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把錢存入餘額寶時,所有人都在受益,那麼誰在虧損呢?

用戶69290716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如今餘額寶儼然已經成為了全民理財產品,P2P的雷暴更是讓大量的資金再一次進入了餘額寶。那麼餘額寶作為小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如果大家都在賺取收益,那麼誰在為這些收益買單呢?都是誰在虧這些錢?

首先,我們要知道餘額寶之所以風險低,是因為投資的都是貨幣基金,除了固定收益債券和逆回購等小風險投資方式之外,其餘大部分的資金都是存入銀行賺取收益。但我們都知道銀行的利率遠低於餘額寶的收益,所以餘額寶存銀行不是按照傳統利率來的,而是根據和銀行的協議利率。因為這部分資金巨大,可以給銀行帶來充分的現金流,所以銀行可以給到5%的利率。而這個利率是高於餘額寶的收益的,扣除給用戶的收益,餘額寶還能從中盈利。

好,那我們現在就來看,這些收益是誰在虧損。首先銀行不傻,給了5%的利率他就要再別的地方找補回來,那銀行之所以要現金流就是為了商業貸款。也就是說銀行貸款利率會提升,那麼貸款利率提升後影響的是誰呢?

當然還是我們自己,畢竟需要貸款買房、買車的人有很多,都需要去銀行貸款。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雖然你靠餘額寶賺取了高收益,但最後還是連本帶利的都吐出去了。


正商參閱


曾經拜讀過陳思進老師的一篇文章,裡面有一句話我認為可以作為題目的完美解答,裡面說到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大概意思是投資是互惠互利的,而投機則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損。餘額寶大家都知道是貨幣基金,是公募基金的一種,我們都認為投資餘額寶是一種投資行為,沒人認為投餘額寶是一種投機行為,把錢存入餘額寶是一個三方共贏的事,不存在誰受損,誰收益的關係。

這裡我所指的三方包括:投資人、基金公司、支付寶。

1.投資人是收益的,這個大家都懂,大家投資餘額寶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收益而來,如果餘額寶的萬份收益標個負值,我相信大家都不會去投,那是扔錢。大家都是看中餘額寶的靈活和比活期高的收益而來,是最終的受益者。

2.基金公司,其實這裡面最穩的就是基金公司,公募基金有一個特點是有別與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追求的是業績,沒有業績就沒有管理費,按提成的。而公募基金的基金公司則是穩坐釣魚船,不管這隻基金的運行的業績如何,管理費是固定的,不管盈虧都是這個比例,你投進來我就拿錢,所以基金公司也是受益人。

3.支付寶,餘額寶的平臺是建立在支付寶的基礎上,餘額寶作為一個代銷的平臺,賺取的也有基金公司的返傭,而除了這部分返傭之外,還有一筆更大的收益,就是備付金帶來的資金沉澱量,這筆收入是非常豐厚的。無論是餘額寶的申購和贖回,只要不是直接從銀行卡操作的,在申購前和贖回後都會短暫的沉澱在支付寶賬戶中,面對餘額寶龐大的客戶群體來說,這部分資金帶來的利息收入非常的可觀。

所以說,把錢存入餘額寶,是一個三方收益的過程,理財不能創造價值,但是可以創造貨幣。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第四方的收益者,就是基金公司的託管銀行,都是有利潤可賺的。


不立而立


簡單來講,餘額寶背後是天弘基金,天弘基金是一個比較大的項目,不僅僅只有餘額寶,招行的朝朝盈也是他在運營。把錢存在裡面,可以享受24小時0秒贖回,無論是賺利息還是使用便利上都遠遠高於傳統的定期存款。


與傳統存款不同,基金是需要有人運營的,和股票一樣。基金又分為股票型和貨幣型,貨幣基金幾乎沒有風險。在開通理財產品之前銀行會有對用戶風險承受能力的評級,而貨幣基金一般屬於R0到R1之間,也就是保證本金但不保證收入。


實際上通俗來講,餘額寶這樣的貨幣基金是穩賺不賠的,再通俗來講,他的運營模式是這樣的,基金運營者先從用戶手裡把錢集中起來,再借給需要錢的人。而他又會對這些借錢的人做一個統計分析,再把這些錢分為2到3部分,一部分人是那種每次都會準時還款並且保證有還款能力的人。我們稱這種人為A類人,而B類人可能還不上,但其實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就可以算作是A類基金,B類的風險是大於A類的,但是順利的情況下收益是要高於A類。打個比方,如果兩種類型規模相同,但今天只賺了5塊錢,只達到了A類的預期收益值,那麼B類就沒有收益了,但是如果今天賺了15,那麼給A5塊,剩下的10塊就都給B了。如果賠錢,則先從B類基金裡賠錢,所以A類基金雖然收益低,但是可以說是相當安全了。



餘額寶與基金運營機構是一種雙贏關係,支付寶利用大量的用戶,實現資金的快速募集,而用戶又可得到更高的收益,每天美滋滋,餘額寶只是貨幣基金的一種,這本來就是一種共贏的運作模式,並不會有人虧損。


歷史密探


向全民發福利的最後,虧損的當然還是自己,天下永遠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始終要記住的一點,如果所有人都變得有錢了,那麼一定是物價變高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可能存在一個黑箱子,把大家的錢放在一起,然後大家都得利。

餘額寶最飽受批評的莫過於向銀行吸血,餘額寶背後是天弘貨幣基金,而據稱,作為基金公司,天弘大部分將資金作為同業存款或者大額存單存入銀行,這樣的利息自然要高於普通人存款的利息,事實上,餘額寶大部分只是作為銀行和儲戶的中間方,也就是說它所發揮的效用就是將閒散資金匯聚起來,再存入銀行,從而收穫利差。


這樣的行為會導致什麼情況呢,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提高了,自然會推高貸款利率,加強信用的篩選,貸款更加不易,而企業承受了更艱難的環境,成本自然也要提升,最終又反應到了物價之中。



一定程度上是一種“金融綁架”,活期較高息的模式,更加容易帶動人們的消費,更多使用支付寶,同支付寶綁定,信用評估,螞蟻花唄等等,最終的結果是低儲蓄,高消費,高債務。


凱恩斯的貓


把錢放入餘額寶之中,其實與把錢放入銀行之中是一個道理,雖然風險係數、本質不同,但卻形式一樣。沒有誰虧誰不虧,要看最後接受貸款的這筆資金情況。

將資金放入餘額寶中,其實錢還是流通到市場中來被企業、個人所貸款使用。所以,就需要看“最後一棒”是虧是盈,如果是虧的,那麼“最後一棒”就是虧的,但是要是盈利的,也就沒有人虧損。簡單說,用戶將資金放入餘額寶中,餘額寶的收入支付給用戶的利息並不是自己的淨利潤,而是背靠著的貨幣基金,整個的資金均有貨幣基金運行,餘額寶在其中充當著的是鏈接入口以及服務的平臺,收取的是管理、服務費而已。

貨幣基金受到用戶的資金以後,會執行理財,投資標的包括:銀行理財、大額存單、國債、國債逆回購、信投、等等低風險產品。從直觀上看,支付寶的錢並沒有流入到誰的手中,而是投資了這些低風險理財產品。但是,這些低風險理財產品收到投資的資金以後,會怎麼樣?會流入到需要使用的金融機構、投資機構、證券機構、企業、公司甚至個人手中進行創收,簡單說就是貸款需求的人手中。這樣就存在著利差,貨幣基金支付給你3%的年化利率,貨幣基金投資標的產品給予貨幣基金4%的年化利率,而市場需求貸款的貸款人給予這些標的產品5%的年化利率,形成一條產業鏈。

當然,從整個環節看,生態平衡。但是如果中間存在著什麼問題,貨幣基金出現問題,那麼貨幣基金虧,投資標的產品虧,貨幣基金虧,就算是最後的貸款人虧,所有的中間環節也都會虧。虧不帶表本金一定受損,而是相對的年化利率降低。

所以,最後“最後一棒”可能會虧的概率大一些,但也會影響到整個中間環節,最有中間環節都不虧的情況下,才能夠存在更高的年化利率。


厚金說


沒人在虧損,存餘額寶的錢,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們自己買單,一種是大家多賺了。

自己買單

我們存入餘額寶的錢,餘額寶除了少部分購買固定收益債券、逆回購之外,絕大部分資金都是以協議的利率存入銀行(比如我們存銀行的利率只有2%,但餘額寶資金規模大,它可以與銀行談判到5%的利率),扣除餘額寶的運營費用及餘額寶想賺的利潤點後,剩餘的收益在以高於銀行存款的利率,比如4%,支付給我們。

按明面上看,銀行是吃虧了,但我國銀行業的利潤年年在增加,而且銀行顯然也不是會吃虧的主,吸收的存款利率高了,銀行會直接加價在利率上再貸款給企業,把成本轉移給企業。

企業的貸款利率上升,每年支付的利息增加,財務成本跟著上升,那麼要維持自己的利潤(或者說不讓自己倒閉),那麼企業就需要把增加的成本加在商品上面在出售給我們,饒了一圈回來,這個過程社會總財富沒增加,最終類似我們自己給自己加息。

大家多賺

資金的流通是有一定的意義的,可以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依然如上述的幾個步驟,銀行貸款給企業時,雖然利率增加了,但假設企業用這個貸款引進先進的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那麼由於生產成本的下降,企業實際獲利增加,這個過程中所有人都是賺的,並無人虧損。

只要企業規模及利潤處於穩定增長的階段,那企業是一直在創造財富的,這一過程是沒有虧損方的,最終導致的是我國的GDP總量在增長。也就是說,只要該貸款引起的是生產效率提高,單位成本在下降,社會總財富在增加,那就沒人虧損。但是貸款並不一定都能產生上述效用,故而第一點中我才說了,有時候是我們自己在買單。

總結

存餘額寶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整體上可以說是有利無害,不用過多的去考慮,有錢賺才是王道。


鯉行者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因果循環都是緣(圓)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到了佛系這個詞,因為提高的收益最後繞了一圈還是由消費者買單。

很多小夥伴虎軀一震,瓦特?錢放餘額寶不是比放銀行多賺了很多利息嗎?

別急,我們來捋一捋。

流動性的轉移和緊縮

銀行一年期存款利息3.5%,活期0.35%,而餘額寶現在基本穩定在3%-4%左右(最早出的時候能到6%、7%,還不限額),還是活期,秒殺存款利息。

所以很多人把一部分錢從銀行取出來放在餘額寶裡,等於是從銀行嘴裡生生奪出一塊肉來,這塊肉有多肥,1.5萬億,要知道2008年救市不過用了4萬億,全國資金存管的規模也就100萬億,一個區區餘額寶背後的貨幣基金就吸收了上萬億的規模。

餘額寶出現之後,銀行心有不甘,紛紛推出自家的貨幣基金,也帶動了各種“寶”應運而生,如此一來,全國的“寶寶”不知道吸收了多少資金。

除了儲蓄的轉移,還有一部分零錢,這樣消費者的錢,也就是流動性都鎖在了“寶寶”裡。

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上升

餘額寶本質是貨幣基金,也是有收益波動的,但是消費者認為它幾乎沒有風險,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全社會的無風險利率水平,銀行手裡的錢本來就少了,現在無風險利率又上升了,實體經濟就更難融到錢,像p2p類的產品更是如此,我們高息把錢貸了出去,機構會以更高的利率貸給實體經濟。

這樣一來,店鋪的租金上漲了,生產企業的成本上升了,那麼你認為最後是誰來買單?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卻蘊藏了深厚的經濟學原理,所以大家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十分有財


誰在受益?誰在虧損?要從兩方面看,有比較才有判斷。

從狹義的角度看

餘額寶的資金流向是這樣的:

儲蓄者---餘額寶---天弘貨幣基金---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借款人---投資產業---消費者。在這個鏈條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進行利益整合,是受益人的同時,也是付出者。

餘額寶的出現,增加了儲蓄者和銀行之間的環節,打破了兩者原來的利益平衡,使得儲蓄者收益上漲,銀行利潤降低,餘額寶和天弘基金增加了收益來源。因此,狹義的說,把錢存入餘額寶,和傳統儲蓄來比,儲蓄者、餘額寶和天弘基金是受益的,銀行是受損的。這也可以從近期銀行的表現看得出來,攬儲壓力加大,利潤增速降低,員工離職率上升。


從廣義的角度看

雖然很多人為此叫好,但這其實不是什麼好現象。因為從廣義的角度看,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受益者和受損者,大家最終都是利益的共同體,都是“拴在一條線上的螞蚱”。

如果整個鏈條算是一個生態平衡,那麼哪裡薄弱哪裡就會出現問題,相應的上下游環節也會隨之傳導過去。比如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出現利益受損,經過不長時間就會傳導到天弘貨幣基金和借款人。

餘額寶最高收益曾到6%以上,現在只有4%,未來可能更低。天弘基金曾經飛速成長,現在也因監管而壓力不斷增加,未來貨幣基金的政策也很難說。

如果所有儲蓄資金都到了貨幣基金,貨幣基金的收益就會降低要現在銀行儲蓄的水平,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從上面的鏈條看,最短可以做到儲蓄者即借款者(投資人),但是這基本回到了原始社會的生產狀態。

如果餘額寶可以貸款,那就可以把天弘基金和銀行吃掉,如果銀行提高利率,也可以把餘額寶和天弘基金吃掉,但是這都將造成制約失衡,儲蓄者和借款人也會被極度壓榨,到最後誰都不是贏家。

因此從廣義的角度看,金融鏈條任何環節的的變化,只不過是利益的再平衡罷了,根本不存在什麼受益者和受損者。


互金直通車


先給答案:是金融市場上每年被割的韭菜們和納稅者!下面細聊:

餘額寶作為目前最龐大的貨幣基金,管理方是天弘基金。錢的主要投資去向有兩個:一是以儲蓄形式放在銀行,分銀行的利潤。二是政策性金融債券。

再說是誰為你的收益買單,1.前者由於目前銀行攬存壓力都不小,所以不得不拿出利潤分給天弘基金。銀行的利潤呢,一邊拿錢去投資股票期貨債券等,一邊發行各種理財。最終都是流向了金融市場,不管什麼市場都是有賺有賠,我們都知道只要你看不對行情,小散戶分分鐘被割韭菜,就這樣把單轉嫁給了投資者!2.政策性金融債券,就是一些由政府信用背書的銀行發行的債券,基本是投向城市基建、棚戶區改造、農村秋糧收購貸款等低風險實體項目。這些項目最終買單的是每一位納稅人!

因此,所有的收益與虧損背後都是由每一次選擇決定的,千千萬的選擇造就了資金不停的再分配!


聽老納說


  就如你把錢存進銀行,你拿到收益了;銀行將這筆錢貸給企業,銀行也賺錢了;企業再將錢投到生產中,企業也賺錢了;當產品大規模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那麼購買者相對以前的價格也是降低了,也可以說消費者也得到好處……

  這一過程,有誰不是受益者嗎?沒有。只要錢流動起來,它就具有其內在價值,而一旦不流通,那麼就會在通貨膨脹中貶值。



  不管是我國GDP,還是企業總資產,都是處於不斷增長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沒有虧損方的。也就是說,只要生產效率在提高,例如用機器代替人工,那麼恩格爾係數就會下降,人們生活水平就會提高。

  也可以這麼說吧!金融體系越是發達完善,對錢的應用就會更為完美,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餘額寶也是一樣。首先要提一下,餘額寶它是一隻貨幣基金,屬於理財產品,千萬不要因其可以隨時存取把它當作活期存款,它的風險程度是要你遠高於銀行活期存款的。

  貨幣基金資產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內,平均期限120天),如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信用等級較高)、同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

  由上面的投資標的可以看出,貨幣基金它只是一個信用中介,這筆錢還是要通過金融的方式投資出去,最終到達實體經濟中去,從而促進社會生產水平,正如上面闡述,誰都是受益方,不存在虧損方。

  當然嘍!如果規模過於龐大,資產過於集中,那麼金融系統性風險就會放大的同時,成為議價方。一旦成為議價方,那麼總體通貨膨脹就會相對上漲。例如人們都把錢存進貨幣基金,銀行吸收不到存款,但它又要維繫自身業務,那麼只能向貨幣基金借(如餘額寶),這就形成了銀行大額存單,利息可能由可議價的貨幣基金決定。要不其貨幣基金可以不借給你,借給其他銀行。

  那麼銀行的資金來源成本較高,會導致貸款出去的利息較高(如近期的房貸利率上浮),那麼企業經營成本會上漲,生產出來的產品就可能上漲,人們消費需要花較多的錢。物價一段上漲,那麼這就形成了通貨膨脹。



  也之所以,為了限制貨幣過快成長,以免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監管層正在研究限制貨幣基金規模,以及採用基金的一般計算方法——淨值法。

  現在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採用的計算方法為攤餘成本法,直接的體現就是貨幣基金淨值每天都是一元一份,而且每天都能看到萬份收益。

  萬份收益是怎麼來的呢?這其中忽略了市場波動,直接計算到期本息收益。例如,假如債券本身一百塊錢,一年到期後本和息為一百零五,那麼貨幣基金就直接將其計算為105元,而忽略了該債券跌到90塊的可能。

  這樣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萬份收益為正,不會出現為負。可一旦採用淨值計算,那貨幣基金就跟所有的基金一樣,每天買入的價格不一樣,投資標的也隨市場波動而波動,例如該債券跌到90塊,那麼其淨值就是90塊,不能忽略違約風險。

  也就是說,在不同時間買入的投資者可能出現虧損。以淨值計算方法計算,可以較大程度的規避違約風險,也是為了完善金融體系。但對熱衷於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的投資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陣強風,颳走什麼人和留下什麼人就不言而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