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橙红年代》:保留原著精神与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1648期)

《橙红年代》:保留原著精神与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1648期)

文丨满囤

由华策克顿旗下宽厚文化、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出品,刘新执导,周宇、张婵娟编剧,陈伟霆、马思纯领衔主演的都市刑侦剧《橙红年代》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一开播,就展现出口碑和收视率上的卓越潜力。要想满足硬核书迷,就得保留原著精神;要想讨好普通观众,就得尊重观剧习惯。由此可见,《橙红年代》在改编的过程中,实现了将“保留原著精神”和“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

《橙红年代》:保留原著精神与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1648期)

认清原著精神、保留原著精神

骁骑校创作的长篇连载小说《橙红年代》在网上开创了“都市激战”类型,其后模仿者甚众。面对这样一部在书迷心中和网络小说发展史上都有重大分量的作品,改编的首要任务便是认清原著的精神。《橙红年代》能成为开创者,一定是因为它给了人们新的信仰。

为了准确掌握书迷心中的《橙红年代》,主创在项目初期进行了大量的粉丝调研。和粉丝的深入聊天,让他们看到了《橙红年代》文字背后的模样。原来,该书的很多内容,都是书粉向作者骁骑校提供了真实的案例后,再由作者加工到主人公的遭遇之中的。因此,《橙红年代》虽然有文字上的飞扬和情感上的浪漫,但其核心精神却是基于真实、基于现实的。《橙红年代》总制片人徐颐乐表示,此次改编的定位就是要做一款精神产品,要还原出这款带给无数年轻人教育意义和精神力量的都市武侠。

《橙红年代》:保留原著精神与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1648期)

认清原著的精神后,改编的过程就要竭尽全力地去保留这份精神。于是我们看到了陈伟霆全新气质出演的刘子光——一位在精神层面具有超级英雄意味的社会青年;我们还看到虽然剧中有大量的公安角色,但剧集却采用了平民视角来表现;我们更看到了主人公间默默生发出的克制的爱情。《橙红年代》刚播出不到10集,原著粉丝就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即便次要人物和支线情节上被增删和修改了不少,依然可以从剧中找回当年阅读文字时所感受到的精神滋养。

尊重观剧习惯,确保改编落地

虽然原著是网络小说中唯一参选过茅盾文学奖的,但作者毕竟不是以影视规律来发挥自己的文字功底。从文字化的小说到影像化的电视剧,必须要经过一个“改编”的过程。很多大IP的改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改编的平衡点。改编的目的是要让文字落地,改编的原则应该是尊重主流观众的观剧习惯。

《橙红年代》:保留原著精神与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1648期)

《橙红年代》原著的总字数超过了277万。在成熟的影视工业里,一集节奏紧凑、适宜于主流观众观看的电视剧的剧本字数大概在1.5-2万字之间。这样一对比,读者就能理解了网文IP改编的主要工作就在于取舍和合并——情节要取舍、人物要合并。据说主创在取舍原著情节的时候,还在书粉群里发起过多次的投票。人物方面,原著中先后对刘子光产生爱意的女性角色有5个之多。剧版则合并为女一号胡蓉(爱情),以及尚未登场的女二号李纨(单方面喜欢)。

主创并不是单纯地对人物数量进行简化,而是为合并后的角色增加了更厚实的背景。有人说观众看剧看的是故事,其实并不准确。观众看剧看的其实是人物的命运。故事要由观众关心的人物的命运来带动。原著里人物的背景不够厚,难以满足电视观众挑剔的需求。主创便把人物关系拎出来之后,为每个人物重新捋了个人经历。比如从已播出的几集里可以看出,主创给胡蓉加了一条亲生父亲在任务中牺牲的线,大大增加了该人物在银幕上的可信度和立体感。

《橙红年代》:保留原著精神与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1648期)

还有在叙事手法上,《橙红年代》也展现出对观剧习惯的尊重。前两集很坦白地把主人公身上最大的谜团——失忆的八年,给演了出来,一点儿也没有要“故弄玄虚”的意思。其实关于采用哪种叙事手法,《橙红年代》从项目策划阶段就列出了五六种方案,并对每一个方案都进行了测试,最终证明了还是现在所采用的这种“让观众比剧中人明白的多一些”的方式最符合当下主流的观剧习惯。因为绝大部分电视观众还是倾向于带着情感和信任去看人物命运。况且前两集显然没有把这八年的所有细节都交待出来,主创还是保留了一些扣,为剧情中后期埋下伏笔。

引发演员共鸣,酝酿化学效应

虽然《橙红年代》前几集的剧情很紧凑,人物命运也经历了大起落,但观众最先得到的冲击却来自于视觉,来自于陈伟霆和马思纯所呈现的视觉。陈伟霆在本剧中的形象和气质的确有十分大的突破。没有人会质疑陈伟霆演不了硬汉,但很少有人会想到他进入刘子光的状态能这么快、这么准、这么深。制片人张谦透露,陈伟霆演刘子光可谓是“一点就透”。演员对角色一点就透,必然是源于角色引发了演员的共鸣。就刘子光这个例子而言,一方面陈伟霆作为一个男人,天生有股子爷们儿劲儿;另一方面,刘子光本就承载了男人英雄梦的外化。这两个巴掌拍在一起,不响都难。

《橙红年代》:保留原著精神与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1648期)

马思纯的父亲也是警察,她对胡蓉除了有熟悉,还有向往。她不但自然地驾驭了胡蓉刑警身份的干练风,更准确地演出了胡蓉作为年轻刑警的冲劲儿。不仅能演好主语,还能演好定语,怪不得马思纯被那么多圈内前辈点名表扬了。

《橙红年代》:保留原著精神与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1648期)

角色引发演员共鸣,演员注入角色情感,这样的戏就很容易酝酿出化学效应。刘子光和胡蓉在已播出的这几集里对手戏不下十场,每一场都会有一个小升温,不会停滞也不会过火。刘子光见胡蓉的第一眼并非一见钟情,而是似曾相识。这个独特的设计加上两人一点点升温的化学酝酿,让这场爱情有了很强烈的宿命感。现在就可以预见,当后期两人的情感因为某些外力而面临破裂危机的时候,一定会引爆巨大的泪点。

萌化细节设计,覆盖全龄观众

为了能够照顾到全年龄的观众,《橙红年代》在改编过程中有老中青三代编剧的共同参与。在已播出的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一些有趣的细节设计。比如因为消失了8年,刘子光竟然有点儿玩不转微信这个当下装机率最高的APP。消失8年,角色必然对这8年的新兴事物一无所知。用微信来做一个笑点,是很多人都能想到的常规创作。本剧的过人之处,是细化到了微信的一项功能,并将其与主人公的事件进行了关联。刘子光因为不知道微信前边的红色叹号代表“未成功发送”,差一点儿在胡蓉心中留下个坏印象。这种细化后的设计,显得既精巧又时髦。

《橙红年代》:保留原著精神与尊重观剧习惯的完美融合(1648期)

上边提到本剧刘子光出场后浑身上下的气质都很硬,于是主创特意设计了一些细化桥段,让他的硬气变成了可爱的小呆萌。比如好友冒他的名给胡蓉送了花,还写了表白卡片。这本来是个用“笑果”来调节节奏和气氛的段落,可是为了不让好友的行为被胡刑警追究,刘子光竟然要扛“调戏女性”的罪名。陈伟霆此时健硕的身躯透出了耿直boy的呆萌,无论男女老少怕都是会被他逗得会心一笑吧。

“保留原著精神”和“尊重观剧习惯”是IP改编中需要攻克的两大课题。它们有的时候可以双管齐下,有的时候却互相矛盾。从来没有一个特定的公式可以让任何一个项目都平衡。作为艺术创作者,必须不断去试,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敢于创新。《橙红年代》显然是在不断地尝试中找到了目前为止最为完美的方案,终于收获了IP改编同时让硬核粉丝和普通观众都喜爱的最理想回馈。

E N D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 rene0602

编剧经纪业务联系 ◇ zqy24680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