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1989年9月20日,江西省新幹(新淦)縣大洋洲鄉農民在程家村澇背沙丘取土時發現青銅器,後經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共出土青銅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這是江西也是江南地區出土商代青銅器數量最多、器種最豐富的一次,是南方商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在商代,同一埋藏單位內出土如此之多的銅器、玉器,只有四川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和殷墟婦好墓可以與之相比,陶器則更是罕見。1990年11月10日,國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召開大洋洲考古大發現新聞發佈會,指出:“新幹商代大墓銅器群的空前發現,不僅是中國南方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而且將為我國青銅文化研究揭開新的篇章。它所提出的種種發人深思的新問題和揭示的奧秘,必將給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史的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樣作為商代晚期大墓,並且與婦好墓、三星堆齊名,但是婦好墓和三星堆出土的玉器,相比起來則更加豐富、完整一些。而新幹商墓中的玉器,其數量雖然幾乎與婦好墓相等,但這些玉器在出土時發現是有意識的進行了破壞,為何如此?不得而知。新幹商墓的發現,證明了商王朝的南土,遠遠超出黃河流域以及中原地區。當然,江西地區豐富的銅礦資源,也是吸引商王朝營建大規模南方都邑的主要原因。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2、這件圓雕玉羽人,通高11.5釐米,身高8.7釐米,背脊厚1.4釐米。葉臘石質,呈棕紅色,色澤勻潤,有滑感,蠟狀光澤,無瑕疵,不透明。通體作側身蹲坐式,兩側基本對稱。高冠,呈鳥形,鳥尾以掏雕法琢出3個相連的鏈環。這個羽人頭冠上的掏雕活鏈,被認為是中國年代最早的玉掏雕藝術的樣品。頭冠本身也是一隻鳥的造型,這種造型由來很久,它與出現在二里頭夏代遺址、三星堆商代晚期遺址的一種裝飾在牙璋刃尖上的鳥的造型相同。所以,這個鳥人具有某種神秘的宗教意義,而不是一般的裝飾物。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3、神人獸面形玉器,通高16.2釐米,頂寬7釐米,下寬5釐米,厚0.1—0.42釐米。磷鋁石質,灰白色,蠟狀光澤,玉質瑩潤,不透明,有綿紋。通體拋光,出土時器表粘有硃砂。正面淺浮雕圖案為一個戴著平頂卷角高羽冠的神人獸面像,下額圓弧形。獸面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為神人像,梭形眼,捲雲粗眉,寬鼻樑,鼻樑直線向上延伸,過眉脊後左右外展為額,向下內捲成兩個圓點即為鼻孔,臉兩側各有3個向上卷的角狀扉稜,下兩個又可看成是大耳。此類神像多見於石家河文化,更早則有可能起源於新石器晚期的龍山文化。關於這個神像,吸引了大批中外學者進行研究。作者認為,它可能是傳說中的西方之神蓐收,它是一隻白虎,同時也是秋收之神和刑殺之神。傳說白虎之神手執一柄大鉞,執掌刑罰,而商代出土的青銅鉞,亦大多以白虎為標誌。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4、玉鐲,高2.6釐米,直徑7.9釐米,壁厚0.7釐米。磷鋁石質,青灰色,有黃褐色斑點,玻璃光澤,不透明。器體制作規整,矮簡體,兩端平齊,器壁較薄。外壁中腰微束,將全器分成上下兩節,每節等距離淺刻寬豎線槽4條,將外壁分成四等分,每等分的上下陰刻橫平行弦紋兩組,每組3周。孔壁及器表均打磨光滑。弦紋琮式鐲是玉琮最古老的表現形式,在陶寺遺址曾出土過類似的鐲。年代最早的弦紋鐲起源於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不過在那時它們是用象牙或動物骨胳刻雕刻而成。大汶口的骨琮和象牙琮,年代比良渚玉琮還要古老,它們是良渚玉琮的前身。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5、簡體蟬紋柄形玉器,長16.3釐米,寬2釐米,厚1.5釐米。透閃石質,灰白色,有少許乳狀黃斑,拋光面上呈蠟狀光澤,部分顯現油脂光澤,半透明。長條扁方體,四角圓潤,琢制精細。柄部素面無紋,器身由陰刻淺弦紋分成3節,第一和第二節之間刻陰弦紋6周,第二和第三節之間刻陰弦紋5周。每節上部的右側以轉角處為中軸線飾簡體蟬紋,左側也以轉角處為中軸線飾簡體蟬紋,蟬首朝上,唯第三節的蟬首向下。一穿孔上下相通。玉柄形器最早出現於龍山時代晚期或夏代早期,流行於夏、商、週三代。在商代,它的作用類似於祖先牌位,但是最早的玉柄形器,用途不明。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6、蟬紋柄形玉器,長20釐米,寬2.2釐米,厚1.8釐米。透閃石質,部分為黃綠色,大部分因環境風化影響而呈灰黃色,局部泛白,蠟狀光澤,不透明。長條扁方體,柄端四周突出,柄部陰刻淺弦4組,每組兩週。器身以3周細凹弦紋分成3節,每節又以寬淺凹槽將其分成上下兩組,每組以四角為中軸線飾淺浮雕式蟬紋,蟬首相對。末端收束成方形榫狀,一穿孔上下相通。新幹商墓出土的蟬紋玉柄形器,製作精美,並不亞於婦好墓,然而婦好墓畢竟是王室大墓,它一共出土各類玉柄形器42只,創下最高紀錄。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7、水晶套環,其中最大者直徑7釐米,孔外徑5.1釐米,孔內徑3釐米,厚1.4釐米。材質精良,純度極高,無色透明,通體拋光,玻璃光澤。器體規矩正圓,中空作環狀,正面和兩側邊各琢出一週脊稜,使器身的橫截面近菱形。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8、蟬紋玉琮,通高7釐米,射高0.5釐米,一端射徑8.3釐米,射壁厚0.7-1釐米,另一端射徑8.1釐米,射壁厚0.8-1.1釐米。磷鋁石質,質地不純,含有灰白色石英,灰黃色,有紫色和黃褐色斑點,玻璃光澤,不透明。外方內圓,上小下大,兩端面平,有不甚明顯的短射。器體四角凸起形成對稱的長方弧面,弧面的上下飾有浮雕式蟬紋,上下蟬尾相對。蟬為大頭圓眼、翼寬尾窄的弧狀,琢工較粗,有的眼睛幾乎分辨不清。器身中間一個淺橫凹槽將方弧面和整個琮體分為上下兩節,鉈輪切割痕跡明顯。中部橫截面抹角微呈方形,上下兩端各飾陰線三週,且都是最外一週較深,另兩週較淺。中間一個淺橫凹槽和四角的橫凹槽相平齊,寬度相等,在淺橫凹槽的上下各飾陰線兩週。孔壁打磨光滑,器體拋光。對於蟬的崇拜始於新石器晚期,而商民族對蟬的喜愛尤甚,惟商人好將蟬紋飾於柄形器以及玉琮之上。琮本有聚合之義,而蟬亦喜群聚也。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9、獸面紋玉琮,一側高4.2釐米,另一側高3.6釐米,一面射徑7.5-7.8釐米,另一面射徑7.6-7.8釐米,射壁厚0.5-0.8釐米。磷鋁石質,灰白色,有墨綠色斑點,玻璃光澤,不透明。器體不規整,高矮不一,呈外方內圓形,器體較矮,形似鐲。上下有短射,射口不甚圓,中間一寬淺槽將四角和整個琮體分為上下兩節,四角有凸稜,並以四角凸稜為中線,上下各飾由捲雲紋構成的簡體獸面紋一組,上、下層捲雲紋用減地法使之呈圓點狀凸起,再以雙陰線分別向兩側體部延伸,圓形目微凸起。每組獸面紋間以兩道平行豎線相隔。陰線條都是採用鉈輪琢制,線條一般中間較深,兩端較淺細。新幹雖遠離中原,但文化上的聯繫是顯而易見的,它的捲雲紋玉琮與婦好墓出土的捲雲紋玉琮尤其相似。所以說,此類玉琮並非新幹本身本地的特色,而是商玉琮的特色。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0、①有領玉璧,直徑18.4釐米,一面外孔徑7.2釐米,內孔徑6.7釐米,領高0.1釐米,另一面外孔徑7.25釐米,內孔徑6.8釐米,領高1.1釐米,肉厚0.32—0.5釐米。②有領玉璧,直徑16.8釐米,一面外孔徑7.56釐米,內孔徑6.96釐米,領高0.93釐米,另一面外孔徑7.48釐米,內孔徑6.92釐米,領高0.85釐米,厚0.26—0.3釐米。磷鋁石質,蠟狀光澤,不透明,沁蝕嚴重。③玉環1件。直徑12.4釐米,孔徑6.3釐米,厚0.7釐米。磷鋁石質,青灰色,有青褐色斑點,珍珠光澤,不透明。形似璧,但肉寬比璧的肉部要窄,孔徑較大,孔壁與環面平齊,一邊肉的寬度略小於孔徑的二分之一。肉部飾有4組由兩條細線構成的同心圓線。局部殘失,製作規整,面拋光。④有領玉瑗,3件。直徑11.5釐米,孔徑7.1釐米,厚1.5釐米。透閃石質,淺綠色,有紫褐色斑點,蠟狀光澤。體扁薄而勻稱,出土時斷裂成8塊,已粘合。形似環,但肉寬比環肉部要窄,孔徑更大,肉的寬度小於孔徑的三分之一,孔周兩面均有凸起的領。肉部飾有4組由兩條細線構成的同心圓線,兩面拋光。⑤有領窄肉玉瑗,4件。直徑8.9釐米,孔徑6.6釐米,厚0.3—0.5釐米。透閃石質,蘋果綠色,有黃褐色斑點,蠟狀光澤,局部泛白,輕微沁蝕。體扁薄而勻稱,出土時斷裂成5塊,已粘合。形似環,但肉寬比環肉部要窄,孔徑更大,肉的寬度小於孔徑的三分之一,孔周兩面均有凸起的領。肉部飾有兩組由兩條細線構成的同心圓線,兩面拋光。有領的璧、環類玉器,是商玉的特色之一。但是類似的器物,最早始見於紅山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也有類似器物出土,是骨製品。周初的蜀國、戰國時代的越國,還有越南的北部,均有有領玉璧出土。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1、①帶穿玉玦,共出土18件。其中一對直徑4.5釐米,孔徑1.7釐米,厚0.2釐米。透閃石質,黃綠色,局部泛白,蠟狀光澤,輕微沁蝕。扁薄體,一面平整,另一面微圓弧,邊緣外廓呈正圓形,缺口相對的一側有一小圓穿,出土時斷裂成3塊,已粘合。黃綠色部分微透明,泛白部分不透明;單面鑽,缺口對應邊緣的一圓穿稍偏離邊緣,此處因斷裂,在兩側各鑽有一小孔,以便綴合,斷裂處留有深黃色粘合劑。並留有兩處因斷裂而鑽孔修補的痕跡。②無穿玉玦,2件。一對,直徑6釐米,孔外徑1.9釐米,孔內徑1釐米,中間厚0.8釐米。透閃石質,黃綠色,有紫褐色和黑褐色斑點,蠟狀光澤,不透明,有沁蝕痕。體扁而微厚,肉中間厚,邊緣薄,孔徑小且均偏於一側,故缺口都較長;兩面對鑽,孔壁成斜狀,有旋轉線痕,孔壁中間留有因對穿而形成的臺痕。器體拋光。③玉璜,一對,寬1釐米,厚0.4釐米。透閃石質,灰黃色,蠟狀光澤,不透明,微沁蝕。形制相同,大小成對,中部均有殘損,呈半圓形,體扁薄而窄,底面平齊,正面中部微凸,邊緣部分稍薄。兩端各有一小穿,雙面對鑽。玉玦是起源最早,傳播最廣的東亞玉器,幾乎覆蓋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它的流行,自8000年前,直到今天。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2、①有闌直內寬援玉戈,通長46.5釐米,內長8.5釐米,闌長1.8釐米,中脊厚0.6釐米,內厚1釐米。②有闌直內窄援玉戈,通長42釐米,內長7.5釐米,闌長2釐米,中脊厚0.6釐米,內厚0.8釐米。③無闌直內玉戈,通長27.5釐米,孔至內末端長7.5釐米,厚0.6釐米。④長條形無闌玉戈,長41釐米,孔至內末端長5釐米,厚0.6釐米。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3、玉矛,通長48.5釐米,葉中段寬4.5釐米,厚0.8釐米。透閃石質,灰黃色,蠟狀光澤,大面積泛白,不透明,嚴重沁蝕。器體呈柳葉形,前鋒尖銳,出土時斷裂成3塊,已粘合。梯形玉鏟,2件。高4.7釐米,頂端寬3.7釐米,刃寬4.3釐米,厚0.8釐米。透閃石質,蠟狀光澤,深綠色,微透明。器體較小,呈扁平梯形,雙面刃。打磨光滑,通體拋光。此類玉鏟,無鋒刃,無使用痕跡,不可能是實用器,當為禮儀類器物,功能可能與新石器時代以來常見的玉鉞相似。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4、玉虎形扁足,3件。通高18釐米,頂寬4.7釐米,頂端厚0.58釐米,尾部厚0.53釐米。透閃石質,灰白色,拋光面已嚴重風化,呈土狀光澤,不透明。形似同墓所出土的青銅虎形扁足鼎之扁足。鏤空扉稜玉片,4件。通高7.44釐米上端寬2.43釐米厚0.35釐米下端寬1.1釐米厚0.31釐米內側厚0.35釐米。形似同墓所出土的青銅虎形扁足鼎腹部之扉稜。這些虎形扁足和鏤空扉稜片出土時均塗有硃砂。它們與遺址內同時出土的9件青銅臥虎耳扁足鼎的相關部件相似,實際上是漆、木鼎上的構件。玉項鍊,由18塊大小不一的玉組成,大者長4.1釐米,寬2.2釐米,厚1釐米,小者長1.4釐米,寬1釐米,厚0.8釐米。磷鋁鋰石質,色澤不一,有淺綠、灰白、米黃和帶紫褐花斑等。形制不一,有扁平梯形、扁橢圓形、扁長方形和扁方形等,但四角琢制圓潤,縱向中間部分都有孔穿通。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5、①玉腰帶,長9.6釐米,寬3.5釐米,厚1.5釐米。磷鋁石質,多呈蘋果綠色,玻璃光澤,不透明,有深綠斑。由13塊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玉塊串成。②長腰鼓形綠松石串飾,每塊長0.9—3.3釐米,橫截面徑0.9—1.5釐米。由15塊玉珠串成,一塊為磷鋁石質,呈乳黃色,其餘均為綠松石質,呈蘋果綠色,色澤豔麗,不透明。③長圓管形玉串飾,每塊長1.2—3.1釐米,橫截面徑0.6—0.8釐米。透閃石質,黃白色,蠟狀光澤,不透明。由38顆長短不一的圓管形玉塊串成,兩端平齊,有對鑽的穿孔以系線。④扁平長方形玉串飾,每塊長1—3.8釐米,寬1.4—2釐米,厚0.5一1釐米。多數為磷鋁石質,少數為綠松石質,呈色不一,有淺綠、灰白、淺藍等。由53顆大小不一的扁平長方形玉塊串成。⑤小粒綠松石串飾,每顆一般長0.3釐米,徑0.2釐米。綠松石質,翠綠色,微透明。由536顆細小粒狀綠松石串成,每顆均有對鑽的穿孔以系線。⑥細圓管形綠松石串飾,每顆長0.7—1釐米,橫截面徑0.5—0.8釐米。綠松石質,呈翠綠色,微透明。由131顆細小長圓管串成,均有對鑽的穿孔以系線。此墓雖號稱出土玉器七百餘件,但若將每顆玉珠算作一件,則其玉器總數與婦好墓相比,就要大打折扣了。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6、凸弦紋玉勒,高6.5釐米,小端徑2.3釐米,大端徑3.2釐米。透閃石質,灰綠色,微透明,上半部分油脂光澤,下半部分玻璃光澤,中度沁蝕。器體立面呈束腰的圓柱體,兩端平齊,一端較小而直,另一端略大且外侈,中央有對鑽的穿孔。器表拋光,飾凸弦紋3組,上下兩組各3圈,中間一組兩圈,弦紋硬直規整,間距大致相等。出土時器表留有硃砂,較細的一端垂直地緊頂著一件青銅虎首曲內戈的下闌,表明此器是戈的附飾。玉勒 有著5300年以上的歷史,它其實是一種特殊的玉管,常作為項飾的部件或者作為一些重要禮器的裝飾物。在凌家灘遺址和石家河文化遺址都曾出現過這種喇叭形的玉勒,而在良渚,最常見的玉勒是琮形的。玉勒還被認為是琮的原形之一,它們最早的名稱可能叫做“吉玉”,或者“玉結”,是吉祥的象徵。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7、蟬紋圓形玉墜飾,通高3.42釐米,直徑4.7釐米。透閃石質,青灰色,蠟狀光澤,有灰色斑點。呈圓柱體,一端平齊,另一端為斜面;中腰微束,並陰刻弦紋4周,將器體分為上下兩節,每節各陰刻6組花瓣紋和簡體蟬紋,二者相間分佈於器表。琢工粗糙,中部有對鑽的穿孔。捲雲紋圓形玉墜飾,通高3釐米,直徑4.7釐米。透閃石質,灰白色,有黃褐斑,玻璃光澤,不透明。呈圓柱體,一端平齊,另一端為斜面,凸凹不平;中腰微束,作淺凹槽,陰刻弦紋4周,將器體分為上下兩節,每節各琢5組對稱的捲雲紋。通體拋光,中部有對鑽的穿孔。這些玉墜飾其實是玉勒的一種,只不過尺寸略為大一些。在良渚時代就有大量此類玉器出土,只是紋飾不同,它們的形體一般在勒與琮之間,也是一種吉祥物。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8、玉魚,通長4.55釐米,中寬2.1釐米,厚1.2釐米。透閃石質,灰黃色,蠟狀光澤,不透明,微沁蝕。頭近橫長方形,素面,體較寬,頸下兩側有一對外張的鰭,兩側腹微鼓,尾分叉成刀刃狀長尾。腹中部有圓穿,單面鑽。由於開始定位稍偏,鑽出的孔徑也小,故後來又移位至中間部位再鑽。在頭部右側,用管鑽法豎鑽一小孔直通右尾部。相比婦好墓出土的玉魚,這隻玉魚可能遜色不少,但婦好墓畢竟是罕見的王室大墓。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19、綠松石蟬,通長4.55釐米,頭寬1.55釐米,體寬1.5釐米,體厚1.5釐米。綠松石質,翠綠色,微透明,蠟狀光澤,腹部有多處瑕疵。圓雕,體瘦長,與真蟬無異。圓弧的頭頂兩側凸起近長方形雙目,頸部微束,飾一粗凸稜;背有脊稜,雙翼較短且收斂,尾部較長,陰刻5組雙線人字形羽紋,腹底近平。白頭額下部相當嘴部的位置斜鑽一小孔,直透腹部,是採用實心錐鑽分別從頭額和腹部對鑽而成。中國古代各民族均有對蟬的崇拜,它被當作一種神蟲。蟬有“聯”或者“連”的意思,代表“聯合”或者“聯盟”、“聯姻”。蟬的幼蟲,一般潛伏在樹根泥土之下七至十一年,然後出土羽化,這是它具有神性的原因之一。古人認為蟬是靠服食甘露而生,漢魏時代的名士,常以玉蟬作為帽飾,以示“高潔”。玉蟬還常作為殮葬玉,置於死者口內,稱為“含蟬”,以求“重生”也。

南國商玉——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珍品

20、綠松石蛙,通長1.7釐米,寬1釐米,厚0.5釐米。綠松石質,淡綠色,蠟狀光澤,微透明。圓雕,頭呈半圓弧狀,陰刻雙圈而後減地成淺浮雕雙圓圈眼,頭最前端斷面以淺槽示嘴,四肢屈曲,作匍伏欲起式。腹部兩側微鼓,短尾,腹底平齊,中部橫刻一條0.2釐米寬的凹槽。琢工精巧。對蛙的崇拜,同樣歷史悠久,蛙是多子多福的象徵,寓意子孫繁衍不絕也。

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晚期墓葬,其年代相當於殷墟中期,就墓中出土青銅器和玉器的規模來看,與殷墟婦好墓、成都三星堆並稱商代晚期最大規模的墓葬。在婦好墓中,並沒有出現牙璋,在整個殷墟遺址,除了發現一些半圭形石璋之外,亦未發現牙璋出土。新幹商墓中出土的玉器,大多與婦好墓出土的器物相似,同樣也沒有發現牙璋一類的器物,而一部分青銅器則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這表明新幹地區在商代,與中央王朝有著直接的聯繫,古代新幹地方的首領,是一方諸侯,還是一位鎮守南部邊疆的將領,不得而知。牙璋在商代晚期重要遺址墓葬中,獨現於成都地區,顯示商代巴蜀地區,有著極為獨立的政治與文化體制,她是一個沿襲了夏代文化,並且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獨立發展和演進的古老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