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散打技法出自传统武术,这样更适合擂台搏击?

散打的发展;

1979年之后。当时由于国内武术热的兴起,为全面继承和发展武术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国家体委决定先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浙江省体委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项目的试点,

1979年5月在广西西宁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汇报表演。同年9月,第4届全运会期间,又调北京体院、武汉体院、浙江省和河北省散打队在石家庄赛区进行了公开表演。

散打技法出自传统武术,这样更适合擂台搏击?

1980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拟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通过实验修改,于1982年1月制定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且按照此规则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全国武术散手邀请赛。自此,散打运动员按照“积极、稳妥”的精神,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武术对抗性项目(散手)表演赛”,不断试验,逐步发展。当时散打比赛的场地是:在平地上铺一块9米直径的圆形地毯或在软垫上铺设帆布盖单,并标有中心点,距场边0.5米画一警戒线。比赛时要求穿戴护具,有圈套、护头、护胸和护裆。

散打技法出自传统武术,这样更适合擂台搏击?

1985年又增加了体操鞋、护腿板。其后又将体操改为“赤脚穿护脚背”,并增加了护齿。在判定方法上,规定将对方摔打出界而自己站在界内可以得2分,逼使对方出界可以得1分。后来在技术方法、得分标准,禁用方法等方面几经曲折与变化,例如当时的散打比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戴头盔,允许击头;另一种是不戴头盔,不允许击头。最后逐步取得一致。

1988年9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全国表演比赛项目,已基本成形,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了解和喜爱。同年10月在深圳举办的国际武术节上,首次向国内外全面地展示了现代武术散打的风姿。

散打技法出自传统武术,这样更适合擂台搏击?

1989年,现代散打运动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

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散打肯定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在各种比赛、书籍中,散打都要在前面加“武术”二字,才是全称 武术散打。

在这里可以说一个小插曲,八十年代前,很多传统武术看不起散打,总称散打就是拳击加腿加摔,还不时有人去挑战散打,但都无胜绩,经过这几十年散打高速的发展,传统武术已经习惯了散打,没有人再会否认散打的技术体系。

另一个很有意义,也让人很是疑惑的问题,在新中国的武术发展史上,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对民间武术的彻查和整理活动,即对中国现存的民间武术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在当时称之为“武术挖整”,是一次全国性的调查活动。

散打技法出自传统武术,这样更适合擂台搏击?

这次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是在原国家体委武术挖整组的领导下进行的,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整组的积极参与下,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元(仅国家体委投,地方地委没有计算在内),被称为是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通过最后的总结,初步查明了流传于全国各地的129个拳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写的各种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字;录制了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通过“献拳经拳谱、献兵械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三献”活动,收集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其它实物29件。

散打技法出自传统武术,这样更适合擂台搏击?

当年挖整高潮中,《中华武术》等武术通俗杂志上登载过一些挖整的文章,大多数都是通俗性的作品,学术含金量普遍不高。挖整结束后,1993年出版了一本《中华武术拳械录》,这是唯一与挖整有直接关系的“科研成果”,然后就没有了下文。还有所谓的482本武术抄本、稿本和秘籍,还有392件古兵器,全部沉睡在管理箱里。不知是武林秘籍不便公布,还是价值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