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通东第一镇——余西

南通最早的盐仓码头;南通蓝印花布的发祥地;曲艺泰斗柳敬亭的故里;民族英雄曹顶的家乡;优秀革命家和著名经济学家朱理治的故乡——

"通东第一镇"——余西

张建生/摄、璟如/文

近年来,随着一拨又一拨文化界、新闻界、考古和旅游界人士的不断造访通州区二甲余西古镇,余西,已经逐渐成为一大热门的历史文化看点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余西是一座有1000多年文化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廓设置形似游龙,又名龙城。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这里曾经是我省东南沿海滩涂,多年来,这里人们的先辈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古镇占地26公顷,城河相拥,街巷纵横,粉墙黛瓦,宅院参差,店铺林立,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有"通东第一镇"之称。

据史料记载,工艺精湛,风格独特的南通蓝印花布的发祥地就在余西。现在通州二甲镇余西社区的庆余村的"庆余"就是余西场子当年蓝印花布最大的染坊之一。

在南通,有一位明末清初文学家称之为曲艺泰斗,他的名字叫柳敬亭。黄宗羲在《柳敬亭传》中生动地介绍了这位评书艺人的高超艺术:"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这位南达绍兴,西至武昌,北到北京,名重一时的评书其人的原名叫曹永昌,他曾经在余西生活到15岁,后因种种原因在泰州、扬州而一举成名。晚年,八十多岁的柳敬亭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并葬在余西。晚清著名诗人范国禄小时候非常喜欢柳敬亭说书,诗人在柳敬亭病故十八年后的一首七言诗中这样写道:"吾尝掩泪望余西,柳家巷口夕阳低"。诗中的柳家巷位于现在的南通城里,也是当年柳敬亭经常说书的地方。而诗中的余西,就是指的是当年盛极一时的余西场子。

朱理治是我国解放初期一位优秀的革命家和著名的经济学家,是南通人的一位娇子。朱理治又名朱铭勋,是清华大学首届经济系学生,清华大学建立党支部初期的几任书记之一。曾先后担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书记,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中共陕甘省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委员,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期的开创。1940年3月去延安,任陕甘宁边区第一任银行行长,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计划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洮南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秘书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东北银行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任,全国核资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兼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曾经得到毛泽东、李先念、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评价,称他为"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朱理治已经成为通东二甲人民的骄傲,他的精神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二甲人。

在南通,有一位曾经驰骋抗倭沙场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叫曹顶,在通州区的平潮和崇川区就有两处曹顶立马横刀的雕塑,他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他挥舞大刀冲入敌阵削刀如泥痛杀倭寇,成为了南通人们心目中的战神。曹顶,就是余西场子培养出来的民族英雄。如今,在南通狼山的入口处,有一座悬挂着南通名人的壁画大堂,其中柳敬亭和曹顶就是出生在余西场子的一文一武名人。

在二甲镇余西,文人曹秀升为穷苦人打官司的故事家喻户晓。如今,这个镇和边缘地区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够说出好几段曹秀升不畏权贵、睿智为民打官司的精彩故事。现在有人称曹秀升的故事就是南通阿凡提的故事。

如今,古老的街道,矗立的牌坊,错落有致的宅居,静静流淌的古运盐河……它们都在以各自独特的形式,讲述着余西场子里从前的故事。

PAGE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