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通東第一鎮——餘西

南通最早的鹽倉碼頭;南通藍印花布的發祥地;曲藝泰斗柳敬亭的故里;民族英雄曹頂的家鄉;優秀革命家和著名經濟學家朱理治的故鄉——

"通東第一鎮"——餘西

張建生/攝、璟如/文

近年來,隨著一撥又一撥文化界、新聞界、考古和旅遊界人士的不斷造訪通州區二甲餘西古鎮,餘西,已經逐漸成為一大熱門的歷史文化看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餘西是一座有1000多年文化記載的歷史古鎮,古名餘慶(慶餘),因城廓設置形似游龍,又名龍城。始於唐末,興於北宋,盛於明清。這裡曾經是我省東南沿海灘塗,多年來,這裡人們的先輩煮海為鹽而逐步發展形成。古鎮佔地26公頃,城河相擁,街巷縱橫,粉牆黛瓦,宅院參差,店鋪林立,古蹟眾多,人文底蘊深厚,有"通東第一鎮"之稱。

據史料記載,工藝精湛,風格獨特的南通藍印花布的發祥地就在餘西。現在通州二甲鎮餘西社區的慶餘村的"慶餘"就是餘西場子當年藍印花布最大的染坊之一。

在南通,有一位明末清初文學家稱之為曲藝泰斗,他的名字叫柳敬亭。黃宗羲在《柳敬亭傳》中生動地介紹了這位評書藝人的高超藝術:"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刀劍鐵騎,颯然淨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暮骸。亡國之恨,檀板之聲無絕。"這位南達紹興,西至武昌,北到北京,名重一時的評書其人的原名叫曹永昌,他曾經在餘西生活到15歲,後因種種原因在泰州、揚州而一舉成名。晚年,八十多歲的柳敬亭落葉歸根回到家鄉,並葬在餘西。晚清著名詩人範國祿小時候非常喜歡柳敬亭說書,詩人在柳敬亭病故十八年後的一首七言詩中這樣寫道:"吾嘗掩淚望餘西,柳家巷口夕陽低"。詩中的柳家巷位於現在的南通城裡,也是當年柳敬亭經常說書的地方。而詩中的餘西,就是指的是當年盛極一時的餘西場子。

朱理治是我國解放初期一位優秀的革命家和著名的經濟學家,是南通人的一位嬌子。朱理治又名朱銘勳,是清華大學首屆經濟系學生,清華大學建立黨支部初期的幾任書記之一。曾先後擔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書記,中共清華大學支部書記,共青團江蘇省委組織部長、書記,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長、代理書記,中共陝甘省委書記。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省委書記,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政治委員,豫鄂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參與領導了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初期的開創。1940年3月去延安,任陝甘寧邊區第一任銀行行長,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計劃委員會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洮南地委書記,中共中央北滿分局秘書長,東北野戰軍後勤部副部長,東北銀行總經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人民政府計劃委員會主任,全國核資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交通部副部長,中央財經小組成員兼國家計委副主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河北省革委會副主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等重要職務,曾經得到毛澤東、李先念、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度評價,稱他為"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朱理治已經成為通東二甲人民的驕傲,他的精神激勵了一批又一批二甲人。

在南通,有一位曾經馳騁抗倭沙場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叫曹頂,在通州區的平潮和崇川區就有兩處曹頂立馬橫刀的雕塑,他身材高大臂力過人,他揮舞大刀衝入敵陣削刀如泥痛殺倭寇,成為了南通人們心目中的戰神。曹頂,就是餘西場子培養出來的民族英雄。如今,在南通狼山的入口處,有一座懸掛著南通名人的壁畫大堂,其中柳敬亭和曹頂就是出生在餘西場子的一文一武名人。

在二甲鎮餘西,文人曹秀升為窮苦人打官司的故事家喻戶曉。如今,這個鎮和邊緣地區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夠說出好幾段曹秀升不畏權貴、睿智為民打官司的精彩故事。現在有人稱曹秀升的故事就是南通阿凡提的故事。

如今,古老的街道,矗立的牌坊,錯落有致的宅居,靜靜流淌的古運鹽河……它們都在以各自獨特的形式,講述著餘西場子裡從前的故事。

PAGE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