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深入理解Token的流通速度

亚洲在线财经商学院

深入理解Token的流通速度

把时间交给阅读

区块链不仅仅是账本技术,也不仅仅是密码学和点对点的通讯机制,更是关于人性的博弈,涉及到了token机制的设计,token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是否具有良好的激励性,是否能够维持整个网络价值的升值,是否能够刺激更多人的参与。

现在几乎所有项目在进行投放和宣传时,基本上都会有意无意加上一句话:“token发行的总量固定,因此随着token的需求上升,价格也随之上升”。

一旦考虑到token的流通速度问题,这句话就值得商榷了。

本文通过案例深入解释什么是token的流通速度,同时也会梳理出哪些机制会降低流通速度。

高流通速度的例子

票务超售弊端(重复印制并多次出售同一张票)是每个活动举办方都头疼的问题,如果能在区块链上发行门票,此一弊端将被有效解决,因为基于区块链产生的资产是无法被双花的。

在区块链上发行门票的好处还有很多,包括可以设定机制防止门票被转售、转售出去的票款可以退还给活动举办方、或是限制转售金额(从而消除黄牛行为)。门票上链为活动举办方、艺术创作者、还有消费者都创造了极大价值,它不仅仅是消除了舞弊、减少了黄牛、也降低支付给中介的成本(相关中介如Ticketmaster和StubHub)。

虽然笔者喜欢这类型区块链场景应用,但作为一名加密资产投资人,却不见得愿意持有票务平台发行的token,比如Aventus, Ticketchain 或Blocktix这些票务平台。即使这些平台在未来被广泛使用并促成数十亿美元的交易,此类token的设计机制也不能让它们在未来增值。

假想有一个平台,叫做Karn好了,以此名纪念“永不停止的show”。

在Karn平台上,消费者用美元购买门票。他们可以先用美元购买Karn token, 所购买的token用来购买门票。但Karn在他们手中并不会停留太久,顶多几分钟吧,接著他们马上会把Karn兑换成门票,中间过程完全没有任何诱因让使用者愿意持有这些token并承担价格波动的风险。

票务公司自己也没有诱因持有token,因为他们也不愿意承担价格风险,所以一旦消费者拿token换了演唱会门票后,票务公司会马上再拿token换回他们想要持有的货币。整个过程,通过去中心化交易所(如0x)在几秒钟之内便可完成。

没有人真正想要持有Karn token,财产权属性token的存在实际上创造了更糟糕的用户体验,因为多了一个不必要的中介层,反而使得购票的流程更冗长了。任何人在取得Karn token的当下,就会急着转手,不管是兑换成门票(消费者)还是现金(票务公司)。

即使真有一天Karn成为了全球通用的票务发行标准,作为所有票券发行的唯一承兑介质,也不会有任何人想要去持有它。以BTC/ETH/USD作为交易对基准的Karn交易量有可能随着平台成为全球票务通用标准后大幅增加,但token价格不会随着交易量大增而水涨船高。

在交易量增加的过程中,最大的获益者是提供市场流动性的做市商。不管价格走势如何变动,做市商都能从交易中获利,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交易量上升使得这个token的流动性增加,从而让买价和卖价的价差降低到了趋近于零,对消费者和票务公司来说都是好事。

此场景下,由于去掉了黄牛,票务公司得以受益; 防止了舞弊行为,消费者也是赢家。但即使这整套机制为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创造了价值,市场总体增加的价值却无法转移到Karn token上。(也就是说,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样的token不值得拥有。)

量化流通速度

接下来是本文的重点:流通速度。

流通速度=总交易量/平均网络价值

因此:

平均网络价值=总交易量/流通速度

流通速度可以在任意一段时间跨度下被衡量,但通常会以年为期。总交易量比较难测算,因为除了交易平台上的交易量外,还得计入场外交易量以及平台消耗的量。

我们可以这么说,若在一个完整年度期间,没有任何人买入或卖出某个资产,那么这个资产的流通速度就是0。当某个资产缺乏流动性时,往往会以低于内在价值的折扣价在市场上交易。资产需要有流通速度才能够达到其内在价值,成交价与内在价值的差异被称为“流动性溢价”。

对于我们在前段中举的例子:一个没有人愿意持有的、具有财产权属性的支付类token,其流通速度会与交易量呈线性关系。依据上述的公式,虽然总交易量不断上升,但由于流通速度是跟着线性成长的,所以平均网络价值并没有提升。几乎所有的使用权token都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

降低流通速度

以下有几种方式可以降低一个资产的流通速度:

1.引入分红或是回购与销毁的机制

举例来说,Augur网络会根据每个REP token持有人的工作量,给予REP作为奖励。REP token性质有点类似出租车许可证,你得付钱才能取得为特定网络工作的资格。更具体地说,Augur作为预测市场平台,REP持有人参与的工作是向网络汇报预测活动结果,以利于预测市场做出判定。

分红机制可有效降低token的流通速度,因为随着资产市场价格下跌,其收益率会相对上升。当收益率快速上升时,市场参与者会涌入、买入并持有token,进一步导致价格上升,流通速度下降。

再者,现金流的产生让token能更容易地被估价,像是我们在传统股权评价模型时使用的现金流折现法(DCF)。

2.在协议中建立权益功能,并锁定相应资产。

包括达成网络层共识的POS机制(持有token量及天数越多越有话语权)。当然驱使一个人愿意持有平台的利益份额的,还有许多其他更具说服力的理由,而不仅仅是为了达成节点间的共识。

3.“销毁与铸造”平衡机制。

在这方面最好案例就是Factom了,也许还是唯一的案例。

市面上很多协议都已经引入了销毁机制(但没有铸币机制),比如FunFair。对于那种表明自身是通缩的加密货币,所以可以为token价格带来上升空间,对于这种自我宣扬的项目都需要带着怀疑的眼光来看待。

长期来看,通缩的特性会使持有者形成一种很奇怪的诱因,由于过度投机,造成不必要的波动。销毁与铸造的平衡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4.用游戏化机制来鼓励持有

再来举贩售门票的例子,由于热门演唱会的门票非常抢手,票务公司可以根据消费者持有token的数量和天数来确定消费者购票的优先级。只要有足够多的票务公司认同并采用这个机制,token流通速度便会下降。

5.成为价值的储藏者

这是token迄今为止最难达成的目标,因为价值储藏的属性无法靠设立一个特定的机制去触发,其中涉及更多的是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接受度的问题。

如果人们倾向于相信某个token具有储藏价值,那么他们就会愿意持有这些token,而不会迅速兑换成其他东西。人们持有资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预期这个资产未来会升值。

理论上,期望升值的心态会抑制流通速度,进一步提升资产的市场价值,比特币就是这样的存在。比特币的价值,说穿了就是投机游戏,取决于大众博弈出来的价格预期,而不是来源于一个支付系统中的内在价值。

另一个让人愿意持有一项资产的因素是价格的稳定性,所以市面上有非常多“稳定代币”横空出世,像是Maker和Basecoin都在试图创造一个在公开市场中无须信任且价格稳定的资产。

成为一个价值储藏者是极为困难的。现在以储藏价值作为目标的项目也屈指可数。长期来说,赢家是谁还未可知。你可以合理猜测未来的区块链世界可能有少数几个货币寡头各自拥有20%-30%的市场占有率; 或是一个大巨头占据了75%、剩下的几个项目各占5%; 或是市场上只有一把手和二把手,分别占领80%和20%的市值。

虽然金钱本身自带很强的网络效应,但我们并不知道网络效应究竟能强到什么程度,或市场将需要多少可行的竞争来抵消单一垄断货币带来的宏观风险。

结语

流通速度绝对是影响token长期和非投机价值的关键。

大部分的用途token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说服持有者持有token超过数秒钟。除去投机因素,具有高流通速度的资产很难维持长期价格的升值。

因此,协议设计者们应该要在他们的协议中置入一套鼓励持有而非使用的机制。

强烈推荐!

中国首家可挖矿的区块链化教育平台

免费囤币,坐等升值!

(扫码下载【亚财商学院】APP)

内容选自/来源于《蓝狐笔记》,有删改

精彩推荐

  •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关于我们

  • 亚洲财经商学院(简称亚财商学院)是由亚洲财经发起成立,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是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黄埔军校。

  • 专为在校大学生、普通投资者、金融从业者、拟从业者等有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用户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教育、资格认证等四方面培训课程。

联系我们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