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清史揭祕:“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唐山作為我國的“北方瓷都”,陶瓷生產具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沒成想,它清末民初時期的繁榮和發展,竟然後“清流四諫”之一的豐潤名士張佩綸有著直接聯繫。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張佩綸(1848-1903),字幼樵,又字繩庵,號簣齋。行三。毛氏夫人所生。同治九年中舉,同治十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署起居注官。光緒五年四月初六,生母毛夫人在京逝世,之後丁母憂。光緒七年七月服闕起復。八月二十六日復任侍講,九月初八日補授右春坊右庶子。十二月八日署都起居注官。光緒八年十一月十三日署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光緒九年四月十四日授侍講學士,十月初五日兼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十二月二十六日兼署文淵閣知閣事。光緒十年四月十四日,任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大臣,準於專摺奏事。五月四日清訓召對後,復賞三品卿銜。光緒十年七月,領導中法馬江海戰失敗。八月奉上諭,以會辦大臣兼署船政大臣。十二月二十四日,奉旨革職流放察哈爾。光緒十四年戍邊期滿釋歸復入李鴻章幕。光緒二十年九月遷居南京。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朝廷以輸翰林院編修銜召入都,協助李鴻章辦理交涉事宜,因辦理議和事宜襄助有勞,旨賞四五品京堂補用,稱病辭回南京。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七日在南京病逝。(延伸閱讀: )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話說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動員南方各省向唐山地區移民,有山東棗林莊的一戶秦姓人家移居到今屬唐山市區的東缸窯,有山西介休司東村的田時寬一家移居到唐山市區的西缸窯。(延伸閱讀: )

據唐山著名民俗學家黃志強先生介紹,到了嘉靖年間,秦姓老家的常姓親戚投奔秦姓來到東缸窯,並帶來了制缸技術。於是,由秦家出資、常家出技,在東缸窯初創起了陶瓷作坊。1990年出版的《唐山陶瓷志》就載:“據秦氏代傳:其祖先秦寬,明永樂年間從山東棗林莊遷至缸窯,始以種田為生,家業日有起色,到明嘉靖年間已成當地富戶,有土地二三十頃之多。當同鄉常家遷到缸窯後,始辦廠燒製缸盆。常家後人也講:其先祖在原籍以制缸為業。明嘉靖年間從山東棗林莊遷至東缸窯,自己無力建窯燒缸,秦家出資建窯後,由先祖給其耍手藝。起初東缸窯會燒製缸盆的僅常姓一家,到清雍正年間,會做缸的楊家、裴家也先後從山東棗莊遷來,是以東缸窯又多兩姓人家能燒製缸盆”。唐山市建築陶瓷廠地方誌辦公室1989年編寫的《工業志綜述》中也記載:“秦氏開辦的陶成局資金最為雄厚,擁有工人較多,為了開採陶土而購置土地,從清乾隆四十九年至嘉慶三年的13年之間,即購置屈家莊、於家墳、賈家莊等地段的土地,有照可查的即達178畝。”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唐山陶瓷廠舊址(束文傑 攝)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或許是受“羊群效應”的影響,西缸窯的田氏家族也創辦起了一家陶瓷作坊。從此,缸窯之名成為了村名。

但是,西缸窯與東缸窯不僅經營方式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品種的設計樣式也不同。東缸窯的作坊是完全僱工、聘技術生產,而西缸窯的作坊在製坯、燒窯等主要工序上不用外人。東缸窯生產的老缸,底大、肚小、口縮,為山東特色;西缸窯生產的老缸,底尖、肚大、口敞,為山西特色。

到了清代末年,東缸窯有老陶成局、東陶成、永慶隆、餘慶局、三合義、泰成局、復興局、義來局、本茂局、本發局、寶善興、寶善隆、慶和成等陶瓷作坊;西缸窯有東裕成、祥泰成、祥泰局、祥泰增、峻成局、義盛局、東裕興、裕成局等陶瓷作坊。陶瓷製造業也發展壯大了起來。並出現了田、範、秦、常四大作坊主。而這四大家中,尤以秦、田兩家生意做得最大。

而這西、東缸窯田、秦兩家,都是張佩綸的至親至戚。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東缸窯位置示意圖(束文傑 制)

其中,西缸窯的田家,是張佩綸的非血親舅舅家。據張佩綸會試硃卷記載,其嫡母田氏乃灤州“太學生,諱秀實公女。庠生名棫、樸公胞妹。”東、西缸窯舊時乃灤州屬地,故張佩綸的姥爺田秀實一家或舅舅田棫、田樸兄弟某支在西缸窯居住。

1879年10月22日,張佩綸及其長兄張佩統(大排行四)就第一次來到了其中的一位舅舅家。張佩綸在當天的《澗於日記》記載:“晴,大風。同四兄至缸窯舅氏,時母舅已下世,兩表弟福長二十五歲,福鴻十九歲,奉其生母以居。逆風行六十里,甚苦。”

1880年4月7日,張佩綸又隻身來到舅舅家。其日記記載:“晴。至缸窯田表弟處謝。”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原文附圖)

而東缸窯的秦家,則是張佩綸親大姐的女兒家。張佩綸的大姐名字、生平不詳。張佩綸的會試硃卷中,只寫有大姐“適邑庠生、谷名壽春”。繼查《豐潤谷氏族譜》“卷六.二十”,谷壽春,乃豐潤縣大安樂莊村谷秉臣之子、谷靜源之孫、谷昀之曾孫,是豐潤的一大名門望族。家譜上谷壽春也沒有寫明生卒年限,只記載其生於道光年間,娶張佩綸大姐為妻,生子一(谷紹緒)女一。但其唯一的兒子谷紹緒記明“生於咸豐四年(1854)十月初四日……卒於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初五日。”從谷張氏之子谷紹緒的年齡推斷,假如谷張氏二十歲生子,那麼她的出生年代應為道光十四年(1834)左右,比張佩綸大十四歲。這也基本符合事實。谷壽春的女兒長大以後,嫁給了東缸窯的秦履安。1880年4月6日,張佩綸造訪田表弟家時,晚上就住在了秦履安家。《澗於日記》寫道:“至缸窯田表弟處。宿東缸窯秦履安甥婿家中。缸窯距唐山十二里,家多業陶者,壘石為垣,覆以碎瓦殘甑,饒有野致。履安所居曰東缸窯,去田氏又五六里。父寄(繼)商,年六十四,敦厚古拙。履安娶谷氏姊女,生四男,三世聚居,真率有味,令人深羨其人倫之樂,便覺桃源猶在人間。吾輩動遭憂患,欲買山而隱,作樂志之問,賦閒居之篇,豈可得乎?中懷悵觸者久之。甥女請名其子,命之曰庠、度、廉、庚。”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豐潤谷氏族譜(原文附圖)

自從張佩綸造訪過田、秦兩家之後,給這兩家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因為張佩綸與當時的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是好朋友。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張佩綸與唐廷樞相識始於1879年秋季。當年秋天,張佩綸的生母、妻子、女兒相繼去世。為了將這些親人妥善安葬,張佩綸父親生前的生死之交、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給予了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大力支持。不僅將在家待業的張佩綸的長兄張佩統、五弟張佩紱、六弟張佩緒等都安排進了開平礦務局,給予了高職高薪(張佩統月薪36元,相當於知縣半年的工資;張佩緒為正六品的通判,比知縣官職還高),而且,還責成唐廷樞將礦務局的風水師李錫蕃借給張佩綸去大齊坨看墳地。從此,張佩綸與唐廷樞相識。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開灤博物館裡的唐廷樞雕像(束文傑 攝)

當時,張佩綸只是一個從五品的翰林院侍講,而唐廷樞已經是正四品的道員銜,但由於張佩綸是炙手可熱的京官,且有李鴻章作靠山,因此唐廷樞對張佩綸非常恭敬。張佩綸1879年10月14日去天津招商局小坐,日記中就有“唐觀察廷樞,局總辦也,來謁,道飢渴”之句。“謁”字有下拜上之意,唐廷樞的態度由此可見。17日張佩綸離開天津回豐潤老家,李鴻章命令唐廷樞親自駕駛小火輪一路護送。張佩綸日記中這樣寫道“合肥相公命開礦之道員唐廷樞送行,以小火輪帶餘舟而前。”一個“命”字,說明在李鴻章心目中兩人地位之區別。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由於有這層關係,當唐廷樞開辦的開平礦務局需要井所需缸磚時,張佩綸的外甥女婿秦履安通過開平礦務局坐辦張佩緒的關係,包制了修建礦井所需的全部缸磚。陶成局在生產缸、盆產品的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招收工人兼制缸磚和耐火磚,產品質量越來越好,併為天津北洋機器局大沽造船廠提供其產品,並且得到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特獎。2002年出版的《唐山百年紀事》就記述:“新明瓷廠和德盛窯業廠是兄弟廠,都是秦家開辦的,都是從陶成局分出來的。陶成局明清以來,有數百年曆史,所有制瓷方法墨守成規,極少改進。至清光緒四年(1878年)開辦開平礦務局時,因開鑿礦井需用強度良好的缸磚,曾聘該廠廠主之先輩秦履安設計燒造。秦履安借鑑燒製缸盆的材料、技術與燒成溫度燒出礦井用缸磚。以後又在古冶、林西等處分設缸磚廠,由秦履安之子秦鶴良等經理此事,產品質量越來越好,其後及自行設廠製造缸磚、缸管,供應天津北洋機器局大沽造船所,曾得到前清大臣李鴻章的特獎。”隨著陶成局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1899年秦履安在天津娘娘宮東口沿河馬路開設德盛缸店,專營批發陶成局產品。1900年年秦履安之子秦幼林接管德盛缸店,除經營批發陶成局及唐山各瓷廠的陶瓷產品外,還兼營缸磚、耐火磚、水泥、砂石等建築材料批發業務,並在天津陳家溝開辦焦炭廠生產焦炭供應天津造幣廠,獲利豐厚。德盛缸店在津、京、冀一帶頗具聲望。清末民初,陶成局形成了老陶成局、東陶成、德盛窯業三家陶瓷企業,其資本總額、生產規模和用工人數及產品產量,可佔唐山整個陶瓷工業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德盛窯業唐廠(束文傑 攝,翻拍於唐山博物館)

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濟效益的增長,秦氏家族的陶瓷產品中又開發出了茶壺、飯碗、痰筒等細瓷的品種。到了民國年間,唐山缸窯各廠除燒製粗瓷產品外,開始大量燒製嫁妝瓷、茶具、碗盤等日用細瓷產品。隨著缸窯細瓷生產的發展,吸引了眾多山東德州、河北彭城等地的制瓷藝人來唐山工作。由於電力、陶瓷機械以及注漿、貼花工藝的普及和使用,唐山陶瓷進入了工業化大生產的時代。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解放後,唐山缸窯的細瓷生產進一步得到發展。20世紀末,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缸窯的粗瓷產品迅速被細瓷產品,以及金屬、玻璃、塑料等新型材料所代替。到21世紀初,缸窯的粗瓷生產基本停止了生產。現在缸窯一帶陶瓷生產以骨質瓷等細瓷生產為主。

劉天昌,字重輝,研究生學歷,作家、歷史學者。現任副縣級科員,政協委員。兼任河北省灤河文化研究會理事,唐山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唐山市歷史學會副秘書長,豐潤區作協副主席,豐潤書院副院長,《唐山文史》編委,主要作品有《豐潤舊事》《兩廣總督張人駿》《車軸山》《唐山民俗》《劉廷璣與紅樓夢》《冀東抗日大暴動》,光緒版《豐潤縣誌》(點注本)、《豐潤古詩詞會鈔》(合編)等。其部分作品被國家圖書館、國防大學圖書館收藏。還著有兒童動畫片《小英雄雨來》劇本並拍攝成功,著有三十集電視連續劇《大清粵督張人駿》劇本。與中央電視臺拍攝有七集電視紀錄片《見證南海》,與國防大學拍攝有電視教學片《南洋策》,與江蘇衛視拍攝有五集電視紀錄片《南海縱橫》,與北京衛視拍攝有電視紀錄片《冀東大暴動》,與省、市、區電視臺拍攝了多部紀錄片等。

清史揭秘:“北方瓷都”唐山的繁榮發展 與張愛玲的爺爺有關……

劉天昌

文章系作者劉天昌老師授權發佈,特此說明並鳴謝!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