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蘭州市安寧區實現華麗蛻變 生態宜居展露芳容

從近郊小區到現代化中心城區華麗蛻變 蘭州市安寧區更美更和諧更宜居

兰州市安宁区实现华丽蜕变 生态宜居展露芳容

仁壽山公園

物換星移,春華秋實。

改革開放40年一路走來,蘭州市安寧區譜寫出滄海桑田般的時代鉅變。

這40年,安寧區實現了從一個近郊農業小區到一座現代化中心城區的華麗蛻變,常住人口從不足10萬到近30萬;這40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年純收入從不足200元到3萬多元;這40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新發展理念成為安寧發展新引擎……

如今,一個和諧宜居、美麗自信、充滿活力、底蘊深厚的現代化中心城區,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煥發出新的光彩,成為鑲嵌在黃河北岸的一顆璀璨明珠。

兰州市安宁区实现华丽蜕变 生态宜居展露芳容

蘭州深安大橋

交通:“六橫八縱”路網形成

金秋時節,驅車在北環路上,寬敞的柏油馬路像美麗的黑色絲帶,縱貫安寧區全境,道路兩旁樹木鬱鬱蔥蔥,仁壽山、天斧砂宮、蘭州地震博物館等景點盡收眼底,一路走來,一路美景,讓人心情舒暢。

道路通民生,更通民心。與改革開放初期的交通狀況相比,今年68歲的“老司機”韓尚忠深有體會:“那時候,我開著老解放汽車去中川,要走劉沙公路,到焦家莊後駛入中川公路,一路顛簸,去一趟就得兩個多小時。”

如今,北環路、北濱河路、安寧東西路等一條條現代化的馬路寬敞平坦,“串起了”美麗安寧,轄區“六橫八縱”主幹路網基本形成。“與過去‘沒路走、路難走’形成強烈的反差,現在,看著來來往往的車輛,一種走在康莊大道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韓尚忠說。

羊皮筏子曾是安寧區老百姓渡河的主要交通工具。記者瞭解到,改革開放以前,安寧區境內只有兩座黃河大橋,分別是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七里河大橋與70年代初建成的西沙大橋。

“1997年,銀灘大橋建成,這是黃河上游第一座現代化斜拉式吊橋,是貫穿西固、七里河與安寧的通衢。而2014年,深安黃河大橋建成,更加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如今,4座跨河大橋貫通安寧,黃河天塹變通途。”安寧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據瞭解,2008年蘭州樞紐貨車北環線及北編組站工程在沙井驛開工建設,這是蘭渝鐵路在西北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貨運集散中心,這一工程不僅填補了安寧區無鐵路的空白,也讓安寧區在全市乃至全省交通樞紐的作用更加重要。

生態:“十里桃鄉”記住最美鄉愁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黃土高原腹地的安寧不僅實現了“綠色夢想”,而且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先進集體”、“全國最美養生休閒名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特別是近幾年,安寧區深入實施“生態宜區”工程,形成“點上綠色成景、線上綠色成蔭、面上綠色成片、城區綠色成林”的生態環境體系。實現分散綠化向體系生態的轉變、平面綠化向立體生態的轉變,構築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自然景觀立體綠化層次分明的生態格局。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園、溼地公園、仁壽山、九州臺綠化工程等景區建設,增量改建丁香園、名師園、名將園等特色小遊園景觀建設,不斷增加老百姓“綠色供給”,繪就了綠色資源人人共享的生動畫面。

特別是安寧區再造“十里桃鄉,萬畝桃園”大景觀,實現了桃鄉印象初現。今天的安寧,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8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12平方米,綠地率達到33.6%,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3.4%,位居全市前列,綠色資源人人共享的生動畫面已形成。

經濟:優化結構促轉型升級

一產抓品牌、二產抓創新、三產上規模。

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實惠,老安寧人最有體會:“以前全家人靠種地為生,可以說是‘靠天吃飯’。如今,不僅白鳳桃越來越值錢了,而且在自家院裡開起了農家樂,‘旱澇保收’變成了現實。”家住安寧堡的廖振國老人說。

安寧區把“桃經濟”做大做實,蘭州桃花旅遊節從1984年舉辦至今,從最初的單一賞花,到集文化交流、旅遊推介、招商引資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會,已成為甘肅省內久負盛名的節會之一。2016年,安寧著名桃品牌“白鳳桃”也獲得了農業部“農產品國家地理標誌認證”榮譽。

在安寧,創新創業浪潮正勁,青春活力氣息撲面,轄區富集了1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十多萬大學生及科研人員帶給這座城市青春的氣質和創新的底蘊,大學生眾創聯盟、西軟、交大科技園等一個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正在成為安寧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內生引擎。

在第三產業發展上,安寧區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著力點,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在傳統服務業平穩增長的同時,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文化娛樂等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

不僅如此,借黃河、十里桃鄉、天斧砂宮、九州臺等自然資源稟賦,安寧區還大力探索“體育+旅遊”融合發展,2017年以來,相繼舉辦中國熱氣球俱樂部聯賽、中國攀巖聯賽、九州臺登高賽、天斧砂宮徒步英雄會等一系列賽事活動。這些賽事活動的舉辦,不僅推介了安寧、宣傳了安寧,更給安寧文化體育旅遊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教育:教育強區邁上新徵程

雖然安寧區是甘肅省內高校聚集區,但長期以來,基礎教育薄弱成為制約“科教文化區”發展的一大短板。為此,安寧區大力實施教育強區工程,持之以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補齊基礎教育薄弱短板。

2018年8月,安寧區吉傑小學、海亮小學、陽光小學及蘭州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第一分校實現同步開學。“孩子在原44中上學,真沒想到,44中成了交大附中第一分校,師資力量更強了,學習氛圍更濃了,感謝政府為老百姓辦的好事!”一位學生家長高興地向記者介紹。

在促進教育均衡、提升發展水平方面,安寧區通過“全國名校+分校”模式,引進北京實驗二小、北京八中等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辦學,充分發揮明星“外援”的補強作用,注入新鮮血液,激活轄區教育發展的因子,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互動局面。安寧區還大膽嘗試“研學遊”活動,多次組織孩子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奔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如今,一幅科教文化創新示範區的美麗畫卷,正在安寧徐徐展開。

居住:安置小區托起宜居夢

家住沙井驛景宜家園的柴克志老人,今年已經76歲,回憶起40年前的居住條件,老人深有感觸:“改革開放初期,安寧區老百姓居住的房屋大多數為土房子,房屋結構都是後脊高、前簷低的‘一流水’房屋,以泥土屋頂為主,遇到下雨,便是‘房外下大雨、房內下小雨’。”

“如今,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小區環境乾淨整潔,上樓坐電梯,還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天然氣,日子越過越紅火了。”趙克志說。

特別是近幾年,安寧區以“東區改造、中區提升、西區開發”為建設思路,用棚戶區改造的政策,統籌城中村改造、舊城改造,城市框架不斷拉開,功能配套逐步完善,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安寧棚戶區改造帶來了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雙翼齊飛。

安寧轄區各街道的安置小區都是臨近北濱河路黃金地段的“河景房”,交通便捷,環境幽雅,幼兒園、小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物業、警務室等便民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拆遷與安置並舉,村民通過入股集體經濟,變成股東……安寧區在棚戶區改造具體實踐中,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加快群眾安置房建設,讓群眾在項目建設與徵地拆遷中不吃虧、得實惠。

在安寧,一幢幢安置小區時尚現代,一個個商住小區高雅華麗。一位在安寧買房居住的市民告訴記者:“商業居住小區錯落有致,給人以現代美學的享受,良好的人居環境、便捷的基礎設施、優美的自然景觀,讓我選擇了安寧,並且愛上了安寧。”

兰州市安宁区实现华丽蜕变 生态宜居展露芳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