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过去的大型城市在战争面前有多脆弱?

苹果知名达人


大型城市固然有高墙厚垒防御体系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富等优点,但在生产力落后的传统小农经济时代,大型城市严重依赖周边乡村乃至数千里之外的鱼米之乡供应粮食、果蔬等农产品,而首都等中心城市更是需要从全国范围内向其输送贡品、税银方可正常运转。

简言之,大城市虽然占据一定人和、地利,但在遭到围困时因容纳的常住人口和外来难民太多,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后勤和公共卫生压力极大,一旦被围时间过长就难免爆发饥荒、疫病等严重危机,从而严重削弱长期抵抗能力。

以北宋京都汴梁城(东京)为例,《清明上河图》充分表现了汴梁城的盛世繁华,但掩藏在画中的各种危机也不少——比如航运发达的汴河水系堪称汴梁城的“血脉”,前者与黄河、大运河连通,源源不断地将东南财赋重地的粮米、物产、奢侈品运往宋京,史载40天就可将600万石江淮粮米送到都城。

对于汴河水系的过度依赖既造就了汴梁的辉煌,也埋下了这座名城衰败的因子。北宋末年金兵围困汴梁切断了汴河航运,再加上金兵攻进城后烧杀掠夺,结果在建炎元年汴梁城爆发严重饥荒——1升米要300钱,1只老鼠都能卖数百钱,城中饥民只能食用水藻、椿槐叶,街巷饿殍遍地且身上的肉都被蚕食,可谓惨不忍睹。

纵观中国古代史,困守孤城或占据几座孤零零的大城市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打仗真正拼得是实力(对人力资源丰富、技术相对先进的农耕民族来讲就是充裕、稳定的军粮供应)。如果没有牢靠的后勤供应体系和稳固的根据地、大本营的话,就算控制大城市乃至京都称孤道寡,也会很快走向失败——西汉赤眉军(攻占长安被迫撤退)、唐末黄巢(占领长安后建元称帝但很快失败)、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明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