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的擡旗是什麼意思?哪些人有資格擡旗?

歷史茶坊


入關後,大多數的滿族人遠離家鄉來到關內生活,滿族人民從原先的聚集生活到分散狀態,由滿族聚集居住成為和漢族人民一同居住,滿族人民與漢族交流程度也越來越深。乾隆時期,滿漢民族之間的交往更是不斷深化,出現漢族女子妃嬪很正常。況且滿漢不通婚,嚴格來說是旗民不結親,但是漢籍旗人還是能參加選秀的。

抬旗指清代將皇后及妃嬪家庭的旗籍改換,來提升其出身地位的一種方法。

清入關前先制定四旗;正紅旗、正白旗、正藍旗、正黃旗等四旗,之後又在原有的四旗加上“鑲”,共成八旗。清朝入關後,妃嬪一般來自八旗。其中即有滿族八旗,也有漢軍和蒙古八旗。其中正黃旗、正白旗和鑲黃旗統稱為上三旗,其他的五旗指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和鑲紅旗等旗,稱下五旗。清朝皇上的皇后和各嬪妃的本家實現其地位的提升有四種狀況:

一是皇帝上位後,皇帝的生母被稱為太后,母族抬旗。康熙朝後,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和貴妃其母家在下五旗及其他民族者,皆編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稱之為抬旗。”

雍正帝生母烏雅氏族人,由鑲藍旗包衣抬入正黃滿洲旗,同治帝生母納喇氏(慈禧)母家,是由下五旗的鑲藍滿洲旗抬入上三旗的鑲黃滿洲旗。

二是皇后的本家。如同治十二年(1873 年)的二月,阿魯特氏被封號為皇后,同治十二年(1873 年)的十月,其父親從原來五旗的正藍蒙古旗升到了上三旗的鑲黃滿洲旗。

三是皇帝寵愛的嬪妃,其本家由於特別的賞賜而抬旗。乾隆繼位不久,就將原本只是平民身份的高氏家族,抬到到滿洲鑲黃旗。乾隆皇帝的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的本家也如此。

四是前一朝代皇帝的妃子,因為她的兒子被新皇器重、被作為輔佐皇帝的宗王培養,這樣的妃本家也可以憑此抬旗。雍正在位時,果親王允禮作為皇帝的左膀右臂,他的生母勤妃本家因此抬旗。類似的還有允祹的生母定妃本家的抬旗行為。

除了抬旗之外,還有在後妃姓氏加上“佳”字,將其滿族化,以提高后妃身份。如魏氏改為魏佳氏、高氏改為高佳氏。


野談歷史


所謂抬旗,就是將某旗佐領下某家人或其整個家族,抬升入地位較高的旗分中;或者由包衣佐領,改為沒有奴僕性質的旗分佐領。

抬旗這種特殊制度之所以能存在,主要原因就在於八旗系統內部存在等級差異。

清朝的八旗系統分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鑲黃、正黃和正白旗,下五旗是正紅、正藍、鑲紅、鑲藍和鑲白旗。其中:

1、上三旗乃天子所領之旗,下五旗由宗師王公領屬。
2、八旗的每一旗色內部,還分為滿洲、蒙古和漢軍。
3、上三旗內還有若干包衣佐領,統一由內務府管理,又稱內三旗。

這種層層劃分使得八旗成員存在身份的等級差距。因此,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清朝皇帝會採用抬旗的形式,提升某些人在八旗系統內的地位。

例如,由包衣佐領、管領下人抬入滿洲旗。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包衣佐領管領的身份較低,很多成員都要承擔皇室的服役工作,具有一定奴僕性質。因此,將其抬為滿洲旗分佐領,實際上是提升了八旗包衣的身份。

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功勳卓著的旗人官員,或者一些得皇帝看重的官員,其家族由下五旗抬為上三旗,由此擺脫了與原屬王公的身份約束關係。

最後,我舉一個抬旗的案例作為說明。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五日,深得乾隆皇帝寵愛的孝儀純皇后魏氏(時為皇貴妃)離世前四日,乾隆將她的家族抬為滿洲旗,並編為世管佐領。這道抬旗的諭旨內容如下:

abkai wehiyehe i dehici aniya aniya biyai orin sunja de. hese wasimbuhangge. hūwang guifei i dancan be kubuhe suwayan i manju gūsade tukiyebu adarame niru banjibure icihiyafi tukiyebure babe booi ambasa harangga gūsai ambasai emgi acafi. kooli be baicafi toktobume gisurefi wesimbu sehe.
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五日,奉旨:著將皇貴妃孃家抬入鑲黃滿州旗,如何辦理編牛錄後抬旗之處,命內務府大臣會同該旗大臣等查例後定議具奏。欽此。

魏氏原本為正黃旗下的包衣管領(辛者庫)出身,最終被自己的丈夫改善了整個家族的階層。


HuiNanHistory


清朝有八旗制度,最開始只有滿州八旗,後來有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人的身份地位是高於普通民眾的,比如滿州八旗的旗人特權就比較多,不用勞動也可以生活得很滋潤。八旗內部也不是平等的,分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明顯的是上三旗的特權要多於下五旗。因此抬旗就是將你從下五旗的旗籍除名,加入到上三旗的旗籍中,讓你享受上三旗的待遇。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三旗由皇帝本人擔任旗主,因此是上三旗;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五旗的旗主是皇親國戚,地位自然不可與皇帝相提並論,稱之為下五旗。哪些人有資格抬旗呢?條件有兩個,其一、你首先得是下五旗的人,取得旗人的身份;其二、你得立有大功,由皇帝直接給你抬旗,因為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你沒有功勞就不會給你抬旗。其三、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和貴妃及其母家在下五旗者,皆編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

有抬旗的自然也有出旗,所謂出旗是指:願意做普通百姓之旗人,可以脫離八旗組織,不再承擔八旗的義務,但也不再享受八旗的福利,即出旗為民。所謂八旗的義務就是當兵打仗,所謂八旗的福利就是國家供養。其實清朝中後期沒有多少仗打,但是旗人一般都不會主動出旗,因為他們作為旗人可以吃空響嘛。後期八旗兵戰鬥力低下,不堪一戰,所有的戰爭都是民間團勇完成的,比如湘軍、淮軍,但是八旗兵不打仗依然吃國家的拿國家的。

八旗制度起源為: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採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5牛錄為1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1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大秦鐵鷹劍士


公元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因歸附人數眾多而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這就是滿洲八旗的由來。

隨著後金的不斷髮展壯大,蒙古各部大量歸附,努爾哈赤於天命年間設立了蒙古旗。後到了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極將蒙古旗編為蒙古八旗。崇德七年,公元1643年,將早期歸附的漢人編成漢軍八旗。至此,八旗共由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組成。

而八旗中,又以正黃旗、正白旗、鑲黃旗最為尊貴,被稱為上三旗,上三旗直屬皇帝,除上三旗外其餘的五旗為下五旗。清朝自從康熙以後,出現了抬旗現象,所謂抬旗,也就是將原本旗籍低的下五旗抬升至上三旗的制度。在清朝,有很多地位較低的臣子、皇后、嬪妃及其外戚母家因為有功而得到褒獎,即抬旗。下面我就舉幾個例子:

一、雍正帝貴妃年氏:

雍正帝於康熙帝駕崩後至自己即位前的這段時間,將原屬於下五旗之一的鑲白旗的側福晉年氏一族全部抬入上三旗之一的鑲黃旗。貴妃年氏的盛寵可見一斑。


二、乾隆帝令妃魏氏:

魏氏原本為管領魏清泰之女,選為正黃旗滿洲包衣,後因為受寵,被乾隆帝抬入滿洲鑲黃旗,她也由魏氏而改為魏佳氏,魏氏本為漢人,她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有漢人血統的皇后。

三、咸豐帝懿貴妃葉赫那拉氏:

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即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慈禧太后其實也是有抬旗經歷的,其它妃嬪都是由皇帝加恩抬旗,慈禧太后是在自己掌權之後將她的家族由下五旗之一的鑲藍旗抬旗為上三旗之一的鑲黃旗。




歷史課課代表


大清一朝,規矩複雜繁瑣,獎勵制度相對大明一朝也比較新穎,其中一種褒獎制度叫做:抬旗。

何為抬旗,抬旗便是指將旗人旗籍改變,從等級相對低下的旗提高到較高級別的旗中。對於旗人來說,這是提高其出身的一種制度,也是每個人都夢想得到的獎勵。自努爾哈赤開始,便有了抬旗之說。對於立功之人,進行抬旗獎勵。如果是漢人包衣,可升為漢八旗。若身處漢八旗,可提升為滿八旗。若身處下五旗,可提為上三旗。將身份提高一級,便有了所謂“抬旗”之說。它對漢人包衣以及滿洲八旗本身影響力非常大,一次抬旗很有可能改變一生的命運。

到乾隆七年之時,皇帝發佈的一條詔令,漢八旗中旗人可“自願”出旗為民,因為旗人在滿清一朝,身份高貴,是不許自己出去找工作的,只能白吃皇糧。乾隆詔書上寫的意思是不想耽誤有學問有手藝的漢人發家致富,所以允許他們出旗,自謀生路。雖然詔書寫的冠冕堂皇,但實際是乾隆不想耗費國家的糧食白養活這些人不幹活白吃飯的人,讓他們“出旗”的目的,就是以減輕財政負擔。

十幾年後,到了乾隆二十三年之時,皇帝又發佈了一條詔令,這次沒有像上次那樣委婉客氣,而是直接昭告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年老殘疾者不能當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養者,俱令為民。”

上次詔書之上還允許“自願”出旗,這回直接採取強制性措施,迫使你出旗。大批漢八旗自此被掃地出門,鐵桿的莊稼倒了,不自謀生路就活活餓死,說是滿漢平等,可滿八旗照樣白吃白喝,而漢八旗卻被掃地出門。很多漢八旗羨慕嫉妒那些被抬旗的漢八旗子弟,雖然是漢人身份,但是人家入了滿八旗,照樣跟滿人一樣。


大獅


八旗可以理解為八個戶籍所在地,抬旗相當於,你原本是廣東或者山西或者其他什麼地方戶籍,賞給你一個上海或者北京戶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