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人说“不食河豚,不知鱼味”,河豚真的好吃吗?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 不食河豚,不知鱼味”,这句话其实是出自清朝聂璜的《海错图》一书,关于海错图中的河豚,我们的博物君有详细介绍过,跟着小编来看一下吧!

河豚

一道和死亡挂钩的美味

一个性如烈火的水族成员

一条既能入海也能溯河的鱼


两种河豚,不是一家人

聂璜在《海错图》里画了一大一小两只河豚。除了给每一条的嘴上凭空添了两条须子,画得还是挺像的,能一眼看出是东方鲀属。一般意义上的河豚,都是这个属的。

西方博物学手绘里的弓斑东方鲀

大个儿那条,背上有很多虎纹。聂璜注解:“河豚之背有纹,如老人肌肤,故老人曰‘鲐背’。”他为了让河豚花纹更像老人的皱纹,还擅自加工,把纹路画得特别细密。

其实真实的河豚纹路是很粗的,并不像老人的皱纹,而且只有少数几种河豚会长这种纹。聂璜在这里会错意了,古代确实有把老人称作“鲐背”或“鲐”的说法,但这里的“鲐”指的是鲭鱼。鲭鱼的后背普遍有虎纹,正似皱纹。

鲭鱼(鲐)后背的花纹酷似老人的皱纹,所以老人的别称是【鲐背】

小个儿那条河豚,后背没有虎纹了,换成了一个彩色的大晕圈。这条鱼不是那条大河豚的孩子,而是另一种河豚。

美则美矣,但问题是,现实中没有长成这样的河豚。聂璜可能没见过真鱼,而只是轻信了鱼皮鼓拥有者的一面之词。也许,这就是一张后期加过色彩的皮子。

地狱之吻

画中还有一个很棒的细节:河豚的嘴里,上下各有两颗大板牙。

这显示了河豚的分类地位。河豚属于鲀科,这个科又名“四齿鲀科”,特点就是上、下颌分别愈合成两个喙状齿板,每块板都有一条中央缝,看上去就像四颗牙一样。

鲀科鱼的吻部有四个齿状结构

鲀科鱼性情残暴,其唯一的武器就是这副牙口。观赏鱼界把几种淡水鲀称为“狗头”,养“狗头”时,最好缸里只有它一条鱼,否则就会出鱼命。

我一直纳闷,鲀的嘴那么小,能造成多大伤害?直到一次在朋友家里看他投喂“狗头”,才算明白。一条小红鲫鱼扔进去,鲀冲上去叼住,然后使劲把一大块鱼身嘬进口腔,再用力一咬,小半条鱼没了。三四口之后,整条鱼就进了它的肚子。

把勺子放在河豚嘴边,立刻被咬住。若是换成手指,一块肉可能就没有了


怒大伤肝

河豚有毒,世人皆知。就东方鲀属来说,古人早就发现,它的毒性并不是遍及全身,而是集中在肝、卵、眼睛等处。

去掉这些地方,就可以安全食用。

聂璜对个中缘由进行了推测。他观察到,河豚受惊会胀大肚子,看上去很生气。他又听医家说:“人之怒气多从肝起,而肝又与目通。”所以他认为,易怒的河豚,戾气会积攒在肝和眼睛,日久便成剧毒。只要挖弃肝和目,就“从此怒根上打发得洁净,毒自去矣”。

离水的小河豚们纷纷鼓成了球

听上去很合理的逻辑链,从一开始就错了。河豚膨大成球,并不是发怒,而是求生。它吞下大量水或空气,让身体显得更大,同时让天敌无从下口。

河豚毒素也不是戾气化成的,甚至不是河豚自己分泌出来的, 而是来自海洋中的有毒细菌。这些细菌被其他生物取食,再一级一级通过食物链进入河豚体内,富集在内脏、眼睛、皮肤中。河豚自己不会中毒, 而人类吃到后,就要倒霉了。


与毒作战

河豚毒素是世界上最强的毒素之一,比氰化钠还要毒1250倍聂璜照抄《本草拾遗》的原话,说此毒“入口烂舌,入腹烂肠”,我看这是喝浓硫酸的症状。河豚毒素是神经毒,怎么可能走这种廉价恐怖片风格?中了河豚毒,你不会腐烂,连疼都不会疼,而是会感到麻木。

嘴麻,手脚麻,睁不开眼,咽不下口水,呼吸都无力完成,最后在彻底的无力感中结束生命。

河豚厨师是高技术工种,不但要把有毒部位除净,还要求鱼肉上不能有一点儿血丝

一旦中毒,如何解毒?除了龙脑水、橄榄汤、芦根汁这些虚头巴脑的方子,聂璜还记了一句:“粪清尤妙。”

粪清,就是把空坛子堵上口,塞进粪池子里,一年半载后挖出来,里面积攒的黑色汁液,或是用棉纸过滤粪便得到的清汁。说白了,就是屎汤子。在我看来,此方甚灵。它的作用不是解毒,而是催吐。谁喝了那玩意儿都要吐,这一吐,就等于洗胃了。现代医学在救治河豚中毒患者时,第一件事也是催吐。对于这种奇毒,与其试图“解”它,不如把它吐出来更实际。

要说最灵的一道方子, 还得数《本草纲目》里的这句: “ 河豚有大毒…… 厚生者宜远之。” 翻译成白话就是:珍爱生命,远离河豚。


不值那一死

迄今为止,我吃过两次河豚。

第一次是在一个叫“小纪”的镇子上。当时我在南京上大学,“十一”长假时,有个同学说他爸爸要带他去扬州玩,问我去不去。这种免费的好事,当然要答应了。

见了他爸,才发现信息有误。他们不是去扬州市区,而是要去郊区的小纪镇躲清闲。于是我就在村子里过了几天钓鱼、逗狗、“检阅”庄稼的生活。

其中一项重头戏,就是吃河豚。我们来到镇上的一家挺像样儿的饭馆。当时河豚还未解禁,饭馆老板和我同学他爸认识,我们才得享此味。

中式红烧河豚。带皮的河豚看上去就像鸡肉或烤鸭

端上来一看,是红烧做法。河豚肉看着不像鱼肉,很大块,表面还有一层厚厚的皮,要是不说,我会把它当成鸡肉。同学他爸吃了一块, 我们盯着他, 过了一会儿他说:“没死,吃吧。”

夹一块放在嘴里,口感像鳜鱼脸蛋肉,很瓷实。印象最深的,是鱼皮里面埋着小刺鳞,咬起来咯吱作响,像掺了沙子。这让我颇为失望,不是鱼中极品吗?怎么还硌牙呢?

一桌标准的日式河豚宴。

近处是一大盘河豚刺身,要薄到透出下面盘子的颜色。

中间是河豚炸物和河豚鳍酒,远处是河豚锅物

第二次吃,是在日本。2015年的一个假期,我和妻子在日本玩了几天,最终来到东京。离开前的最后一顿晚饭,我们打算扔掉攻略, 跟随自己的心灵, 看哪家餐厅顺眼就进去。

在歌舞伎町溜达着,右手边出现了一个小门,画着一条河豚。我们走了进去。

玻璃缸里,几条红鳍东方鲀无辜地游动着。我们点了个套餐,菜接连着上来了。

第一道是纸火锅,配上剥了皮、斩成块的带骨肉,其中一块是河豚头,嘴还在微微颤抖。第二道是切成薄片的刺身,第三道是炸河豚。

河豚鳍风干烘烤后,可以做成河豚鳍酒

挨着个儿地吃。这次没有鱼皮,不硌牙了,但除了没腥味、刺不多,也没吃出啥好来。倒是一杯“河豚鳍酒”让我很满意:两片烤焦的河豚鳍,泡在烫的清酒里,揭开杯盖,焦香和酒香蒸腾出来,令人迷醉。

两次吃河豚, 都没体会到《海错图》里那“ 不食河豚,不知鱼味”的境界,更不能认同苏轼品河豚后“值那一死”的评语。我觉得,河豚的美味,有一半要归功于它的危险。在平地上翻个跟头,不会有任何感觉。但在摩天大楼楼顶的围墙上翻跟头,你就会血脉愤张、浑身酥软。

古人吃河豚,那是“极限运动”。精神高度紧张,味觉异常敏感,自然会感到鲜美异常。今人吃河豚,还没吃就知道很安全,不管多用心品味,也是刻意的,毫无用处。

这是健康的喜报,也是味蕾的悲歌。

大阪的河豚料理店,挂出巨型的河豚灯笼



本文选自张辰亮《海错图笔记贰》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河豚了。看着还挺萌的呀。

不知道打哪一天起,有人觉得,这货特好吃!味道鲜美,天下无敌。突然间名声在外了。

有大诗人苏东坡“拼死吃河鲀”的典故,连小孩子都知道。

有各式美食家名人吃货,蔡澜啦,沈宏非啦,种种吃河豚的美妙,从提心吊胆到壮士扼腕,从“秋天的彼岸吃到春天的彼岸”啦等等非装逼文艺范儿。

完了,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货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至于剧毒……

俗话说,无毒不丈夫。哼哼,以毒攻毒,比一比,谁厉害?

打火锅、据说连煮过河豚肉的汤都带着鲜味,一起下锅的蔬菜和粉也变得更好吃了。

就算把白饭扔里滚一滚,煲点粥也是无比清甜,吃得再饱都能连吞三碗。

一个字:好吃!

还有河豚鱼皮,河豚刺身,炸河豚……各种吃法。

还有河豚肝。一般不出现在菜单上。店家专门只为知音准备,就像宝剑赠英雄肝胆相照的馈赠。

橙醋里浸了,撒上葱,入口,轻轻咬开……那一股子肝脏的油脂香味啊,缠绵悱恻……

一位小哥说得好,像性感妖娆的艳妇,让人终生难忘。


吃货八姐


壹周君记得古人说过:“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也记得古人说过河豚的毒素:“入口烂舌,入腹烂肠”👌

壹周君还记得古人说过:“解河豚毒,粪清尤妙”!简单来说就是吃大粪来催吐,等同于洗胃。那么想必古人吃河豚应该会选择在厕所旁边吧,双重功效😁

河豚肉鲜美无比,这话一点不假,大吃货苏东坡也说:“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壹周君在南通海安吃过N次河豚鱼,不过现如今都是人工养殖的无毒品种,加上厨师的熟能生巧,吃河豚已经没有任何威胁啦。

只不过所谓的”不知鱼味”,却也不尽然啦,一方面可能是人工养殖的没有野生河豚肉那么“原生态”,另一方面,壹周君判断应该是古人吃河豚时比较紧张,味觉变得敏感,对鱼肉入口的感受也变得极为敏感啦👌

在江南一带,大家通常是将河豚红烧,据说这种最能品出河豚之鲜。而且必须将鱼皮、鱼骨和鱼肉分开下锅,用猛火来烧,才能得到细嫩鲜美的最佳口感。

河豚还可以用来炖汤,或是直接做成刺身,还有河豚皮,入口爽滑Q弹,但无论如何,壹周君始终认为海豚之鲜,始终比不上鮰鱼之鲜美绝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