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的抬旗是什么意思?哪些人有资格抬旗?

历史茶坊


入关后,大多数的满族人远离家乡来到关内生活,满族人民从原先的聚集生活到分散状态,由满族聚集居住成为和汉族人民一同居住,满族人民与汉族交流程度也越来越深。乾隆时期,满汉民族之间的交往更是不断深化,出现汉族女子妃嫔很正常。况且满汉不通婚,严格来说是旗民不结亲,但是汉籍旗人还是能参加选秀的。

抬旗指清代将皇后及妃嫔家庭的旗籍改换,来提升其出身地位的一种方法。

清入关前先制定四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正黄旗等四旗,之后又在原有的四旗加上“镶”,共成八旗。清朝入关后,妃嫔一般来自八旗。其中即有满族八旗,也有汉军和蒙古八旗。其中正黄旗、正白旗和镶黄旗统称为上三旗,其他的五旗指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和镶红旗等旗,称下五旗。清朝皇上的皇后和各嫔妃的本家实现其地位的提升有四种状况:

一是皇帝上位后,皇帝的生母被称为太后,母族抬旗。康熙朝后,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和贵妃其母家在下五旗及其他民族者,皆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称之为抬旗。”

雍正帝生母乌雅氏族人,由镶蓝旗包衣抬入正黄满洲旗,同治帝生母纳喇氏(慈禧)母家,是由下五旗的镶蓝满洲旗抬入上三旗的镶黄满洲旗。

二是皇后的本家。如同治十二年(1873 年)的二月,阿鲁特氏被封号为皇后,同治十二年(1873 年)的十月,其父亲从原来五旗的正蓝蒙古旗升到了上三旗的镶黄满洲旗。

三是皇帝宠爱的嫔妃,其本家由于特别的赏赐而抬旗。乾隆继位不久,就将原本只是平民身份的高氏家族,抬到到满洲镶黄旗。乾隆皇帝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的本家也如此。

四是前一朝代皇帝的妃子,因为她的儿子被新皇器重、被作为辅佐皇帝的宗王培养,这样的妃本家也可以凭此抬旗。雍正在位时,果亲王允礼作为皇帝的左膀右臂,他的生母勤妃本家因此抬旗。类似的还有允祹的生母定妃本家的抬旗行为。

除了抬旗之外,还有在后妃姓氏加上“佳”字,将其满族化,以提高后妃身份。如魏氏改为魏佳氏、高氏改为高佳氏。


野谈历史


所谓抬旗,就是将某旗佐领下某家人或其整个家族,抬升入地位较高的旗分中;或者由包衣佐领,改为没有奴仆性质的旗分佐领。

抬旗这种特殊制度之所以能存在,主要原因就在于八旗系统内部存在等级差异。

清朝的八旗系统分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镶黄、正黄和正白旗,下五旗是正红、正蓝、镶红、镶蓝和镶白旗。其中:

1、上三旗乃天子所领之旗,下五旗由宗师王公领属。
2、八旗的每一旗色内部,还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
3、上三旗内还有若干包衣佐领,统一由内务府管理,又称内三旗。

这种层层划分使得八旗成员存在身份的等级差距。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清朝皇帝会采用抬旗的形式,提升某些人在八旗系统内的地位。

例如,由包衣佐领、管领下人抬入满洲旗。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包衣佐领管领的身份较低,很多成员都要承担皇室的服役工作,具有一定奴仆性质。因此,将其抬为满洲旗分佐领,实际上是提升了八旗包衣的身份。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功勋卓著的旗人官员,或者一些得皇帝看重的官员,其家族由下五旗抬为上三旗,由此摆脱了与原属王公的身份约束关系。

最后,我举一个抬旗的案例作为说明。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五日,深得乾隆皇帝宠爱的孝仪纯皇后魏氏(时为皇贵妃)离世前四日,乾隆将她的家族抬为满洲旗,并编为世管佐领。这道抬旗的谕旨内容如下:

abkai wehiyehe i dehici aniya aniya biyai orin sunja de. hese wasimbuhangge. hūwang guifei i dancan be kubuhe suwayan i manju gūsade tukiyebu adarame niru banjibure icihiyafi tukiyebure babe booi ambasa harangga gūsai ambasai emgi acafi. kooli be baicafi toktobume gisurefi wesimbu sehe.
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五日,奉旨:著将皇贵妃娘家抬入镶黄满州旗,如何办理编牛录后抬旗之处,命内务府大臣会同该旗大臣等查例后定议具奏。钦此。

魏氏原本为正黄旗下的包衣管领(辛者库)出身,最终被自己的丈夫改善了整个家族的阶层。


HuiNanHistory


清朝有八旗制度,最开始只有满州八旗,后来有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人的身份地位是高于普通民众的,比如满州八旗的旗人特权就比较多,不用劳动也可以生活得很滋润。八旗内部也不是平等的,分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明显的是上三旗的特权要多于下五旗。因此抬旗就是将你从下五旗的旗籍除名,加入到上三旗的旗籍中,让你享受上三旗的待遇。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三旗由皇帝本人担任旗主,因此是上三旗;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的旗主是皇亲国戚,地位自然不可与皇帝相提并论,称之为下五旗。哪些人有资格抬旗呢?条件有两个,其一、你首先得是下五旗的人,取得旗人的身份;其二、你得立有大功,由皇帝直接给你抬旗,因为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你没有功劳就不会给你抬旗。其三、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和贵妃及其母家在下五旗者,皆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

有抬旗的自然也有出旗,所谓出旗是指:愿意做普通百姓之旗人,可以脱离八旗组织,不再承担八旗的义务,但也不再享受八旗的福利,即出旗为民。所谓八旗的义务就是当兵打仗,所谓八旗的福利就是国家供养。其实清朝中后期没有多少仗打,但是旗人一般都不会主动出旗,因为他们作为旗人可以吃空响嘛。后期八旗兵战斗力低下,不堪一战,所有的战争都是民间团勇完成的,比如湘军、淮军,但是八旗兵不打仗依然吃国家的拿国家的。

八旗制度起源为: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5牛录为1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1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大秦铁鹰剑士


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因归附人数众多而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这就是满洲八旗的由来。

随着后金的不断发展壮大,蒙古各部大量归附,努尔哈赤于天命年间设立了蒙古旗。后到了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将蒙古旗编为蒙古八旗。崇德七年,公元1643年,将早期归附的汉人编成汉军八旗。至此,八旗共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组成。

而八旗中,又以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最为尊贵,被称为上三旗,上三旗直属皇帝,除上三旗外其余的五旗为下五旗。清朝自从康熙以后,出现了抬旗现象,所谓抬旗,也就是将原本旗籍低的下五旗抬升至上三旗的制度。在清朝,有很多地位较低的臣子、皇后、嫔妃及其外戚母家因为有功而得到褒奖,即抬旗。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

一、雍正帝贵妃年氏:

雍正帝于康熙帝驾崩后至自己即位前的这段时间,将原属于下五旗之一的镶白旗的侧福晋年氏一族全部抬入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贵妃年氏的盛宠可见一斑。


二、乾隆帝令妃魏氏:

魏氏原本为管领魏清泰之女,选为正黄旗满洲包衣,后因为受宠,被乾隆帝抬入满洲镶黄旗,她也由魏氏而改为魏佳氏,魏氏本为汉人,她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有汉人血统的皇后。

三、咸丰帝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慈禧太后其实也是有抬旗经历的,其它妃嫔都是由皇帝加恩抬旗,慈禧太后是在自己掌权之后将她的家族由下五旗之一的镶蓝旗抬旗为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




历史课课代表


大清一朝,规矩复杂繁琐,奖励制度相对大明一朝也比较新颖,其中一种褒奖制度叫做:抬旗。

何为抬旗,抬旗便是指将旗人旗籍改变,从等级相对低下的旗提高到较高级别的旗中。对于旗人来说,这是提高其出身的一种制度,也是每个人都梦想得到的奖励。自努尔哈赤开始,便有了抬旗之说。对于立功之人,进行抬旗奖励。如果是汉人包衣,可升为汉八旗。若身处汉八旗,可提升为满八旗。若身处下五旗,可提为上三旗。将身份提高一级,便有了所谓“抬旗”之说。它对汉人包衣以及满洲八旗本身影响力非常大,一次抬旗很有可能改变一生的命运。

到乾隆七年之时,皇帝发布的一条诏令,汉八旗中旗人可“自愿”出旗为民,因为旗人在满清一朝,身份高贵,是不许自己出去找工作的,只能白吃皇粮。乾隆诏书上写的意思是不想耽误有学问有手艺的汉人发家致富,所以允许他们出旗,自谋生路。虽然诏书写的冠冕堂皇,但实际是乾隆不想耗费国家的粮食白养活这些人不干活白吃饭的人,让他们“出旗”的目的,就是以减轻财政负担。

十几年后,到了乾隆二十三年之时,皇帝又发布了一条诏令,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委婉客气,而是直接昭告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年老残疾者不能当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养者,俱令为民。”

上次诏书之上还允许“自愿”出旗,这回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你出旗。大批汉八旗自此被扫地出门,铁杆的庄稼倒了,不自谋生路就活活饿死,说是满汉平等,可满八旗照样白吃白喝,而汉八旗却被扫地出门。很多汉八旗羡慕嫉妒那些被抬旗的汉八旗子弟,虽然是汉人身份,但是人家入了满八旗,照样跟满人一样。


大狮


八旗可以理解为八个户籍所在地,抬旗相当于,你原本是广东或者山西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户籍,赏给你一个上海或者北京户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