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電商“三國演義”轉戰線下,阿里蘇寧京東誰是贏家

過去十多年,在電商的江湖裡,阿里、蘇寧、京東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三大玩家。它們有著不同的出身和血統,打法也各不相同,在競爭激烈的零售行業上演了一出"三國演義"。

如今線上紅利見頂,零售行業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各家都面臨新舊動能轉化,線上線下融合成為不二之選。今年6月,曾發誓永不做線下的劉強東,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也改變了觀點,稱電商行業的一個競爭焦點是線上線下融合,各大電商正加速併購重組。

大家的目標大致是相同的,處境卻大不相同。電商勃興之時,阿里、京東風頭無兩,氣勢蓋過當時已是國內最大商業連鎖企業的蘇寧。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要想搶佔新的風口,不管是"買買買"還是自己去開店,阿里、京東都必需從頭補齊線下這塊短板,歷經十年完成互聯網轉型的蘇寧則已坐擁雙線優勢。

天時、地利、人和,轉化可能就在不經意間發生。現在說誰會贏得這場戰爭或許為時過早,但從三家近期披露的業績能夠看出,競爭格局的確是在悄然生變。

電商“三國演義”轉戰線下,阿里蘇寧京東誰是贏家

阿里|線下新業態仍在試錯過程中

無論是在電商領域還是在更大範疇的零售行業,阿里的龍頭位置依然牢固,而且保持了很高的增長速度。

北京時間5月4日晚,阿里公佈2018財年第四季度(2018年1月1日-3月31日)財報及2018財年業績。

2018財年,阿里收入2502.66億元,同比增長58%,創下IPO以來最高增速。核心電商業務收入2140.20億元,同比增長60%,同樣創下IPO以來年度最高增幅。其中天貓平臺實物GMV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5%。

基於對2019財年全年業績增長的可預見性,以及過去一年在技術及新零售領域投資將帶來的潛力,阿里上調2019財年收入同比增速預期為超過60%。

而在此前的2015財年到2017財年,阿里收入增速水平分別為45%、32.7%和56%。

一家體量如此龐大的企業,還能保持高速增長並且越走越快,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和漂亮的財報數據相比,阿里在新零售領域的佈局,並非他們宣稱的那樣無可挑剔。

財報專門提到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業態在商超新零售領域的探索,稱其"為整個零售行業提供了創新樣本"。就是這個馬雲極其看重的新零售"一號工程",實際上自2016年1月推出以來面臨諸多挑戰。

截至目前,盒馬鮮生已在全國佈局67家門店,覆蓋北上廣深等13個城市,在被稱作零售"新物種"的同一類型業態中,盒馬鮮生的門店數量是最多的,但和阿里此前的開店計劃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各家佈局生鮮超市+餐飲的"新物種"已有一兩年時間,目前看來並沒有誰嚐到甜頭。"沒有起送費、沒有配送費卻保證三公里內最快30分鐘送達的盒馬鮮生,補貨送貨甚至用上出租車的京東7FRESH,要保證所謂的高端服務,背後必定是高昂的運營成本。"

上述業內人士說,盒馬創始人侯毅批評京東7FRESH是電商界的"野蠻人",用燒錢的方式做生鮮,他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盒馬同樣是靠提供補貼的方式維持著外表的體面,"一旦風口過去,補貼不再,這些'新物種'的困境就會暴露無疑。"

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燒錢補貼難以為繼,與此相比,盒馬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在於其商業模式本身。

噱頭很足的"零售+餐飲"是否能GET到消費者的興奮點,"覆蓋周邊3公里"是否敵得過那些離居民更近的新型超市、便利店,動輒數千平米講究大而全的生鮮超市如何提升消費體驗,都是盒馬、7FRESH必須面對的問題。

今年6月,盒馬與阿里去年11月"收編"的大潤發合作,低調推出一個更新的業態:盒小馬。

然而媒體探訪盒小馬位於蘇州的全國首店後,發現很多地方"看不懂":單店面積大約800平米,倒是符合當下"小業態"的趨勢,可是所在位置人流稀少,去周邊幾個社區也不方便;生鮮區只有水果、蔬菜和肉品,沒有活魚活蝦等水產,更別提堂吃餐飲,這一點與盒馬明顯不同。

"沒到過現場的人,可能會產生一個誤解:盒小馬就是盒馬鮮生的濃縮版。實際上,盒小馬倒是不折不扣的濃縮版大潤發。但是如果你從大潤發的角度去看這個'小潤髮',盒小馬又是一個學了大潤發表皮,並未複製出大潤發業態內核,抓住大潤發實體味道的四不像作品。"記者在探店報道中這樣寫道。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8月中旬,有媒體披露盒小馬已經開始試水加盟模式,目前已在部分城市招募加盟商,計劃於今年10月召開招商發佈會正式開放加盟。

首店開出僅僅倆月就開放加盟,此舉被眾多業內人士批為"還沒學會走路就想跑"。

侯毅曾說,盒馬全國首店在開業後有過平均三個月一次大改造的試錯過程。現在看來,包括盒馬、盒小馬在內,阿里旗下的一些零售新業態,試錯過程遠遠沒有結束。

電商“三國演義”轉戰線下,阿里蘇寧京東誰是贏家

京東|多個增長指數連續4年下滑

和阿里的業績相比,京東的財報就顯得有點難看了。

北京時間8月16日晚,京東發佈2018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當季京東GMV為4374億元,同比增長30%。而2017年同期京東GMV為2348億元,同比增長46%,2015年、2016年同期,這一數據分別為82%、52%。這意味著京東GMV增速已經連續四年出現放緩。

京東活躍用戶數量的增長也明顯放緩。截至2018年6月30日,京東過去12個月活躍用戶數達3.138億,同比增長21.4%,而2015-2017年同期增速分別為72%、65%、37%。

在財報中,營收是最直接反映公司增長潛力的風向標,京東也顯得增長乏力。2018年第二季度,京東淨收入1223億元,同比增長31.2%,而2015-2017年同期增速分別為61%、42%、43.6%,大體呈現持續下滑趨勢。

在此背景下,京東的虧損額再次擴大。2018年第二季度,京東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持續經營業務淨虧損為22.12億元,是去年同期的6.7倍。

因為業績低於預期,財報發佈當天,京東盤前股價一度跌幅達7%。截至當天收盤,京東股價報收31.97美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21%。

今年1月,京東股價曾衝至50.68美元每股的最高位,總市值達700多億美元。隨後京東股價不斷下跌,目前總市值只有450多億美元,與歷史高點相比已經蒸發250多億美元。

談及今年第二季度京東營收放緩的原因,京東CFO黃宣德表示,"營收放緩主要是季節性因素,在今年這個影響比往年都要顯著。"他說,京東服裝品類二季度做了不少營銷活動,但由於市場競爭原因沒有呈現積極結果,"比較遺憾"。

要知道,每年第二季度中間有個"6·18",這可是京東主推的年中大促季。如果連"6·18"都拉不動京東業績,可見它在線上的危機已經非常深了。

為了突圍,京東其實也想過不少招數:在線上與今日頭條、網易、搜狐、360、百度、騰訊等合作,推出龐大的"京X計劃",在線下則有京東家電專賣店、京東便利店、7FRESH生鮮超市、京東母嬰體驗店等多個項目。但從結果來看,這些努力並沒有達到京東想要的結果。

15000家京東家電專賣店、100萬家京東便利店、1000家7FRESH、5000家京東母嬰體驗店……劉強東的目標定得非常之高,結果往往虎頭蛇尾。

比如家電專賣店和便利店兩個項目,都是採用加盟模式,而且京東的介入很淺,有的店基本上是換塊京東的牌子就算完事,走進裡面還是原來的樣子。本身就沒有線下運營經驗的京東,無力給加盟商提供太多運營指導、促銷活動、管理系統等方面的支撐。

這樣的合作模式,既無法賦能下游商家,也無法有效拉昇自身業績。

7FRESH是京東上述4個線下項目中唯一的自營項目,自去年底落地以來僅在北京開了兩家門店便無下文,在規模巨大的生鮮市場根本無法掀起浪花。

京東轉戰線下,論併購,它沒有阿里的雄厚財力,論開店,它沒有蘇寧的深厚積累,形勢確實有點尷尬。

倘若線下渠道走不通,京東又如何能夠撐起劉強東的無界零售之夢?

電商“三國演義”轉戰線下,阿里蘇寧京東誰是贏家

蘇寧|把握雙線優勢啟動大開發

和阿里、京東不同,蘇寧起家於線下。

2009年,蘇寧開始互聯網轉型,"當時蘇寧已經是國內最大的商業連鎖企業,擁有近千家線下門店,如此大的體量要轉型互聯網,國內國外都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在去年12月的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發佈會上,蘇寧掌門人張近東這樣回顧這段歷史。

蘇寧的轉型,經歷了"+互聯網"和"互聯網+"兩個階段。"+互聯網",就是將原有線下的資源和能力拓展到線上去,開展數據化運營;"互聯網+",則是讓融合後的互聯網技術反哺線下,通過嫁接、疊加,不斷改造和優化線下實體的業務流程和零售資源,最終實現線上線下的O2O融合運營。張近東將其命名為智慧零售。

"在這一過程中,雖然也有非議和質疑,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最終贏得了市場和合作夥伴的認可。"張近東說,通過轉型,蘇寧保持了線下第一、線上前三的領先優勢,且線上增速始終遠高於行業。

牽手全國300家房地產商啟動大開發戰略,喊出"三年兩萬店"目標,蘇寧再次大舉發力線下,一方面是基於對行業變革趨勢的前瞻判斷,一方面也是對過去三十年深耕零售市場摸索出來的商業邏輯的堅守。

在大開發戰略推進下,今年上半年,蘇寧新開近1900家智慧門店,截至6月30日,蘇寧合計擁有各類自營店面4813家,另有近800家蘇寧易購零售雲加盟店。

以"兩大、一小、多專"的業態組合,蘇寧正在實現從線上到線下、從城市到縣鎮市場的全覆蓋,搭建一個場景互聯的智慧零售樣板。

以距離消費者最近的"一小"(蘇寧小店)為例,在蘇寧大開發戰略中,小店是與用戶接觸最頻繁的智慧零售場景。它首先是一個社區的"共享廚房",同時實現多個業態的融合互聯,包括房產、幫客、彩票和物流等。

蘇寧表示,蘇寧小店是公司線下場景中最貼近用戶的一環,是蘇寧全品類、全服務理念落地的重要載體,更是技術與流量資源的出口和入口。下半年公司將加快蘇寧小店的網絡佈局,推進蘇寧小店在全國範圍的覆蓋。

雙線融合,場景互聯,蘇寧經年累月積攢的優勢,正逐步體現在它的業績數據中。

7月30日晚間,蘇寧發佈2018年上半年業績快報:今年前6個月,蘇寧易購實現營業收入1107.86億元,同比增長32.29%;實現商品銷售規模1513.19億元,同比增長44.6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9.9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57.38%。即便不考慮出售阿里巴巴股份帶來的利潤影響,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達到3.96億元,同比增長35.85%。

8月19日,蘇寧發佈一年一度"8·18"發燒購物節戰報:今年"8·18"期間,蘇寧全渠道訂單量同比暴增155%,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97%。

張近東表示,超過40%的增速將是蘇寧未來發展的"新常態",而且會一直延續下去。

分析人士認為,伴隨著大開發戰略加速落地,蘇寧已經進入收入端加速增長、淨利潤穩步提升的基本面持續向上週期,迎來紅利收割階段。

反映在資本市場,專業人士紛紛表態看好蘇寧未來投資前景,多家券商機構調高蘇寧易購的估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