定是要不同於一般人的稱呼,像“孤,寡人”這樣的詞肯定是不能用的,但是像“吾,餘”這樣的詞又太普通,根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就是說李斯等人建議用朕這個字,用這個字可以讓人覺得天子獨尊,聽到這個字,群臣大概就覺得很威武霸氣的樣子,唯我獨尊。

在以後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歷代皇帝皆用“朕”這個詞來稱謂自己。


月光侃歷史


漢字″朕"的本意是什麼?

1

漢字"朕"的本意是人的身體。是對人身體的描述。大部是用漢字的源字根來指示。

2

現在的"朕"是經過幾千年演化而來,不能從這個"朕"字來回答。要從《甲骨文二三0四》,《㝬簋》,《說文.舟部》,以及《石經論語殘碑》來回答。

3

最早的″朕"字甲骨文是《甲骨文二三O四》上,是一個大字的″月"字,還有大字的"左"和″右",還有"丨"字的組合體。(原字在這裡打不出來,請諒解。)

4

我們先說"月"字。″月"字在《說文》裡有三種解釋。一是"月亮"的指示和描寫,是太陰極盛的意思。比如"明"。構形源自夜晚天空中的彎月,內中一點表示月亮發光。二是"舟"的指示和描寫,也就是船的意思。如"服"字,這是古代木舟象形描摹。三是"肉"的指示和描寫,也就是肉的意思。如"脊"字,構形源自切割下的一塊肌肉。如此可以看出,月,舟,肉,三形在漢字隸變時混同為一,需結合古文字細加辨析,才能弄懂真實意思

5

這"朕"字的"月″字是人身上肉的描寫,有的學者說這"月"字是″舟"的描寫,那就把這個字弄混了,應該更正過來。有的字典裡就存在這一問題。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6

然後在說″左"和″右"。先說"左",甲骨文裡的"左"是用左手擦屁股的意思。"右"在甲骨文裡用右手吃飯意思。他們的引深意義為左右腳,左右手,左右大腿,以及左右胳膊。也可以說左半身,右半身。(打不出甲骨左和右字)

7

下面講″丨"字,《康熙字典》裡說,古本切讀若袞,是象數之縱也,是上下貫通的意思。

8

這樣我們可以組字了,左邊為"肉",右邊是左右中間為丨,從整體來說,人左右對稱,上下貫通,並且勻均的長著肉。這就是對自已身體的描摹。朕的本意就是身體。然後演化成"我的"。到秦時專指"皇帝自稱"。


英莫問667


很多人對漢字的理解,大多是從篆書為主的許慎著的《說文解字》入手,此書在歷史中常常被視做學術權威。也正因為歷史原因的影響深遠,到現在還有許多人引用。隨著甲骨文的研究深入,如今看來《說文解字》一書也漸漸顯現出許多誤解之處。後來(段玉裁)註釋時又胡亂引經據典穿鑿附會。如今如果還是以此書內容為依據去解釋某些字,只怕會因古人之誤而誤人。

“朕”字的根本字不是“關”而是“”。

每個字都有基礎字,是字構成的根本,一般為獨體字,音意兼表。是形聲會意借音等合體字的礎基構字要素 。

“”與“申”

  • 【】甲骨文寫作“E丨彐”現在寫作“申”。是雙手執權杖的象形。成為(拳卷眷豢圈倦)等字根本字素時,是以手合攏()的象形表意兼表聲,其它結構特別指事,讀音同韻un。成為(朕滕勝船般盤)等字關聯字根時,不同un韻時讀(申)韻音。音意同表包涵有(神)的意思。

  • 【申】(申)是(神)的本字,①是二人交尾的象形,②產子生小孩的象形。③植物生長的象形。④閃電的象形。⑤無極生太極的象形。古人對事物觀察,發現這類神奇相似,又有共同象形特徵的神奇象形,認識為是“申"的不處不在,(拿肉祭示申引申為“神”)。(神)(申)()(朕)(勝)是關聯字而且同音即表示音又表示意,小篆時混淆以後出現(申)()不同的寫法。

“朕”字的構成

  • 【朕】(朕)是(舟+關)是(勝)的本字。(月)字旁是(舟肉月)三字的合併,在小篆形成以後作邊傍混淆成了月。(肉)字傍寫作(月)時其中是寫作一點一橫的,這個規則在近幾年也很少有人用了。(朕)的古文字造字字意是:舟上雙手持舵槳權杖之人,引申為船主。清代民間天地會也稱首領為“舵主”是同義詞。同類關聯詞有(掌舵)(掌權)(權衡)等,掌握了權(力)為(勝)。勝任者自稱為正(朕),包涵有(權杖通神)(君權神授)的引申義。
  • (大舟)為(船),(朕)是船老大,可以叫😅(舵主)😜!
  • 看(朕)手中的權杖,(權杖)是(舵、槳)的演變,神權至上,大權在握!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權杖居然是這麼來的?考古磚家們一定會😅臥槽!

“朕”的關聯字“勝”

  • 【券】【劵】下面是(斧鉞),後來成為(刀)字底,什麼時候變(力)了? 先是小篆混淆了,但楷書隸書兩種寫法都有,後來清代《欽定正體字》也就是繁體字定用了(力)字底。將用(刀)字底的(勝)歸入異體字。所以說(繁體字)並不能說是正體字只能算是清代的法定字而己。如果說斧鉞是重兵器,沒(力)量,不用(力)字底不行,這種說法只能是牽強附會的圓融說法。
  • 【勝】在“朕”的(斧鉞)之下無往不(勝)!👹

“朕”字的演變

  • 小篆後加"八”字,這兩筆表示“行於道中,溝通天地”,參考(行)字的甲骨文。這是(申)與(券)分流的時期。

前面的內容比繞,牽扯太多。但漢字往往就是這樣,由基礎字素通過對事物的象形、諧音、引申、加邊傍部首特指指示等…這些形式,衍生了許多字數和詞彙。有些學者對漢字中某些筆畫或邊旁部首不明其原因,就用“羨符”一詞來作歸納稱呼是不符合科學的。這裡就不作展開說明了。

以下我試著用《探索·發現》主持人的解說方式,並容加入這些關聯詞。以我臆想的觀點解釋(盤古)這個詞,請大家自行腦補畫面。希望看完你能理解!

【盤古】盤,是器皿的一種,在古代生活中,物資匱乏,只有當時的首領(船主/般主/盤主/幫主)才能使用這樣的生活用具。在茫茫大洪水中的一個方舟上,老(船主)將要去逝。通過比試,老(幫主)選擇了有一個年輕有力的(勝任者),老(盤主)認為他能較好的(權衡)方向。將他做為(接幫)人,來(掌舵)(執權)。新(船主)擁有了(掌舵權),併成為了新(盤主)。新(幫主)在老(舵主)生前用的船形(盤)子上放上肉,向老(盤主)祭祀。感嘆:“(勝)者,任重,一定盡力而為,稱(朕)自勉。”後來帶領船人開闢出一個古老的文明。千年後,在亞洲(邦)國中還在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混沌中開闢新天地做古的老(主)稱為(盤古)。

  • 【盤】【盤】祭祀舵主老盤古用的是船形的高腳盤。
(朕)這個字恰如一道穿越歷史的光芒,指向地球遠古的那場大洪水,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時期中……

能通與漱鈺


朕這個字成為皇帝的專屬自稱,要從秦始皇說起。秦統一六國後,秦王嬴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稱始皇帝,歷代稱之為秦始皇。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主要是開創了君主專制制度以及五德終始說,此舉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所以,既然是君主專制制度,全國皆君主一人之產業、奴僕,那麼君主也必須神化,以示和普通人不同,以達到愚化天下,奴役百姓的目的。除了避諱、始皇帝三字另抬一行頂格書寫之外,朕這個字的含義也從“我”這個第一人稱代詞變成了皇帝的專屬自稱。其含義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話來說就是“朕即國家”。


在秦始皇之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朕這個字來指代自己,比如屈原在《離騷》中的一句詩: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這句裡的朕就是“我”的意思。而秦始皇為了讓所有人都對他頂禮膜拜,自然要把他自己變得與眾不同,用之前的孤、寡人這種舊稱或者用我這種稱呼不符合自己上天之下億萬人之上的地位,而朕這個自稱不同於這幾種第一人稱代詞,所以自然會獲得秦始皇的青睞。從此以後,朕這個字就成為皇帝的專用,其他人用這個字,那就是僭越,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清政府選定國旗的時候,也以黃龍旗作為國旗,畢竟龍是皇帝專用,真龍天子嘛,而黃龍旗可以反應朕即國家這種君主專制理念,所以很自然,這面原屬於海軍旗的旗幟就成了清政府的國旗,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面國旗。


北洋海軍炮手


朕這個詞,古為皇帝專用我的自稱。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

漢時蔡邕在《獨斷》中說“古者尊卑共稱朕。”即是說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

屈原在《離騷》中說:“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親是伯庸),他又說“回朕車以復路兮”,這都證明了這以上說法是正確,屈原不是皇帝,但這裡也自稱朕了,沒人覺得他說法有問題,成書一直流傳到現在都是這麼寫的,歷經多代王朝皇帝,沒有一人提出書僭越了要禁。可見這個說法是沒有問題的。

《尚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這兩個都從甲骨文和金文中得來的考古實證,更進一步證明這個說法。

至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了皇帝的專用詞了呢。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此後遂專為皇帝自稱。


用戶101550121599


“朕”作為古代皇帝的專用詞始於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由此後世帝王亦紛紛效仿,自稱為“朕”,那麼為什麼“朕”這個字會得到秦始皇的“垂愛”,作為自己的代名詞呢?一來是機緣巧合,二來還得說說這“朕”字的含義。

“朕”字的豐富含義

“朕”字在秦始皇之後成為皇帝的專用詞其含義也就變得侷限了,所以要了解“朕”字的含義,我們還得在先秦時期的一些文獻記載中找答案。

1:我,我的

大家是否還記得屈原的《離騷》,裡面開頭便寫到:“帝高陽之苗裔兮,皇考曰伯庸。”,這裡便用到了“朕”這個字,在這裡是什麼含義呢?切不要看到後面的皇便望文生義,這裡的“皇考”是父親的意思,而這個“朕”如何解釋呢?自然是“我”的意思了,整句話是屈原在介紹自己的先祖和父親。其實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中也說道:“朕,身也。”,即意為“我”的意思,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或我的,人人都可以自稱"朕"。

2:縫隙

這個含義最早見於《周禮·考工記》,其中記載道:“視其朕,欲其直也。”,清代戴震在其所著的《考工記圖注》中也解釋道:“舟之縫理曰朕。”,所以朕在先秦時期也有縫隙之意。

3:徵兆

“朕”有徵兆的含義其實不難理解,徵兆古時也寫成朕兆,《鬼谷子》一書中有句話叫:“變化之朕焉。”,在《莊子·應帝王》中也有寫到:“體盡無窮,而遊無朕。”,這裡“朕”的含義即為徵兆,跡象。

秦始皇稱“朕”的原因

說起秦始皇當年為什麼要選朕這個字作為自己的專用代名詞呢?首先當然是因為朕在先秦時期便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一個第一人稱稱謂,本意就是“我”的意思,其次“朕”有先兆,預兆之意,寓意皇帝才有“先見之明”,是上天之子。《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過一段話,"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最後還有一個非常巧合的事情,秦始皇叫什麼啊?嬴政,政與“朕”諧音,故“朕”自然備受秦始皇的“垂愛”!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我們都知道,朕是皇帝的專用稱呼,平民百姓絕對不能自稱朕。但朕用於帝王自稱是在秦始皇以後的事了,朕的本意是什麼?後來皇帝為什麼自稱朕呢?

其實朕的本意是船的縫隙,後來引申為徵兆、跡象的意思。《莊子》中說:“而遨遊無朕。”意思是遨遊天下而沒有跡象。朕的這個本意從其字形就可以看出,如下圖所示,小篆體的朕字左邊是舟,說明與船有關,意思是船隻的裂紋和縫隙。

小篆體“朕”

後來隨著時代的演變,朕成為第一人稱“我”或者“我的”,《說文》和《爾雅》中都持此說。比較有名的例子是屈原的《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我的父親叫伯庸”。可見在屈原所處的年代,朕是一般人的自稱,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秦始皇

朕成為皇帝自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事了,在此之前都自稱“孤”或者“寡人”,便是孤家寡人之意,用以自謙。至於秦始皇為什麼用“朕”這個稱呼,也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只是秦始皇與大臣們商議後決定的,從此後“朕”成為了帝王的專門用語。


民國年間那些事


朕,看字型,左邊是個月字,右邊是個關字,但其實“朕”這個字,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而在先秦的時候,朕的小篆如下圖所示。

左邊是一個舟,右邊上面是個火,下面是個丌,丌的意思是底座,或者盛東西的器皿,但是到了三國晉魏時期的隸書,就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朕”字,其中,“舟”變成了“月”,“灷”(讀做zhuàn,意思為火種)就變成了“關”。

顯然朕開始是與舟有關係的,所以朕的本意,就是船的縫隙,後面就引申成為徵兆或者先兆的意思,後來朕有我,還有我的兩種意思,比如《說文》與《爾雅》都這樣解釋:朕,我也。

比如《離騷》裡面有一句是“朕皇考曰伯庸”,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的皇考並不是指皇帝的父親,而是普通人的父親,比如《禮記》中說:父曰皇考,母曰皇妣,所以有個成語叫做如喪考妣。

這個成語是個貶義詞,形象就像失去雙親那樣悲傷,只是後來皇考與皇妣就像朕一樣,成為了皇帝專用的詞,皇考就是皇帝的父親,皇妣就是皇帝的母親。

可見,先秦時期,朕是普通人所用,相當於現在的“我”和“我的”,商朝君主與周天子並不使用朕,而是用“予一人”來自稱,意思很顯然,那就是天子就是我一個人,而諸侯王一般叫孤,寡人(比如寡人有疾),還有不穀(不榖)。

不穀也叫不榖,意思是糧食不結果,就意味著長不出糧食出來,意思是說,德行低,所以絕後,這個是諸侯王的自謙之語,也是用來自警之語。

秦始皇趙政成為始皇帝之後,朕就成為了皇帝所特有的,其他人就不能用了,但是這個也是一般情況,也是存在特例的,比如早期的皇太后,也可以用朕這個字。

比如根據後漢書的漢殤帝(劉隆)紀記載,皇太后(鄧綏)下詔說:現在皇帝年幼(劉隆一百天就當皇帝了,未滿一歲周就夭折了),朕就幫助聽政了,鄧太后因為臨朝聽政,所以就使用了朕這個自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