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北京正在給來北京打拼的年輕人一種屈辱

正文共:2394 字,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鐘

北京正在給來北京打拼的年輕人一種屈辱

一直很不喜歡被人貼“北漂”這種標籤,因為這個詞所帶的那種悲情氣息。當人們討論一個人是“北漂”的時候,似乎就是在形容這個人放棄了某種優渥的生活主動找虐,這種誤解讓人不適。對我而言來北京只是因為這裡文化產業聚集,適合工作而已。

不過最近北京房租上漲的事情正在像海市蜃樓奇景一樣,吸引著社會各界以獵奇的眼光了解來北京打拼的年輕人們,生活悽慘到多麼匪夷所思的地步。

當看到有不少人在這類故事下面留言炫耀自己在老家工作,過著怎樣安逸而又幸福的生活時,才明白過來:這件事對“北漂”們來說可能是切膚之痛,但是對有些留在三四線城市工作的同齡人而言,大家正過著他們想象中“北漂”應有的生活,並且被他們同情。真的,這種被同情的委屈有時候比被人嘲笑還讓人難過。

以前圍繞“到底是留在家鄉好,還是去大城市打拼好“有過各種各樣的爭論,但雙方基本勢均力敵:大城市有大城市的資源和眼界,小城市自有小城市的灑脫和自在。不過這次北京通過房租讓“北漂”都啞口無言,畢竟這些心比天高想要做點什麼的人,不僅沒有感受到詩和遠方,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變得艱難。不管雙方是否屑於做這種比較,各個層面上確實非常懸殊。

北京正在給來北京打拼的年輕人一種屈辱

北京正在給來北京打拼的年輕人一種屈辱

三年前我在愛奇藝參與《大牌對王牌》的宣傳,有次錄製完是凌晨快3點,打車遇到的司機長得文文弱弱,說話有點靦腆,聊各自的工作來,得知他是山西人,在機場附近租農民的自建房住,每個月房租400,缺點是交通不方便,沒有馬路直接通到住處,每天晚上下班要從一片菜地開過去,所以第二天早上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從菜地開出來之後,拿抹布把車上的土擦一遍,“乘客看到乾淨的車子心情也會好”。

我很意外的是這麼晚下班,一般碰到的司機都會用諸如“這麼晚還在加班,夠辛苦的”寒暄一下,但是這位靦腆的山西司機反而說:“其實我和你一樣,雖然工作辛苦一點,但是勞動多少就有多少收穫,北京是很公平的,所以我來這裡跑快車,養活一家人,你看我加班到這麼晚,但我的心情是很踏實的”。

我很驚訝他用“也”字,就好像知道我的想法一樣,也很驚訝他對工作的態度,以前覺得這種話像是電影裡才有的臺詞,但是他的靦腆和敏感讓我能感受到這是他的真實想法。後來聊到北京人經常嫌外地人搶了他們的資源,司機師傅給我講了個故事:

有一次我接單碰到一個女顧客,北京人,上車就開始數落外地人有多討厭,說都怪我們全跑到北京來,才害得他們做什麼都要搶。她講完後我問她:“您家住幾環啊”,她說在五環和六環中間,我跟她說:“作為一個出生在北京的人,你有這麼好的資源,還沒有憑藉自己的努力奮鬥到三環以內,就說明自己能力不行,把自己拿來和一無所有來北京打工的外地人比較,還比不過,您說說是自己本事不夠,還是怪外地人?”

他頗有些得意地說:“我說完這通話她就再也沒吱過聲了”,過了一會又若有所思地說:“其實有的北京人讓人看了也挺不忍心的,北京的物價太高的,運氣好的都拆遷了,但是那些農村的人,有的甚至要靠撿垃圾,在工地上搬東西、看大門賺一點錢,因為他們也沒別的技能。”

那還是我剛來北京不久的事情,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對那位靦腆又心思細膩的快車司機印象深刻。當時快車還沒有“京人京牌”的限制,後來出了新規,好多像他那樣來北京跑快車的人自然是不能繼續過“即使晚上3點還在拉活,依然開開心心,因為覺得能憑自己的努力能養活一家人”的生活了,他們已經和那些非京牌車輛一起,從北京消失了,不知道現在去了哪裡。

那時候雖然有“地域歧視”,但是就像那位司機一樣,因為知道自己處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裡,即使辛苦,依然可以憑本事得到相應的報酬,所以大家樂觀並充滿希望,享受著心安理得的尊嚴感。不過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在持續高漲的房租下面,那些承受能力相對有限的人,當然也會識趣地從這裡消失,比起地域歧視,更有效果的從來都是價格歧視。

北京正在給來北京打拼的年輕人一種屈辱

北京正在給來北京打拼的年輕人一種屈辱

對於選擇留在家鄉過安逸生活的人來說,也許不容易理解為什麼有人會選擇去北京,或者說一線城市“受苦”。我今年以一次錯誤的嘗試知道了答案:北京有全世界最好的年輕人。

因為這些年輕人比誰都活得用力,比誰都活得認真。選擇來北京工作,就等於選擇了今天不努力,明天就有可能沒飯吃、被房東掃地出門的生活,因為已經釜底抽薪,所以每天都是背水一戰。

過按部就班的正常生活多容易啊。但我總想起《飛越瘋人院》裡的麥克墨菲,麥克墨菲在嘗試無數次叛逆計劃失敗之後,想鼓動病友們一起搬動那個大理石臺子,他使勁抱住那個臺子運勁,沒搬起來;他再次用力,還是沒搬起來,於是只好退下,突然他恍然大悟大叫起來:去他媽的,我總算試過了,至少我試過了!總該有人試試不在被設定好的軌道上走會發生什麼。

北京是有可怕的堵車和擁擠的地鐵,但是共享單車從興起到衰落在北京上演了好幾輪,有的地方卻自始至終從未出現過;在北京大家談論哪個初創公司要敲鐘了,哪位明星現身三里屯了,什麼店鋪最近成為網紅了,在小城鎮人們談論哪家婆媳吵架了,誰家的小子快30了還沒結婚,哪個小區的物業又被業主集體趕走了,兩者的區別大概就像:一個供應珍珠奶茶,一個有咖啡、果汁、茶水……

水當然無高低貴賤之分,哪種水更好喝也是因人而異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選擇後者,那麼你的一生裡至少品味過幾種不同的味道,知道存在什麼樣的區別而已。人的壽命都是有限的,其實何必那麼畏懼辛苦和困難,忙碌一點,體味到的東西也更多一點,生命的層次也更豐富一點。

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越來越少去反思為什麼要活著,活著越來越多地成為一種責任,甚至只是本能。但是我所認識的那些在北京努力生活的傢伙們,他們認真、熱情、赤誠、敢愛敢恨、熱愛生活,恨不能一天有25個小時可以使用。也辛苦,也忙碌,但是也飽滿,也熱烈,也真誠,那種青春逼人的氣息讓人迷戀。

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即使辛苦,依然選擇留在北京的願意吧。但是越來越高漲的房租正在讓大家逐漸難以維持基本的體面,還有什麼比因為這樣的原因從北京撤退回家鄉,被圍觀被議論被憐憫,更讓人屈辱的呢?

北京正在給來北京打拼的年輕人一種屈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