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北京同雅文化印刷定制的宣纸长卷产品

如果心灵有归宿,

应该是书房的模样。

小小的一间屋,

便足以抚慰我们疲惫的心。

文人书房是个美妙的地方。

无论外界如何喧嚣,

进入这个小小空间,

宛如到了一片净土。

书房壁上的联语,

是古人妙师造化、

格物尽理的传统审美妙趣,

也是传统文人

骨子里的风雅和悠然。

纵观书房的墙壁上,都挂有主人自己写的联语。有求官、述职的;有救国、爱民的;有创业、谋事的;也有消遣、消愁的……透过这些联语中,我们也能看到主人的精神和情趣。

文人们把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寓于平淡字句之中,或把自己的性情寄托于对联的言外之音,读来富于生活气息又充满哲理。我们从文人的书斋联语中,恍如见到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南宋孝宗隆兴进士楼大防,曾官至枢密院参知政事。或许是文人对于同好者的认同,书斋联也颇有刘禹锡的风范:

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楼大防和传统文人一样,不愿意和没有学识的人聊天扯淡;但若有奇书异卷,必定要邀请同仁友好共赏。由此可见书斋主人对待客人的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体现出楼大防读书求友的一片良苦用心。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曾经在语文课本上写出无数爱国主义诗词的陆游,他的书斋联语却意外的书生意气: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问他为什么读书,回答也十分干脆:“一身报国有万死”,并有“读书有味身忘老”的境界。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他自称:

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晚年罢官家居,七八十岁了,还研读《资治通鉴》,蝇头小字。他一生坚持读书写作,至老不改。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与陆游的读书救国观所见略同的明朝末年崇祯进士金声,字正希,在未达时,极端贫困,自题书斋联曰:

穷已彻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读死;

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练,文通即是运通

联律亢奋,掷地有声,写得刻骨铭心,悲愤至极。

清兵入关,金声侠肝义胆组织义师抗清,血染战袍,兵败被俘,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可惜他书生正气,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虽“文通”而未能“运通”。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都是想做官的。朝廷科举取士,读书人若能金榜题名,官运亨通,春风得意,则是梦寐以求的快事。

有些书斋联文采飞扬,启人心智。清代陈元龙的书斋联为: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曾为“阅微草堂”题写一联: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联中的“书似青山”,“灯如红豆”,虽较平淡,却趣味盎然,引人思索。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清朝乾隆进士彭元瑞写的书斋联最有代表性: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原来各省乡试在八月,正是桂花飘香时节。礼部会试在二月,正是杏花开时。学而优则仕,靠废寝忘食,悬梁刺股,挑灯夜读而能中举,升官发财,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正道。

一帆风顺的彭元瑞一举得中,后步步高升,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果真如愿以偿,圆了书斋联语之梦。他可算得上是幸运者。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抒发情感,或戏弄人生,或针砭时事,或表达雅兴。从这些对联中可以探讨出历代学者名人的心情和嗜好,是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

也有读书消遣论者。晚清徐照,浙江桐乡人,其书斋联饶有风趣:

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

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

可能是流年不利,仕途不顺而难免流露出来的文化人士孤芳自赏的高傲神气。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一庭风月与世无争。还有,与李鸿章同乡同学的道光秀才朱景昭也写过一副书斋联:

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

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

所谓“不因人热”,委婉含蓄,即不愿攀援权贵,宁可躲在僻静的书斋读书自娱消遣。据说他后来还是做了两江总督李鸿章的幕僚,因人而“热”起来了。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有一书斋联很富韵味:

认天地为家休嫌室小;

与圣贤共语便见朋来

廖廖数语便向人们展示了一片博大的空间。

吞天地气,交天下友,读圣贤书,联意与“室小乾坤大,寸心天地宽”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题书斋联为:

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此联一个“咬”字,又联

“百尺高梧, 撑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更书声”。把刻苦钻研书本的情态和对事业的追求表达得酣畅淋漓。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家小楼台天地起;

案余灯火有无知

幼年家贫的林则徐的这副书斋联表现了他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矢志苦读的可贵精神。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题书斋联“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武能叱咤风云,持剑啸天。文则花鸟怡性,嗜书晓理。非左光斗不能为之。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邓子龙自题书房联: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此联以意境取胜,上联通过视觉描绘梦境,下联以嗅觉传达书香。充满诗情画意的书房,乃主人的理想世界。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清代邓石如题的碧山书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如此繁琐的用典可以说在书斋联中式很少见的了。上联点出九处胜景,下联笔涉古今文艺精华,诗赋安画,经史笺贴,异彩纷呈。上联用自然景观描就祖国大好河山的万里长卷;下联以艺术品类汇成中华文化的洋洋大观。气派非常,内蕴丰厚。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包世臣自题书斋联很有自己的风格:

幸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

语言朴实,说理性强,作者意在道破人生求知的艰辛。确属一副难得的佳联。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在杭州“湘西草堂”书斋联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清代著名学者程祖洛自撰的书斋联为:“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中国文人,以一副小小的对联,抒写出了自己的天地之心。

如果心灵有归宿,应该是书房那片净土

北京同雅文化数字化印制宣纸线装书、龙鳞卷、长卷,快速低价,一本起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