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散打技法出自傳統武術,這樣更適合擂臺搏擊?

散打的發展;

1979年之後。當時由於國內武術熱的興起,為全面繼承和發展武術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國家體委決定先在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浙江省體委三個單位進行武術對抗項目的試點,

1979年5月在廣西西寧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進行了彙報表演。同年9月,第4屆全運會期間,又調北京體院、武漢體院、浙江省和河北省散打隊在石家莊賽區進行了公開表演。

散打技法出自傳統武術,這樣更適合擂臺搏擊?

1980年10月國家體委調集試點單位的有關人員開始擬定《武術散手競賽規則》(徵求意見稿),通過實驗修改,於1982年1月制定了《武術散手競賽規則》(初稿),並且按照此規則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了全國武術散手邀請賽。自此,散打運動員按照“積極、穩妥”的精神,每年都舉行一次“全國武術對抗性項目(散手)表演賽”,不斷試驗,逐步發展。當時散打比賽的場地是:在平地上鋪一塊9米直徑的圓形地毯或在軟墊上鋪設帆布蓋單,並標有中心點,距場邊0.5米畫一警戒線。比賽時要求穿戴護具,有圈套、護頭、護胸和護襠。

散打技法出自傳統武術,這樣更適合擂臺搏擊?

1985年又增加了體操鞋、護腿板。其後又將體操改為“赤腳穿護腳背”,並增加了護齒。在判定方法上,規定將對方摔打出界而自己站在界內可以得2分,逼使對方出界可以得1分。後來在技術方法、得分標準,禁用方法等方面幾經曲折與變化,例如當時的散打比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戴頭盔,允許擊頭;另一種是不戴頭盔,不允許擊頭。最後逐步取得一致。

1988年9月,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行的全國表演比賽項目,已基本成形,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瞭解和喜愛。同年10月在深圳舉辦的國際武術節上,首次向國內外全面地展示了現代武術散打的風姿。

散打技法出自傳統武術,這樣更適合擂臺搏擊?

1989年,現代散打運動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

從以上發展歷程來看,散打肯定是中國武術的一種,在各種比賽、書籍中,散打都要在前面加“武術”二字,才是全稱 武術散打。

在這裡可以說一個小插曲,八十年代前,很多傳統武術看不起散打,總稱散打就是拳擊加腿加摔,還不時有人去挑戰散打,但都無勝績,經過這幾十年散打高速的發展,傳統武術已經習慣了散打,沒有人再會否認散打的技術體系。

另一個很有意義,也讓人很是疑惑的問題,在新中國的武術發展史上,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對民間武術的徹查和整理活動,即對中國現存的民間武術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在當時稱之為“武術挖整”,是一次全國性的調查活動。

散打技法出自傳統武術,這樣更適合擂臺搏擊?

這次全國範圍內的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是在原國家體委武術挖整組的領導下進行的,在各級體委武術挖整組的積極參與下,動員了全國8000餘名專職武術工作者和業餘愛好者,耗資100多萬元(僅國家體委投,地方地委沒有計算在內),被稱為是我國武術發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術家底搶救武術文化遺產”的工作。通過最後的總結,初步查明瞭流傳於全國各地的129個拳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編寫的各種拳種理論、技術和傳播、發展的典籍《拳械錄》和《武術史志》等651萬字;錄製了70歲以上老拳師拳藝394.5小時;通過“獻拳經拳譜、獻兵械實物、獻功法技藝”的“三獻”活動,收集文獻資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其它實物29件。

散打技法出自傳統武術,這樣更適合擂臺搏擊?

當年挖整高潮中,《中華武術》等武術通俗雜誌上登載過一些挖整的文章,大多數都是通俗性的作品,學術含金量普遍不高。挖整結束後,1993年出版了一本《中華武術拳械錄》,這是唯一與挖整有直接關係的“科研成果”,然後就沒有了下文。還有所謂的482本武術抄本、稿本和秘籍,還有392件古兵器,全部沉睡在管理箱裡。不知是武林秘籍不便公佈,還是價值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