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看长城和古堡,山西这些地方你不能错过

长 城

长城沿线各地,偏关县堪称是一个最特殊的地方,是明代九边中的“山西边”的山西镇总制府所在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县。长城与黄河、内长城与外长城,都在偏关交汇。偏关长城景观之丰富、地理意义之重大堪称全国之最,曾起到“偏关蔽全晋”的独特作用。

看长城和古堡,山西这些地方你不能错过

水泉长城

偏关长城特点

看长城和古堡,山西这些地方你不能错过

柏杨岭内外长城交汇处

从长度说,偏关全境现有长城近500公里,是全国拥有长城最多的县之一;从年代说,偏关境内长城纵跨北魏、明代,现存主要是明长城;从密度说,偏关长城分为大边、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六道长城。一边二边连三边,处处设关、步步设防,长城沿线三里一墩、五里一台、二十里一堡,墩台、城堡很多,城堡相望,营寨相接,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遗迹密度居全国各县之最;从类型说,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崖壁长城四种基本类型,涵盖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形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从现状来说,偏关长城虽说经过了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霜雨雪,至今基本保存完整,其城墙内部夯土层遵守“十尺打三尺”的原则,把十尺厚的干土打压到三尺厚才算合格,可见其坚固程度。

偏关长城的六边

黄河长城相伴

明宣德九年(1434),朝廷在秦长城藩篱上修筑烽火台,从水泉营后、鸿门口往北60里,自窑子头墩起至小口子墩止,共计16座,到清代已废为草地不存,这条名存实亡的秦长城在那时叫大边,即第一道边墙。

二边东起老营丫脚墩,往西经水泉鸿门口、滑石涧堡至老牛湾堡止,全长约120里,为偏关北境的明代长城。

三边东起老营石庙山,沿境内一、二线城堡防线中间的北部山岭上,向西抵今新关镇柏坡村西石梯墩,沿山削崖,平地筑墙,土墙夯筑而成,全长90余里,明嘉靖八年(1529)建,现已踪迹不存。

四边东起老营鹰窝山巨崖,沿关河南岸,在二、三线城堡防线之间,随山踞险,修筑长城120里,向西抵达偏关城内教军场,土墙夯筑而成,至今已踪迹不存。

内边从老营丫脚墩起,向南扑下关河河谷,掠过老营城,跨过关河南上南堡子山,至偏关南北场村,全为紫色泥土筑就。

从老牛湾折转南下,沿黄河岸边一直向南,经万家寨、桦林堡、寺沟,称黄河边(转边)。

古 堡

偏关古堡遍布长城沿线。古堡作为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保卫中原王朝安全的重任,因此大多建筑坚固,规模宏大,夯土筑墙,包以青砖,形如小型城市。

偏关境内现存古堡29座、烽火台209座,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均为全国罕见。这些古堡,从功能性质说,有作为指挥中心的偏头关城,有传烽接应的草垛山堡、黄龙池堡等,有作为驿站的马站堡,有作为重要驻兵地的老营堡,有作为桥头堡的水泉堡、滑石涧堡、老牛湾堡,有作为内外长城交汇地的柏杨岭堡等。从建筑规模说,有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特大型城堡,也有面积不足600平方米的袖珍城堡。从选址角度说,有建在高山之巅的,建在河谷的,建在山坡的,建在山麓的,建在黄河边的,建在悬崖边的等。偏关现存有名的古堡有老牛湾堡、老营堡、桦林堡。

老牛湾堡

看长城和古堡,山西这些地方你不能错过

位于县城西北约40公里处的老牛湾。老牛湾堡是明代重要的边塞堡垒之一。明成化三年(1467)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1636)兵备卢友竹建堡。该堡北控黄河,南接偏关,是黄河河防长城第一堡、黄河边墙的起始点、山西长城的最西北角、黄河与长城开始比肩并行的地方。城堡东西、南北各500米长,高7米。堡墙由夯土筑成,并用砖和石头包裹。城垣四周设马面7个。整个城堡只在东南方设一个城门,并建有瓮城。堡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状。现在老牛湾堡已废弃,只残存着几座破旧的庙宇。堡南有古城堡遗址,虽残缺不全,但整个轮廓仍清晰可辨。堡北不远处是现在的老牛湾村。

老营堡

看长城和古堡,山西这些地方你不能错过

位于偏关城东40公里,关河北岸,为偏关县境仅次于偏关县城的第二大城堡。周围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其东、北两面紧靠长城,关河又绕城南西下。从战略位置来看,老营堡北控平鲁,西衔偏关,东接宁武,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有“生铁铸成的老营堡”之说。堡城原为砖砌,今砖多已拆走,只存夯土。从高大的夯土墙尚可看出城堡原来的规模。老营堡有东、西、南三门,各门皆存门额石匾2块。东门瓮城内门额石匾已风化,字不可辨;外门额石匾字迹清楚,阴刻楷书“老营城”,并署有“万历六年”等字。西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晋北锁钥”四字,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威望关河”四字,两匾皆署“万历八年”。南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南控雁宁”四字,署“万历八年”;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保障”二字,署“隆庆五年”。

桦林堡

看长城和古堡,山西这些地方你不能错过

位于偏关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为明宣德五年(1429)太原镇总兵李谦修筑,因当时附近有桦树林而得名。古堡高踞山巅,面临寺沟,襟带长城,总控黄河,是明代全长150里的“黄河边”的指挥中枢,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代堡内设守备1人,防守官员多达700多人,管辖边墙82里、墩台42座。因为有黄河天堑作为屏障,春夏秋三季防守比较宽松,只有冬季黄河结冰后,为防止敌人徒步从冰面上入侵,防守才严密一些。清代废弃,成为居民用地。整体结构和堡内街道庙宇布局基本保持明清风貌,其中南门保存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