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讀這些註釋版本,領略它真正的美!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讀這些註釋版本,領略它真正的美!

本 文 共 3745 字

讀 完 全 文 需 10 分 鍾

解題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另有6篇有題無詩),其作品的年代涵蓋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時間跨越約六百年,是反應當時政治文化風俗以及語言發展的重要材料和語料。

《詩經》的形成大致有“王官采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其中又以“孔子刪詩說”最為流行。這一說法最早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整理出了共計三百零五篇的《詩》,宋代朱熹也基本肯定此說法。

但孔穎達、朱彝尊、魏源等皆懷疑此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中記載吳公子季札在魯觀樂,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當時孔子才9歲,編選《詩經》顯然沒有可能。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極有可能也參與過整理音樂的過程。無論如何,孔子以《詩經》為課本,對詩經重要性的肯定無庸置疑。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讀這些註釋版本,領略它真正的美!

《詩經》在漢代以前通稱為《詩》,稱“經”則是自漢武帝立五經博士之後。在前漢初,《詩》有四家,即齊(齊人轅固)、魯(魯人申培公)、韓(韓嬰)、毛(魯人毛亨)。在漢代,經學家將用漢隸寫成的經書稱為“今文經”,而將用六國文字寫成的經書稱為“古文經”,其中齊、魯、韓三家由於是漢隸寫成,故而是今文經;用古文寫成的的“毛詩”為古文經。

漢代,今文經學佔據學術統治地位,故而齊、魯、韓三家一直是官學,但隨著後漢古文經學的興盛,齊、魯、韓三家逐漸式微,其中《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北宋,只有《毛詩》一家獨存,成為《詩經》正統。

《毛詩》開頭有序,稱為“大序”,每一篇又有單獨的“小序”,“大序”和“小序”的作者歷來眾所紛紜,《四庫提要總目》考訂詳實,可以參看。在經學佔統治地位的時代,《詩》序一直是理解《詩經》的重要依據,也是今人進入經學的重要途徑。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讀這些註釋版本,領略它真正的美!

《毛詩》有“四始六義”之說(區別於《齊詩》的“四始五際”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自從《詩經》確定官方學術權威地位後,歷代註釋《詩經》者不計其數。其中最重要的是《毛詩正義》,定版於唐朝,毛傳(毛亨作傳)和鄭箋(鄭玄為《毛詩》基礎上所作的箋),由唐孔穎達作疏,是唐朝官方修纂的儒家經典權威性釋義叢書《五經正義》中的一部,清代阮元編訂《十三經注疏》即收此。另外宋代朱熹的《詩集傳》,清人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都是比較重要的《詩經》研究著作,適合專業人士和一般讀者的還有今人高亨《詩經今注》、程俊英的《詩經注析》、餘冠英《詩經選》等。

《毛詩正義》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讀這些註釋版本,領略它真正的美!

毛詩正義(三卷本)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1999-12

在介紹《禮記》時我們已經談及“正義”的意思,這裡不再贅述。《毛詩正義》是孔穎達主持編纂的,是對毛《傳》和鄭《箋》的的疏解,主要是吸收了劉炫、劉焯二人的舊疏,並刪定而成。其書“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

並且書中還包括了漢魏時期學者對《詩經》的各種解釋,彙集了兩晉南北朝學者研究《詩經》的成果,可以說是集前人之大成。

如果說《正義》的特點是什麼,那麼就是對毛《傳》與鄭《箋》的調和,《正義》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疏不破注”,即不違背毛鄭之說,故而調和就成為《正義》的一個特點。如《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句:

【毛傳】:螽斯,蚣蝑也。詵(shēn)詵,眾多也。【鄭箋】雲:凡物有陰陽情慾者無不妒忌,維蚣蝑不耳,各得受氣而生子,故能詵詵然眾多。后妃之德能如是,則宜然。【正義】曰:螽斯之蟲不妒忌,故諸蚣蝑皆共交接,各各受氣而生子。故螽斯之羽詵詵然眾多,以興后妃之身不妒忌,故令眾妾皆共進御,各得受氣而生子,故后妃子孫亦眾多也。

毛《傳》未釋“蚣蝑”為何物,鄭《箋》則將“蚣蝑”與后妃作了類比,而未解釋“詵詵”,孔疏將毛鄭之說結合,完整地解釋了“螽斯羽,詵詵兮”一句,並且還作了發揮,認為是“以興后妃之身不妒忌”的“興”的手法,讓後人更能理解毛鄭之義。

《詩集傳》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讀這些註釋版本,領略它真正的美!

詩集傳

作者:[宋]朱熹集註 / 趙長征點校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2011-01

《詩集傳》是朱熹根據《詩集解》刪改三次而成的,約完成於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詩集傳》的特點是

棄《毛詩序》不用,只從《詩經》文本入手,探求詩的本義,朱熹以這種方法開創了《詩經》研究的新局面。如《詩經·周南·關雎》,朱熹直接將毛《傳》刪除,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講起:

興也。關關,雌雄相應之和聲也。雎鳩,水鳥,一名王雎,狀類鳬鷖,今江淮間有之。生有定耦而不相亂,耦常並遊而不相狎……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閒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稱,蓋指文王之妃太姒為處子時而言也。君子,則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

朱熹在解釋這幾句時,直接從訓詁的角度出發,串講了這句話的大意,簡明扼要,避免了繁瑣,同時又讓詩的本義得以凸顯。

朱熹還對“賦”“比”“興”進行了重新解釋,這一解釋一直沿用到今天。他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集傳》中每章下都會標明“賦也”“比也”“興也”“賦而比也”“比而興也”“賦而興又比”,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末注加以申述。,如《周南》末段申述:“按此篇首五詩,皆言后妃之德。……今言詩者,或乃專美后妃,而不本於文王,其亦誤矣。”

所謂“集傳”,是指博採眾家,擇善而從,並間下己意,最後形成的解釋。雖然朱熹不用毛《傳》,但卻仍然吸收了毛鄭的解釋,並參考了當時能見到的“三家詩”的內容,同時在蘇轍《詩集傳》和範處義《詩補傳》基礎上,吸收王肅、歐陽修、張載等人成果,還繼承鄭樵的《詩傳辨說》“疑序”的精神,有所發展並加以完善,“代表了集傳體《詩經》研究的最高水平”,明朝永樂中,《詩集傳》成為朝廷取士的標準。宋代通人學者王應麟《詩考序》雲:“朱文公《集傳》閎意眇指,卓然千載之上。”

《詩集傳》也有一些問題,如受到吳棫叶音說的影響,強改讀音,使詩句押韻,但考慮到當時音韻學的發展水平,這種方法不應該成為我們詬病《詩集傳》的理由。《詩集傳》仍然是現在——並且可以十分肯定地說——也是今後《詩經》閱讀和研究不能繞過的經典。

《毛詩傳箋通釋》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讀這些註釋版本,領略它真正的美!

毛詩傳箋通釋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2012-08

清代力主恢復毛鄭之學,因此出現了《詩毛氏傳疏》和《毛詩傳箋通釋》這樣的作品。限於篇幅,這裡我們簡單介紹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

清代學者自顧炎武開始,就善於利用音韻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毛詩傳箋通釋》發揮了清代學者擅長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和名物考證的優勢,特別是運用了依聲求義的方法來校勘、解釋文字。詩經是群經中產生時代較早的一部,文字多古音古義。而且毛詩依據的文本是古文經,其中假借字比較多。作者能廣徵博引,觸類旁通,“以古音古義證其訛互,以雙聲曡(新書界注:同疊)韻別其通借”有時一個字能處古書中找出十個以上通假的例證,並求出本字本義,從而糾正了清以前許多學者望文生義、產強附會的解釋,比較準確地解釋了字義和語法,使一些疑難問題渙然冰釋。如解釋“君子好逑”的“逑”:

“君子好逑”,《傳》:“逑,匹也。”《箋》:“怨妃曰仇。”瑞辰按:箋義本《左傳》,其實仇與妃對言則異,散言則通。好仇,猶言佳耦也。

馬瑞辰解釋認為“逑”和“仇”實則相通,他還在後文中進一步通過《說文》《爾雅》《經典釋文》《尚書》《經義雜記》《太玄》《方言》《集韻》等力證其說,“逑”與“仇”是一義,可謂得之。

據聞一多先生的學生回憶,先生在上課時就曾提出要求,要求學生研究詩經,必讀的就是陳奐的《詩毛氏傳疏》和《毛詩傳箋通釋》,聞一多先生是公認的大學者,他提出必讀此二書,絕非無的放矢,今天閱讀和研究《詩經》,尋繹前賢的教誨,能令我們走很多彎路。

《詩經今注》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讀這些註釋版本,領略它真正的美!

詩經今注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9-05

儘管高亨先生的《詩經今注》是現代學者在特殊時代的學術研究,但其中仍然有很多內容是發前人未發之覆。《詩經今注》每一篇前面都有解題,頗有點《毛詩序》的味道,原文之後則是註釋,雖然簡略,但是解釋詞句言簡意賅,很有味道。如《陳風·月出》,《毛詩序》:“《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說美色焉。”《毛詩序》認為這是諷刺好色而不好德。高亨卻指出:

陳國的統治者,殺害了一位英俊人物。作者目睹這幕慘劇,唱出這首短歌,來哀悼被害者。

這裡不妨來看看全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新書界注:音liŭ)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看似荒誕的解釋,其實是背後自有判斷。高亨先生講“僚”解為“繚”,即五花大綁之意。又將“懰”解為“劉”,意思是殺。“悄”“慅”“慘”是意思相近的三個詞(這種用詞特點在《詩經》中很常見),意思是憂懼、憂惕。那麼這首詩的意思在此大致就能理解了:陳國的統治者殺害了一位英俊的人物,先是把他捆綁起來,然後殺了他,最後把他的屍體焚燒了。詩人看到這件事的全過程,心中憂懼,將這一事件記錄了下來。

高先生的書雖然也有附會的成分在,比如將大量詩歌與階級鬥爭附會,但其中那些精彩簡潔的註釋和解題,仍然是我們進入先民世界的重要參考。

◆ ◆ ◆ ◆ ◆

參考文獻:

郝桂敏:《宋代〈詩經〉文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

聞一多:《聞一多詩經講義稿箋註》,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1

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wxzt/81545/sjzb/201605/t20160524_3021904.shtml 2016.05.24

作者八磚,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