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结束了“诸神之战”时代的在线音乐,即将走向何方?

在线音乐最近几个月一直“喜事”不断。我认真翻了一下日历,发现他们第一次“勾搭”,出现在2017年的5月份。一年时间不到,曾经的鼎立三足已然成为了欢聚统一厅堂的宾客,尽管我们在赴宴者的脸上看到了诸多的不和谐。

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很难感受到,那种经历了无数波诡云谲的暗地博弈后忽然仿佛似一家的那种巨大的割裂感。我猜想那种感觉,就仿佛你刚在CF里买了英雄武器之后,转瞬就被基友拉入到“吃鸡”的队伍——人民币的外挂属性突然间变得如此苍白,时代完成切换后,运营能力跃升至至资本储备之前,成为了网络音乐战役决胜的第一决定因素。

结束了“诸神之战”时代的在线音乐,即将走向何方?

转变的背后,是国家版权局的谨慎思考。诚然,从用户体验出发,我们当然要抵制好的音乐散落到多个平台版权被独占,以至于韭菜要被收割多轮的惨剧发生。

然而,不耸人听闻地说,尽管我们在新闻上不断接受到版权合拢的利好消息。但是分久必合这回事,真的不想绝大多数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独立价值观”的听歌用户来讲,版权之争的结束,似乎意味着好好听歌时代的到来。再也不用揪心于自己歌单中的恼人灰色,也不用纠结于卸载哪个App这样的玄学问题了。

然而事实是,版权的战争结束了,大大小小的战役仍然会在很长时间内笼罩在用户的头上。

如果你在最近持续关注在线音乐的各种新闻,那么“1%”这个神奇的数字你一定不会陌生——这是音乐版权互换浪潮中,那些被平台抓在手里的差异化版权的比例。因为不同平台的曲库量级不同,1%背后代表的实际曲目数也不尽相同。作为国内音乐版权持有量最高的腾讯来讲,99%的曲目版权共享后,以QQ音乐为主的腾讯系音乐平台,仍然可以保留17万首之多的曲目。如果计算独家,这一数字大概会有4万多。众所周知,音乐市场的长尾效应相对明显,这1%的曲目具体在头尾部的分布情况如何,长期重度听歌的用户很快会在社交平台上给出答案。

所以说,抛开平台曲库容量和歌曲热度,单纯看1%这一小额数字,确实有点迷惑大众耍流氓的意思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在目前的在线音乐市场背景下,版权仍然是产品用户体验的核心要素。从我收到网易云音乐小秘书发来的通知李宗盛歌曲回来了的消息中,已然可见一斑。除了网易云音乐的用户外,用户对平台的依赖度暂未观察到极高粘性的迹象。当然,网易云音乐用户的所谓粘性是来自于用户对产品体验的真实认同还是大环境下的跟风,对此我只想表达一点:在国内如此高频互相挖墙脚的背景下,我真的不认为智能推荐算法已经如此成熟的当下,在线音乐各家服务平台还会有多少体验上的差异。

结束了“诸神之战”时代的在线音乐,即将走向何方?

回头继续来说版权的发展。“天下一统”对在围墙里的玩家来说是好事,因为它代表的是更少的竞争成本消耗。但对于围墙外的蠢蠢欲动者,版权的大一统大约相似于“闭关锁国”的效果了。版权政策锁死了行业内的玩家总数,接下来是上演一出温馨浪漫的大同世界还是残酷无情的大逃杀,时至今日,仍无定数。

运营能力成为对决的核心要素

如前文所说,如今的在线音乐产品,已经很难在产品维度上找到差异化了。后发制人的网易云音乐,在品牌定位上已然领跑。但是这款沾了大数据荣光的播放器,真的从来都不曾纯粹过。

百度音乐转瞬灰飞烟灭的前车之鉴还犹言在耳,政策对于平台运营根基已然有着釜底抽薪式的影响。不过好在各大产品在运营多样化的探索上还是可以说,比如很早就重视了绿钻音乐服务的腾讯,侧重社区和社交化运营的网易云音乐,崇尚兼收并蓄博览百家的阿里音乐。当在线音乐用户习惯被教育成熟后,运营形态差异化将会成为用户流向的重要因素。

笔者比较看好QQ音乐未来的运营增长潜力。腾讯投资了可围绕搭建的一整个泛音乐帝国,诸如快手、B站、唱吧、全民K歌等一系列上下游多样化生态的公司。这些公司虽然与音乐都无直接关系,但是却都如QQ音乐的“外骨骼”一般,夯实了QQ音乐的运营基石。本就开了“外挂”的QQ音乐,还有Spotify这样的舶来者助力,未来发展当然是看涨的。这一点上,阿里的大文娱板块是一个很好的对标。只是大文娱的重点目前来看是在IP的全方位包装,音乐不过是蛋糕的一小部分罢了。

结束了“诸神之战”时代的在线音乐,即将走向何方?

在用户口碑上需要再补充说一下,在各类社交媒体的论调中,“网易云音乐或成最大赢家”的呼声一直是主旋律。包括各类调查中,在卸载保留App这样的议题下,网易云音乐貌似一直是用户心目中的“太子”。不过通过国内各大应用市场的评分显示,头部的几个音乐App的用户好感度几乎无差异,加之网易云音乐的市场份额在巨头面前仍然是后辈,因而在运营的起跑线上,网易云音乐的所谓口碑好很可能是泡沫式的,广大普通用户随波逐流在文青主导的价值认同里,才制造出或许是假象的单一产品口碑繁荣。

在此不知是不是要点名一下QQ音乐,备考拥有良好社交基因的腾讯帝国,为什么会在音乐社交上一直被网易云音乐压制呢?

商业化难题和兄弟行业的思考

在线音乐市场商业化的尴尬现状是众所共识的。没有好的运营切入点,是商业想象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

从未来运营能力的简单分析看,我们了解到了资本实力在这一战场上的强大决定力。而商业的本质一定是长期看盈利的,换句话讲,独立的公司必须要满足财务自驱,这才是长远发展之际。虽然用户付费意愿已然被政策催熟到了拐点时刻,但是低转化率低客单价导致低ARPU值以及对上游音乐生产商的绝对依赖,对在线音乐服务商来说,绝不是利好消息。

结束了“诸神之战”时代的在线音乐,即将走向何方?

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网易云音乐把很大一部分流量导入到同厂的其它产品,这是商业不成熟现状下的权宜之计。

2016年,中国人均音乐收入仅有0.1美元,而日本为21.7美元,美国是16.4美元,韩国是6.5美元,相比之下,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腾讯音乐去年9月宣称付费用户突破1700万,显然这个数字还是水分十足的。

其实了解到互联网音乐的如此多背景,另一个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互联网视频。国家版权局负责人给出的版权互换原因中,有这样一个大的帽子:“网络音乐服务商抢夺独家版权、哄抬授权价格,这不利于音乐作品的广泛传播,不利于广大网民和听众对音乐的使用,不利于本土音乐的创新创造,也不利于网络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意思的是,这套“罪名”放之于互联网视频行业,是完全可行的。而视频制作上游公司及利益集团的复杂性,当前很可能是版权互换最大的阻碍。

所以,是诸多特殊性共同导向了在线音乐目前的境状。短期拼运营长期拼模式创新,会是后版权时代的主要战略思想。我们作为吃瓜群众也因此毫不幸灾乐祸地感慨一句:真正的好戏,果然在后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