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也许你想了解一些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心理常识(三)

当我们进入第三篇的时候,我们也该进入结束了,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方面没有提到,随后会在文章里继续分享和探讨。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事情的彻底展现确实是需要一定基础的。无论是前面提到的“心理问题早已存在只等外界触发”,还是关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事情的发展,都适用。而且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中应用的也是非常广泛的。所以在这里就这一点再唠叨几句。

我平时比较喜欢一句话,叫“在梦想未实现之前,无论你现在的努力看起来和它多南辕北辙,都是在为它做积淀”。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区别可能就主要在于精神生活非常自由,现实生活则有各种条条框框。我想要实现我的梦想,就只能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那自然要尊重遵守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原则。比如,在我们没有经济能力来实现梦想的时候,可能我们会选择一些迂回的方式,先积累经济达成足够的条件再去实践梦想。有时候可能在从事着与梦想背道而驰的东西,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人生在向前走,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也必然能够用到追求梦想的路途中

当然,也有朋友会选择其他方式积累筹集资金,在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

“基础”存在,才能有相应的展开。我有能够产生膝跳反应的基础,我才能被诱发膝跳反应;我有能够得病的基础,我才能够得病;我有能够产生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基础,我才能够得这些;我有能够吃东西的基础,我才能够去吃东西。所以,在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先考虑自己是否凑够了基础性条件呢。挽回感情,是否有挽回的基础呢;创业,是否有创业的基础呢;帮别人是否有帮助别人的基础呢。


也许你想了解一些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心理常识(三)

其实,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好意或帮助才真的存在。当别人不需要的时候,我们提供的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好意。而这往往并不能够起到帮助作用,很有可能带来伤害。

人与人的观念确实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区别并不是只局限于陌生人。亲密关系里,甚至家庭中也存在了非常大的不同。但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父母觉得你冷”、“父母觉得你饿”,但是我未必想要穿多,未必想要吃多。在我不想或不需要的时候,别人给我这些,我不一定会怀着感恩的心情去接纳,甚至有时候说的多了,反而会让我觉得被侵犯了。

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给予的帮助才是帮助。如果别人不需要,那我们很可能只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也就是“我觉得他如何,所以想对他如何”。而他是否真的需要呢?

对于这一点来说,心理咨询师在辅导过程中是非常注重的。


也许你想了解一些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心理常识(三)

注重的原因其实也和之前所说的一样,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再去提供帮助。但是关于这一点自然不能仅止于此。

当我们想要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在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觉得我们是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但是否真的能帮,这里就不做深入讨论;接着我们可能会觉得对方是弱者;然后我们可能会把对方放在一个可怜的需要被拯救的位置上。这就好比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全知全能、能力出众、普渡众生”的位置上,似乎一下子我们成为了神、菩萨。但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自然要尊重现实社会的规则,在这个时候我们无论能力高低,在本质上都只是普通人,不可能成为神、菩萨。

如果我们抱着这种心态去与他人社交的话,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毕竟我们没有能力帮助所有人,没有能力改变所有人,没有能力照顾好所有人的感受,没有能力成为一盏绝对正确的明灯。可能你不仅会累,还会丢掉独立性,还会丢掉自己是生活隐私,还会再也找不回真实的自己。

归根结底,我们只是一介普通人、凡人,不是么?


也许你想了解一些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心理常识(三)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这一点我们也要聊一聊。就是如果别人有需要,而我们提供了一些东西,帮助别人达到了目的。在这里,帮助这个词,似乎并不合适,我觉得帮助本身似乎也不存在。

虽然说帮助方提供了更多的东西,被帮助方提供的少,但这里的互动不是单方面的。我给予对方一些东西,对方利用这些东西,我没有代替对方去生活,那么,

达到目的的根本力量还是在于他自身。在这里可能用一个“合作”的关系来形容更合适。就好比,我写这篇文章,我想传递一些东西,看了的朋友可能看到很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解读形成自己的收获。他需要有看到一些有价东西”的能力,然后才能在这篇文章中或者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里发掘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文章和他自身的这部分能力,共同导致了他自己有收获

需要是确实存在的,别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和别人建立关系、形成合作的基础。我们提供的别人正好需要,一拍即合。而抛开赚钱、亲子关系、健康、感情、饮食这些比较普遍的需要,还有哪些值得深度挖掘的呢。

也许你想了解一些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心理常识(三)

那么,在你的能力作用之下,你从文章中看到了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