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你在哪?在干什么?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将推出“千张照片见证油田40年变革”系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还记得一起在芦席棚边打蚊子边吹牛的故事吗?还记得每天需要坐船上下班的历史吗?还记得攒到钱换了大彩电时的心情吗?

还有记忆深处的工人俱乐部、冰糕厂、子弟学校……

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中国石化江苏油田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

40年,究竟改变了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

中国石化江苏石油人之工衣的变迁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提起石油工人,

映入眼帘的是一抹鲜艳的红色。

红色充满着热情,

代表着石油工人能吃苦不怕累的精神。

红色工装穿在身上,

石油人仿佛拥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

不惧严寒酷暑,

不怕艰难险阻,

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在我们心中,

工装早已融入生活,

成为石油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石油人对企业、对工作的感情寄托。

穿戴工装是一种荣誉,

更是一种责任。

石油人用工装

向社会传递企业精神内涵。


【70年代】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到了冬天,清一色的蓝灰色杠杠棉服。这种棉服肥大臃肿,穿着还得在腰上裹个布条才行,加上油田工人戴的狗皮帽子,那时候便流行了一个形容油田工人的顺口溜:“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劫道的,细看像个打猎的”。杠杠服已成为老石油工人的象征。那个时代,一群石油汉子身穿深色的杠杠服,顶风冒雪,战天斗地,是何等的壮观。

【80年代】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那时候的单工服是藏青色土布面料,棉服不再有一道道杠杠,多了个深褐色的大毛领,胸前一排金属按扣,简单方便,颜色还是“老三色”:卡其、藏青、灰。不少人家把它当做孩子们的冬装,耐磨又经脏。那时的技校,冬天的校园里“老三色”棉袄随处可见。

【90年代】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进入90年代,绿色的新工衣,取代了“老三色”。面料较之前更加柔软。棉衣也和以往棉服不同了,衣服里面填充的不再是棉花,而是丝棉,轻巧了许多。金属按扣里面多加了一条拉链,还有一顶可拆卸的帽子。记得93年冬天穿着棉工服去了趟北京,一对中年夫妻跑过来问我:这棉衣起来很舒适,哪里买的?我很骄傲地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单位发的。

【21世纪】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进入新世纪,油田工人的工作服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颜色更加鲜艳,样式更加时尚,工装的设计更加人性化。这一时期,工作服更新很快,又没有统一着装的规定,一线油田职工进入了工作服“混搭”的年代,各式工装纷纷亮相。

【2012年】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2012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员工工作服进行了统一定制,下发了印有中石化统一标识的红色工装。至此,油田员工结束了“混搭”时代,开始统一着装。从“老三色”到鲜艳红,从卡其布到纯棉,从臃肿的棉服变成内里可拆卸的棉工装,工作服的设计也更加人性化,新一代的红色工作服,有夏季、春秋季和冬季三种,在设计上除了保留夜光条外,还具有了防静电、防溅水、防油污功能,左胸特别设计了可插放个人信息卡的口袋,十分人性化。棉工作服内有可拆卸的小棉袄,近两年还配发了羽绒内胆的冬装,轻便保暖。


工装的变迁,

从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国石化江苏油田的发展。

从穿上工装,

到爱上工装,

工装凝聚着石油人的情感,

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精神传承,

成为石油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不少人在换岗离岗退休之际,

会将昔日的工装悉心珍藏,

那是在守护心中的职业荣光。

这份凝聚在工装中的复杂情感,

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

是对曾经的奋斗与坚守的最好纪念。

石油工衣,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