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心理学博士的乡村支教行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

新时代是奋楫前行的时代。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需要广大知识分子进一步砥砺家国情怀,唱响爱国奉献主旋律,以实干托举梦想,用奋斗成就事业。

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对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出部署。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专栏,持续报道先进人物典型、活动进展情况及全市各地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挖掘发现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做法,报道全市广大知识分子胸怀祖国、立足岗位、艰苦奋斗、学以报国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更多知识分子不辱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唱响爱国奋斗主旋律、汇聚建功立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张洁

“双手抱在胸前,闭上眼睛,腿不要打弯,自己数3、2、1……”

暑假的校园,四处长满了荒草,东阿县大桥镇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却充满了阵阵欢笑。二三十位小学生在支教大学生的指导下玩“信任背摔”的游戏。

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老师陈光辉博士,是这次公益支教活动的发起者和带头人。他介绍,信任背摔是一项心理素质拓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关系。当人站在一米多的跳台上直挺挺地向后倒下的时候,台下方的人会用手托起成一个“人床”把台上摔下的人接住。这个游戏是他们为这些儿童设计的心理干预项目之一。

心理学博士走进乡村小学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普通大学教师,在从贫穷的农家一步步走向现代城市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孩子的内心播下希望与拼搏种子的至关重要性。”陈光辉说。

陈光辉是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名老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等。一直坚持做公益的他,首次将自己的专业与公益结合,并带队实践,尽可能地帮助乡村贫困、留守儿童打开心结,以公益情怀暖人一季。“每年我都会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做公益。”陈老师告诉记者,这次东阿行的所有费用都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十名大学生和十二名小学生的餐费和交通费。今年5月份,他委托大桥镇联校的校长,在中心小学和凌山小学找到1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10名留守儿童或风险贫困家庭的孩子,还有10名正常家庭的但有兴趣参加心理辅导的孩子,临时组成一个班级,开展了十天的公益培训课。“心理韧性”是陈老师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中提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给孩子埋上信念的种子,锻炼他们的毅力,灌输积极的情感……这是我们此行的目的,这些训练将有效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进而增进儿童的自我发展动能,实现自身良好身心发展,并最终助力成年后获取良好工作岗位,从根本上带领家庭脱贫。”

为留守儿童打开心结

9岁孩子小诚(化名)的奶奶是第一个找到陈老师的家长,她很担忧孙子对母亲“既爱又恨”的情绪。她告诉陈老师,孩子的妈妈在他出生几个月的时候就离婚离开了家,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奶奶一个人抚养他长大,平时俩人很少提起“妈妈”这个主题,小诚只知道“妈妈不在了”。但小诚上学后和老师同学聊天时,避免不了这个话题,因此他变得孤僻和敏感,每次都躲得远远的。一旦在电视上看到孩子和妈妈的画面就换台,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哭着告诉陈老师,她最难过的是小诚在说梦话的时候会喊妈妈。

陈老师告诉我们,实际情况是小诚的妈妈因家庭矛盾离开多年,但很快已经重组了家庭,就在小诚附近的村庄,因为对小诚父亲和奶奶的怨恨,导致对孩子也是充满了怨气,一次都没有看过他,甚至表示永远不会来找他。“我们左右不了现实,只能从心理方面对小诚进行疏导。”陈老师告诉小诚,他的妈妈在天堂,虽然摸不到听不到,但妈妈每天都在看着他,如果小诚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最后烧掉,她就能看到了。小诚大声哭了起来,拿着笔和纸写了很久很久……“对于无法改变的外在条件,我们可以试着找一个心理寄托,给他塑造一个符号感的妈妈,让他通过写信的方式把情绪抒发出来,把恨慢慢减少。”

在农村,像小诚这样的留守家庭很常见。“与父母空间上的疏远也造成了情感的疏离,他们拿着父母给买的手机,等到父母电话的时候却不多,也不善于主动向父母表达思念。”据大桥中心小学的韩校长介绍,学校里很多同学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年岁已高的老人们最多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对于日常情感生活的关心、与人相处方式的教育等,往往力不从心。“陈老师的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心理课程是这些孩子最需要的。”

支教让暑假更有意义

每到暑期,都是大学生支教的高峰期。带着满满的爱心和热情,一些高校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而此时恰恰也是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陷入“无学可上、无人可陪”的孤单时刻。支教因此具备了“补充教学”和“关怀陪伴”的双重价值。

这次和陈光辉一起来到东阿县大桥镇的志愿者还有10个,都是山师大心理学院的大学生。这些20岁左右的大孩子从城市来到农村,在舞蹈教室里打着地铺,自己在食堂做饭吃,却笑着说,环境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多了,我们以为支教都得进大山深处呢。在笑声中,十天的乡村生活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美好。

学唱歌,玩游戏,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了志愿者的陪伴,孩子们的假期变得不同。队长方小彤说:“虽然我们的努力微不足道,但我们愿做孩子们夜行路上的星星,用我们微弱的光亮为他们指引方向。”

作为陈老师项目的子项目之一,志愿者给他们的暑期实践队起名为:“心动能 新动能”大学生实践服务队。并为这些孩子们设计了辅导课程、活动课程和线上课程三种课程类型。虽然这些大学生们没有过当老师的经验,但是对学生的关心却丝毫不差。班上有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不愿意说话,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几位大学生就商量着多给她一些关注,但又不能表现得很明显,让她察觉到。“我们在课堂上不会让她起来回答问题,因为担心她回答不出来,会有失落感,所以就课后给她做辅导,主动和她聊天。”他们渐渐发现,这个小女孩开始和同学一起玩耍了,学习有了很大进步,这让大家觉得欣慰而又有成就感。

正如志愿者实践活动总结里写的那样,“10天的教学不是为了给他们灌输多少知识,而是讲授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一种生活的状态,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粒信仰的种子,让他们自己去灌溉,去修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